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工注水是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提高采收率的一种主要方法,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注水可保证原油采收率达60%~65%。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提高采收率是建立在研究剩余油分布基础上,通过现场各种调整措施来实现的。文中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水驱油田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技术,对注水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元技术滚动开发断块油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三维地质资料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文51断块进行油藏构造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在反复加深油藏认识的同时,运用高压脉冲解堵,液态压裂,堵水调剖和大修等多元技术对油藏实施综合挖潜,实现了对剩余油挖潜增效的目的,而且针对性强,经济有效率高,对储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3.
双河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薄、散、小、差、低”的特点,为适应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需要,注采井网必须精细化研究和管理。在搞清剩余油分布及合理优化井网技术界限基础上,通过局部完善井网、细分开采、层系转换、复杂结构井技术,辅助封堵、补孔、调剖等各种措施,进行井网优化组合挖潜剩余油。典型开发单元Ⅷ-Ⅸ油组井网优化组合实践表明,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在井网不具备大规模加密调整条件下,井网重新优化组合是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四方坨子油田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方坨子油田是吉林油区西北部的一个低幅度短轴背斜油气藏油田1987年采用“顶密边疏”的300-400m井距正方形井网依靠天然能量投入开发,并相继经历了提液增油、污水回注、边密调整等几项重要的开发调整阶段。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油田始终坚持把充分利用天然边水能量,加强油藏动态监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应用数值模拟,C/O测井、水动力监测等项新技术来对不同时期剩余油进行研究,及时指导油田的调整挖潜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店油田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和滚动勘探开发实践的总结,搞清了张店复杂断块油田构造形成机制,建立了反、同向断阶式断块构造格局。搞清了反向断阶区油层剖面上沿断鼻构造高部位呈“屋脊状”分布,平面上沿断层倾向方向呈“叠瓦状”展布的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了今后的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和方向,并结合油田油藏特征,充分利用定向井钻、采工艺技术对储量落实的含油区块进行系统开发,滚动发展。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后在增储上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成熟阶段的连续油藏管理重点通常在划定袋状油藏剩余可动油的界限上,这已成为油藏地质学家和岩石物理的主要任务。许多老油田正在寻求新的投资机会,期望依靠现代技术能使采收率增加10%~20%。文内将讨论有关油藏结构、聚集条件和生产史的筛选标准。根据油藏的构造形式和岩相,可预测发现剩余可动油的位置。沿断层的顶存油可能是最简单的结构,但大量的剩余油会随油藏分层和横向不连续性而变化。文中在现场实例和4种远景区模  相似文献   

7.
魏岗油田高压水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8.
井楼油田高效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井楼油田是典型的复合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多物源的地质特点。“十五”期间,通过开展砂体展布规律、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结合成藏条件合理预测油层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滚动开发增储有利部住,实现了井楼油田含油连片,为河南油田稠油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井楼油田高效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楼油田是典型的复合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多物源的地质特点。“十五”期间,通过开展砂体展布规律、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结合成藏条件合理预测油层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滚动开发增储有利部位,实现了井楼油田含油连片,为河南油田稠油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侧钻井技术在断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老井井况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油田的持续稳产,部分老井受断层,影响,钻遇油层少,或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影响了老井开发效益,断块油田由于断层多,油水关系复杂,含油面积小,不宜继续加密和更新,为了提高老井的利用率,减少投资,将侧钻技术应用于断块油田,该项技术应用的成功,不仅使无法修复的老井得到再利用,同时增加了可采储量,成为断块油开发后期稳产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认为进入特高含水期的真武油田依然存在剩余油富集区,提出了分类研究、分类治理、改善水驱调整思路。对特高含水单元在精细描述微构造、隔夹层、低序级断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手段精细挖潜;对中高含水单元在剩余油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实施井网完善与重组;对中低含水单元,结合储层改造,实施注采配套完善。通过综合治理,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水平井在江苏油田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开发的延续,部分水平井目前出现了含水上升、能量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对低产低效水平井进行分类,研究了水平井含水上升特征及挖潜潜力,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水平井生产动态,借助生产测井等资料对低产低效水平井治理。已治理的低产低效水平井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的提出与发展,总结了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发展中的特点:从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到油田应用研究;从河流沉积研究到其他沉积体系与河流体系研究并举。调查发现中国东部地区油田储集层构型研究最为深入,中部地区尚未开展,西部地区处于起步阶段。储集层构型分析是认识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是制定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措施的重要依据。储集层构型分析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油田潜力。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藏普遍发育的裂缝控制其开发效果。通过对新立油田扶杨油层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和岩心裂缝描述可知该区构造裂缝发育具有成组性、方向性、普遍性、期次性,裂缝充填普遍,开度变化较大,裂缝主要是油气渗流通道。裂缝成因分析表明构造应力场控制裂缝分布规律,构造部位、岩石力学性质、储层厚度等控制着裂缝发育程度,现今构造应力场控制着裂缝特征,进而控制着储层性质、开发井网设计、储层压裂改造等,最后指出基质中孔隙发育而裂缝不发育区及裂缝间的弱驱替区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5.
CB油田细分层开发提高采收率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B油田是受构造控制,局部受岩性影响的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油田自上而下探明5套含油层系,有6个地质特征。针对CB油田开发初期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改变了开发策略,改变早期制定的逐层上返的开发方式.加大了新技术应用,走细分层开发之路。在深化地质研究与细分层开发技术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水平井与常规井组合开采以及有序细分层开发确保了油田采收率不断提高。从CB油田提高采收率实践中认识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开发思路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为采收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正式投入开发已20余年,由于油田投产时间长,井况损坏严重,整体效益明显下滑。2000~2001年濮城油田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益为宗旨,开展构造精细解释、油藏描述,运用数模技术,深入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长期关停的部份事故井、报废井、低效井优选侧钻方案。方案实施后,增加了可采储量,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为油田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管理着文中、文东两大油田。近几年在面对新区投入不足、老油田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井况损坏严重和稳产基础变差等诸多不利情况下,通过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加强油藏管理活动。加大油田综合调整治理力度,使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稳产基础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河流相稠油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受原油黏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制约,低产低效井井数占比逐年增加。为了改善海上油田开发效果和实现降本增效,以N油田09砂体为例,开展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09砂体低产低效井成因可细分为储层物性差、采出程度高和工艺出砂三种类型;影响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的因素除了成因外,还有剩余油分布、井型、油柱高度、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针对09砂体每一类低产低效井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其研究成果应用于N油田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增加产能400 m3/d,提高采收率约0.2%,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濮城Es2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藏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后,增油效果十分明显,该研究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目前采出程度已经大于或接近探井短岩心测试的驱油效率,无法开展精细的数模研究剩余油分布情况,需要重新认识油藏驱油效率,指导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挖潜工作。以文昌A油田密闭取心长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为基础,进行了油田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驱油效率远高于短岩心驱油效率,并对长岩心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油田生产情况。利用新的驱油效率认识,重新确定了A油田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