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滨州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滨州市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对沉降区域、沉降量及沉降特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查明了该地区地面沉降的范围和规模,即监测区形成了以滨城城区、博兴县城为中心的两个沉降漏斗区,年最大沉降量分别为39mm和57mm。针对此情况,建议设一组土层分层观测标,对中心区域进行重点观测,以便为地方预防和治理地面沉降及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城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成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文治  殷宪坤  潘宝玉 《地矿测绘》2002,18(3):15-18,29
随着社会,经济和都市化的发展,被列为十大地质灾害之一的地面沉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济宁市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地区地面沉降明显,相对于1992年最大沉降量为147mm,沉降量大于60mm的面积已达80km^2。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机理、现状及危害。通过对2008-2013年在地面沉降重点监测地区进行一等水准测量获得的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的重复观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该重点沉降地区地面沉降的沉降量、沉降速率,找出地面沉降漏斗分布情况,预测沉降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地下水位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地面沉降机理性研究提供可靠数据保证。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中型城市普遍存在地面沉降的现象,地面沉降会给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建设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从而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带来隐患.为了可以及时预防城市地面沉降带来的灾害,该文采用较为前沿的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和小基线集(SBAS)技术分别对常州市武进区的地面进行沉降监测,分别得到了武进区的主要沉陷区分布图和沉降值大小.最后结合当地水准数据得到PS-InSAR与SBAS技术的平均误差均小于2.3mm/a,均方根误差小于4.4mm/a,从而证明了PS-InSAR与SBAS技术监测该地区的地面沉降精度达毫米级是可行的,两种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9年调查数据和InSAR解译数据,分析了韩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历史累计沉降量分布特征和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地面沉降速率特征,分析了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特征和成因.结果显示,韩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面累计沉降量以小于100mm为主,局部沉降量大于300mm.地面沉降中心位于汕头市潮南区、金平区、揭阳市普宁下架山镇...  相似文献   

6.
矿区地下开采会造成周边地区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引发安全隐患,InSAR技术是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31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 SAR技术,去除了地形误差、轨道误差及大气延迟误差,获取了研究区2016—2017年的地面沉降变形场。研究表明:研究区整体沉降速率在20 mm/a以上,最大沉降速率达到50 mm/a;区域整体沉降量在30 mm以上,最大沉降量达到60 mm。在研究区内沉降量依次从小到大分布的一条观测线上选取了6个观测点进行时序分析,发现沉降值和时间(观测间隔)呈线性变化关系,且随着沉降值逐渐增大,对应的沉降值与时间越符合线性关系.将SBAS监测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SBAS监测值与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均在20 mm以下,大部分监测点之间的误差均小于10 mm。上述研究进一步表明:采用SBAS-InSAR技术进行由矿区地下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表沉降监测是可靠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陕北红柳林煤矿地下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为了进一步大范围地监测地面沉降问题,防治地面塌陷灾害发生,对红柳林煤矿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进行研究。经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该矿区的沉降特性,选择了基于SBAS-InSAR技术采煤沉陷区监测方法。利用2021年8月—2022年6月覆盖研究区的21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时序差分处理,得到覆盖红柳林煤矿采空区的沉降分布特征和沉降量级,并对提取的形变结果进行剖线分析和特征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柳林煤矿15216工作面在监测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沉降现象,且随着回采进度的进行沉降量级和沉降范围逐渐增大,其中,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了-0.30 m/a,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了-0.22 m。对地表沉降与地下开采进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地表沉降与地下开采进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开采后至发生地面沉降约有两个月的滞后期。研究结果符合开采沉陷规律,可以为矿区地面塌陷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2019年调查数据和InSAR解译数据,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累计沉降量分布特征和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地面沉降速率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面累计沉降以小于100mm为主,局部沉降量大于300mm,沉降中心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前缘——珠海斗门、金湾、广州南沙、中山民众、中山坦洲、江门新会等地。呈现从北向南、由内陆到河口逐渐增大的趋势。本文还分析了软土自重固结是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发育的主要内因,上部动、静荷载和地下水位的变动加剧、加速了地面沉降的发育,综合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赖波  江金进  刘佳 《资源环境与工程》2021,35(2):241-244,259
珠海市是珠三角地区地面沉降较严重地区,有必要开展地面沉降监测以掌握其变化特征。采用PS-InSAR方法计算珠海市2017年3月—2018年4月的Sentinel-1卫星影像数据,通过形变监测分析提取地面沉降空间分布和沉降速率等信息。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主要有斗门区白蕉镇—西部中心城区和平沙2个地面沉降区,与实地调查现状基本一致,说明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可信。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矿区非线性地表沉降特征,探讨了相干目标短基线InSAR用于矿业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的方法与效果。该方法以相干目标短基线差分相位时序分析为技术核心,综合相干系数阈值法和振幅离散指数最大化提取有效相干目标,以此构建相干目标Delaunay三角网,进而分析相邻目标的时序相位差,根据差分相位构成中各分量的时空特性,对短基线条件下干涉相位序列进行逐个分离,最终获取地表下沉速率和下沉累积量。以唐山市为例,选用2004-2010年27景ENVISAT ASAR 影像进行分析,查明了唐山市城区地面沉降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大年沉降速率达到-46.8 mm/a,主城区沉降速率普遍低于-11 mm/a。连续动态监测也显示了矿区开采沉陷不同阶段的地面沉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同地区GNSS地面沉降监测系统是山西省内首次实现地区性(大同市及朔州)的综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地向大同及朔州地区用户提供厘米级实时和快速沉降监测,针对重点地区进行毫米级准实时监测等服务。该系统的建立已在矿山开采沉陷和地面沉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大同地区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气象监测、地震监测、矿山救援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社会公共定位等众多领域提供优质快捷的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冲积层地区开挖建设大型工业场地可能出现的地面沉降问题,通过建立监测控制网,进行了沉降监测,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分析了网中各水准点的稳定性及影响该控制网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同煤田因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长时间开采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大同、朔州两市时有发生。大同市地下沉降区的总面积约810 km2,朔州市地下沉降区的总面积约590 km2,对该地区内各种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威胁。文中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利用精密水准测量,GPS,InSAR,边坡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矿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根据不同的需求逐步丰富和完善大同、朔南煤田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手段和监测水平,构建"集中管理、准确预报、功能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矿区开采沉降监测中GPS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永芹 《煤炭技术》2013,32(4):124-126
我国不少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或石油天燃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随着GPS技术的日益成熟,将其应用在矿区开采沉降监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沉降观测网布置及数据处理进行介绍,通过分析沉降监测结果,得出在矿区开采沉降监测中应用GPS符合现实变形监测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东营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东营地面沉降监测的作业情况:地面沉降监测时间为2002年4月;使用仪器设备为AT-G2水准仪和2m因瓦水准标尺;外业记录和内业数据处理在PC-1500机上使用专用软件完成;共观测一等水准66.8km,联测20个点;二等水准166.7km,联测47个点.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市城区绝大部分监测点均有下沉,主要沉降区为石油大学西2km至六户镇以西,沉降量最大为35mm,平均下沉28mm.由于此次监测的条件有限,监测结果尚不能全面说明问题,建议今后在监测时间的安排、埋设土层分层标等方面作有针对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德州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波 《地矿测绘》2001,17(3):23-27
德州地面沉降监测时间为2000年3月至2000年8月,使用仪器设备为AT-G2水准仪和2m铟钢水准尺,外业记录和内业数据处理在PC-E500机上使用专用软件完成.共观测一等水准70.2km,联测23个点;二等水准165.2km,联测48个点.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市城区绝大部分监测点均有下沉,主要沉降区为西北部,沉降量最大为317mm,平均沉降量为30mm.由于此次监测的客观条件有限,监测结果尚不能全面说明问题,建议今后在监测时间的安排、监测基准的建立等方面作有针对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方旭峰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12):142-143
地面沉降在杭嘉湖平原地区普遍存在,通过对地面沉降特征分析,提出最终沉降量拟合估算的方法,并与传统估算方法进行比较,更好地解决该地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预留标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中主要分析了大面积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需求,研究了应用GPS技术进行大面积地面沉降监测的可靠性和高程精度;探讨GPS技术能够发现多大的沉降量;同时在GPS监测网的网型结构和基准点的选择方面就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GPS技术进行大面积地面沉降监测,获得了毫米级的高程精度,能够满足大面积地面沉降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昆明市地面沉降日益严重,要想有效扼制地面沉降的速度,必须加大地面沉降的监测力度与提高监测精度。基于昆明市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传统的监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监测工作的要求,建立以3S技术为基础的GIS自动监测系统来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沉降信息,并对地面沉降进行实时监控,是目前城市沉降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GPS、RS及GIS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以及三者结合的作用,并对利用3种技术整合监测系统开展昆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煤矿安全》2019,(12):212-218
利用双轨DInSAR及GIS空间分析工具对郭屯煤矿4景C波段Sentinel-1A SAR影像进行精细处理,获取该煤矿2015-11-27—2016-03-02期间的矿区地面沉降情况;与矿区工作面以及同时期水准监测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提出一种新的DInSAR与水准监测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方法,解决DInSAR与水准监测时间不一致的问题,然后综合利用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对D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进行验证,避免仅通过绝对误差验证DInSAR结果时出现的弊端。结果表明:C波段双轨DInSAR能实时监控由于地下开采以及采空区残余形变引起的地面沉降,其监测的沉降位置及范围与矿区实际开采工作面相符,且沉降变化趋势与工作面开采进度一致;相干性较高的情况下,DInSAR技术在空间上可以准确探测出与水准监测相符的地面沉降变化情况,监测精度可达cm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