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凌贤胜  杨银英 《城市建筑》2014,(11):116-116
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为依据,通过介绍隔震设计的关键指标,总结该类建筑的隔震设计特点,并提供一种可用于该类型建筑隔震层设计的参考方法,分析了隔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提出进行隔震层设计时隔震支座面压控制的建议,并根据对比研究得出:采用常规橡胶支座隔震层的建筑的安全裕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建筑的一般性改造要求;隔震建筑对结构荷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有人预言,未来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可以像漂在水中的船一样摇摆而不倒塌。今天,一种防震减灾的基础隔震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可以使房屋建筑在大地震中保持完好无损、安全可靠。 基础隔震技术是用水平力很“柔”的隔震元件将上部建筑与基础隔离,由于隔震层的刚度筩很小,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承受地震动引起的位移运动,而上部结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泸定6.8级地震中减隔震建筑的震害,对磨西镇、燕子沟镇、姑咱镇、泸定县城、康定市的减隔震建筑进行了震害调查,分析高烈度区减隔震建筑的震害特征,总结低烈度区减隔震建筑存在的不足。震害调查结果表明:高烈度区的减隔震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隔震支座破坏、阻尼器及其连接破坏、支墩破坏、设备管线破坏、隔震沟和隔震缝破坏以及相邻建筑的局部碰撞,但减隔震建筑的主体结构均基本完好,非结构构件仅有轻微损伤,未出现人员伤亡;低烈度区的减隔震建筑未发现明显震害,但减隔震构造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隔震支座位移受限、隔震支座锈蚀、电梯未设隔震缝、抗拉装置不合理、设备管线未采用柔性连接、检查口尺寸太小、隔震层高度偏小等。针对震害调查中的问题,建议完善减隔震建筑的构造措施,制定减隔震专项施工方案,合理设置检查口尺寸,适当增加隔震层高度,并对隔震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加强各专业的沟通,加大减隔震项目图审的力度,落实减隔震产品的质量管控。以期为我国的减隔震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低温建筑技术》2016,(2):96-98
主要讲述了建筑隔震技术的分类,以及当今隔震技术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筑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抵抗地震灾害。本文首先阐述了隔震技术的原理以及系统组成,然后对隔震系统中最重要的隔震支座进行分类,最后阐述了隔震设计时的一般步骤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尽管隔震技术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它优异的隔震性能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学者去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隔震技术愈加成熟。  相似文献   

6.
秦玉亮  李冰 《建筑技术》1997,28(12):846-847
安阳某综合楼工程基础设计中引进国外隔震理论,在36个独立柱基上采用橡胶隔震支座,使上部建筑与基础形成柔性连接,当水平地震力作用时,可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隔震建筑施工的关键工序是隔震器的安装、要求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广大农村民居的特点,对于既有建筑及新建建筑,可采用在房屋的基础顶面放置一种新型的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该隔震墩有效的减震效果、低廉的造价和简易的施工方法适宜在广大村镇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加固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一类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等特征,预报性较低。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因此对医院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至关重要。合理利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医院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医院建筑结构需要具备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承载力。过去的抗震设计主要依靠建筑自身的抵抗力,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以采取加大构件截面、增强构件刚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抗震结构会增加建筑重量,消耗大量建筑材料,影响建筑功能的展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将其融入医院建筑中,设计隔震结构,减轻地震响应,保障医院结构和内部设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文中讨论了在基础滑移隔震体系中复位弹簧应满足的基本要求,给出了两种常用弹簧的刚度计算公式。此外,文中还利用已有的实验结果,对理论公式进行了检验。文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可以应用于隔震建筑复位弹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大跨度建筑一般为公共类型建筑,具有人流密集、重要性高、体型复杂等特点,对其抗震性能要求高,降低地震作用的需求大。同时结构高宽比一般较小,隔震技术的适用性强。对隔震技术在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高位支承隔震和低位支承隔震两种类型,其中高位支承隔震又分为屋盖支承隔震和连体支承隔震两种,并总结其应用特点;对隔震技术在大跨度复杂建筑中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扭转控制、温度效应、抗风设计、边界约束条件、体育场馆类建筑中隔震层在比赛场地处的布置等,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目前,隔震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应用于大跨度复杂建筑中,可有效降低地震作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是未来大跨度复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建筑隔震工程是隔震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隔震建筑区别传统抗震建筑的重要部分。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完善是确保隔震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建筑隔震工程施工特点的分析,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要求,总结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编制建筑隔震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作了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隔震结构设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应用发展得很快,从业人员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文从结构设计角度,对隔震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高层建筑隔震、多塔楼建筑隔震、带地下室建筑隔震模型等技术热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看法,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基础隔震系统性能参数固定,不能根据外部振动和载荷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在现代建筑隔震领域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磁流变弹性体(MRE)因其优异的磁控特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利用MRE制作新型智能隔震支座是未来建筑隔震的重要方向。该文对目前MRE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MRE隔震支座较传统基础隔震器件在建筑隔震中拥有更好的隔震效果,其在建筑隔震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的隔震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可供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参考.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地震隔离方法、隔震层的组成以及地震隔离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15.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隔震减震的设计十分重要。在设计时,必须保证小震不会损坏建筑结构,中震可以对其进行维修,大震时建筑设施不会出现倾倒坍塌等危险事件。做好合理高效的隔震减震设计工作,让其起到较强的防护效用,切实地保障建筑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固状态。因此,主要分析了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内涵,找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隔震减震问题,制订相应的隔震减震措施,从根源上切实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固程度,延长建筑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隔震建筑大量采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其生产工艺和设计方法较为成熟;旨在提高橡胶隔震支座阻尼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仍处在研发中,还未应用于实际工程;滑动隔震支座在一些工程中与橡胶支座联合使用构成混合隔震,隔震效果明显,但设计缺乏规范的支撑。在隔震设计方面,借助减震系数,采用分离式方法,一方面简化了设计,另一方面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为设计人员所接受。隔震结构计算可以采用成熟的软件,如ETABS和MIDAS,它们都有适合普通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的计算单元,同时还可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时程分析计算。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已在机场航站楼和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同时在中小学抗震加固中也成功应用,为抗震加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未来隔震技术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相关规范要求,从隔震概念、原理、隔震系统的类型、隔震设计对结构的要求、隔震方案的选择等方面对隔震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指出隔震设计中尚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促进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隔震技术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利用隔震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也有一定的应用.在砖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中使用隔震技术,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加固恢复费用.本文介绍了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教学楼(Ⅲ段)的抗震加固中,采用隔震技术的设计内容与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5栋典型隔震钢结构的比较研究,说明了隔震钢结构亦具有其它隔震结构的特点,即基本周期延长了2倍以上,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这5栋钢结构包括平、立面比较复杂的结构和旧建筑隔震改造。这些实例说明地下室作隔震层比较经济,而且还可以看出新建隔震建筑的高度在提高,这对隔震器的性能要求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20.
基础隔震技术家族物新成员—建筑基础复合隔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建筑基础复合隔震体系的基本要领少应用情况,给出了复合隔震体系的一些分析方法和结果,指出复合隔振体系是解决传统隔震体系某些缺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