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经过两级混凝-超滤预处理后的化工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考察了反渗透脱盐工艺处理高盐废水的效果和工艺稳定性。通过反渗透脱盐率和膜通量的变化来判定运行条件和进水水质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对COD、电导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38%、98.20%。在恒定压力(0.85 MPa)下,当进水TDS为3 500 mg/L时,膜性能稳定,膜通量衰减速率为0.008 6 L/(m2.h),在进水TDS>4 500 mg/L时脱盐率与膜通量随进水浓度的增大急剧下降。阻垢剂投加量为3.0~4.0 mg/L时,系统稳定运行150 h内压差稳定在0.04~0.07 MPa,出水满足该厂部分工艺用水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
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通过试验分析利用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可行性,并确定反渗透系统的最佳工况.操作条件对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影响很大,膜的水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产水盐浓度随操作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但随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最终确定适宜的操作压力为1.0MPa,进水温度为30℃,出水水质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望亭发电厂反渗透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多介质过滤器出水浊度偏高、反渗透进水与浓水端压差较高、脱盐率降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改变加药点、调整活性炭床运行和反洗工况、改接低压水冲洗管等措施解决了上述问题,以提高反渗透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J市地下水无机盐污染物超标,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处理。为保障居民用水品质,开展以纳滤和反渗透为核心的膜分离技术中试和扩展小试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超滤作为预处理工艺能有效保证纳滤和反渗透工艺的进水水质;纳滤和反渗透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的TDS、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UV_(254)和DOC,除氟化物外去除率均在95%以上,且纳滤和反渗透工艺运行稳定,投加阻垢剂后无明显膜污染;为提高经济性,可将处理水与原水掺混供水,掺混比为38%,掺混后供水水质达标;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结合当地水质情况,纳滤工艺更适合作为改造的核心工艺。  相似文献   

5.
针对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地下水预脱盐系统进水水质受油污染现状,分析了反渗透膜系统的运行情况,对比了膜污染清洗过程中采用的几种化学药剂的清洗效果,得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并对此类反渗透系统油污染的预防及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某钢铁厂废水处理车间出水为回用水源,采用双介质过滤器、超滤和反渗透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其中的膜系统采用抗污染膜元件,对运行中膜污染情况和产水压力过高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的长时间运行效果可以看出,超滤出水浊度小于0.1NTU,反渗透脱盐率大于98.5%,回收率维持在72%~75%,系统出水电导率维持在11μS/cm左右,COD、总铁、油均未检出,出水水质可达到回用要求,超滤、反渗透均未发生膜污染情况,系统每年可回用1 360万m3中水,节约厂区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超滤+反渗透集成膜分离技术,目的是研究其集成工艺处理有色冶金工业废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超滤试验主要测试了在不同水质情况下超滤膜的相关运行参数,主要测定指标有超滤系统的进水、产水和反冲洗水的水量,运行压力,出水浊度,SDI值等;反渗透试验主要测定指标有电导率,反渗透系统的进、出水量,运行压力等。试验研究表明:以预处理+超滤+反渗透组成的集成膜处理工艺,能够满足有色冶金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煤矿酸性矿井水中和出水脱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比较电渗析和反渗透脱盐技术的进水水质、运行费用、投资费用、运行可靠性等方面认为,利用电渗析技术处理煤矿酸性矿井水中和出水是合理的,SO2-和硬度的脱除率均高于脱盐率。频繁倒换电极的方法是防止和消除电渗析器结垢的一种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西北某冶炼厂采用超滤(UF)—反渗透(RO)双膜工艺深度处理铅锌冶炼废水的工程案例,对进水水质、超滤系统和一级、二级反渗透系统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工艺出水电导率低100μS/cm,出水总硬度低于10mg/L。一级RO、二级RO脱盐率分别在97%和95%以上,系统回收率达82.5%,出水水质可达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排水,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越来越多的成为了膜法水处理的给水。随着反渗透膜在市政污水回用领域的广泛应用,膜系统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通常系统污染表现为进水压力升高、段间压差增大和产水量下降等现象。当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清洗,通过对再生水厂反渗透系统污染物的分析,其中有机物占77%,无机盐占23%,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对不同清洗条件下,系统清洗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在保持清洗时间为15h、清洗温度为30℃时,去除反渗透系统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较为有效的药液配置是0.025%Na—SDS加0.1%NaOH组成的碱性清洗液,去除碳酸盐垢有效的清洗药液配置为0.2%HCl的酸性清洗液,在该清洗条件下反渗透系统清洗后进水压力和段间压差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反渗透装置入口余氯超标会使膜氧化分解,影响膜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结合实际运行情况,通过分析找出了反渗透装置入口余氯超标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措施,确保了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反渗透海水淡化中试试验分析恒定膜通量条件下,操作压力和脱盐率的温度特性。对比软件模拟数据和现场中试试验数据,验证了恒定通量条件下,操作压力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脱盐率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连续处理高浊度海水试验,比较了舰艇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分别采用气水在线双洗和药剂加气在线清洗时,滤过水SDI、浊度以及系统跨膜压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种在线清洗方法都能够使系统滤过水SDI≤5、浊度≤1.0 NTU,达到舰船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的进水水质要求;但药剂加气在线清洗系统滤过水SDI多介于2.0~2.5之间,浊度≤0.75 NTU,系统跨膜压差≤43 kPa,波动范围较小,变化趋势平缓,更有利于舰船反渗透海水淡化膜法预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沈阳某药厂维生素C生产工艺中凝结水产量大、处理成本高和杂质复杂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反渗透技术对工艺凝结水进行处理.通过建立中试规模膜装置,在间歇试验和连续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膜通量、压力、运行时间、电导率、总有机碳(TOC)等指标关系,研究了运行临界通量、清洗方式等工艺条件.反渗透系统处理效果明显,脱盐率和TOC去除率分别维持在99.9%和99%以上,该工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高纯水与反渗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渗透装置在电子工业高纯水制造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反渗透进水的水质要求、进水的预处理、反渗透膜的清洗、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新型反渗透高纯水制造系统。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垃圾渗沥液处理应急工程采用均化池—两级A O—超滤(UF)—纳滤(N F)—反渗透(RO)的组合工艺,出水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要求.工程采用了纳滤浓缩液减量化物料膜系统及减量后混凝沉淀+化学絮凝的中浓液处理组合工艺,实现了浓缩液减量化.运行调试结果表明,在较高的进水负荷下,COD、NH3-N、TN的去除率均达到99%,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连续微滤(CMF)作为反渗透(RO)的预处理工艺,对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CMF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对色度、膜污染指数值的去除率均达到RO系统进水的要求。RO系统对盐度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出水水质优于自来水,各项水质指标满足印染工艺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低压反渗透膜在化工厂精馏塔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内蒙古某化工厂的精馏塔冷却系统对冷却水水质的要求,确定了以井水作为原水,以反渗透为主的水处理技术。介绍了反渗透系统的设计和低压膜元件LP22-8040在反渗透系统中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9.
某集团印染废水处理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双膜系统(连续微滤 反渗透),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Cr为450~900 mg/L,BOD5为180~350 mg/L、SS为170~340 mg/L,其生化出水CODCr为74~110 mg/L,平均为90 mg/L,BOD5<20 mg/L,SS<10 mg/L,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标准;双膜系统(连续微滤 反渗透)出水优于企业染整软水标准,可作为企业染整用水.处理过程不产生固废,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20.
周慧  邹华  张洁  黄杨 《陕西水利》2011,(2):145-146
本文分析了反渗透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结合现场的处理办法探讨归纳出不同膜污染的解决措施,并进行了处理效果对比,从而保障了反渗透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