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青东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勘探潜力及下步重点勘探方向,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利用区内录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大量基础资料,对该区的油藏特征、分布规律及控藏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青东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类油藏为主。研究区具有近源成藏优势,油源供应充足,烃源岩控制油气纵向分布,断层附近的构造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储层物性条件控制油藏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勘探新局面,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分析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青东凹陷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对关键成藏地质要素进行重新厘定,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认为青东凹陷是新生代郯庐断裂走滑背景下的斜向拉张断陷盆地,发育3种构造样式;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主力烃源岩具有早生速排的演化特征;发育多类型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控制,近东西向、北西-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3套主要断裂的发育使凹陷内部南北方向形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东西向上呈现东断西超的凹陷结构;构造样式以伸展、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反转构造样式仅在局部发育;沙四上烃源岩转化率快速变化在2 500~3 500m之间,成烃范围较集中,生烃潜力大;南北向构造、岩性油藏相间分布,东西向地层—构造地层—构造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有序分布,成藏模式分陡坡复式运聚成藏、凹中隆近源运聚成藏、斜坡带断层走向运聚和洼陷内原地生储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研究环邵伯次凹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划分邵伯次凹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有利油气储集砂体,结合烃源岩、盖层、运移等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的分析,最终依据有效储集砂体发育特征及其构造位置,提出3种油气成藏模式:1)分流河道砂体型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的联盟庄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2)浊积砂体型凹陷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中部深凹带的邵伯外围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透镜状浊积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形成隐蔽性的岩性油气藏;3)分流河道砂体型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的真武、黄珏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扇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以成藏模式为指导,新落实联盟庄L11-1井地质储量27×104 t、邵伯外围S16-2,S16-3井地质储量60×104 t、黄珏H27-4井E2d2-21层日油8.3t/d,为有效地进行可持续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是北三台凸起石炭系主要储集层,从下向上可划分出3个火山序列,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技术可建立井下火山岩相与井旁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借助三维地震资料对各个火山序列界面进行地震对比解释,然后对每个火山序列进行地震相划分,共识别出5种主要地震相.根据单井相标定关系可将地震相转换为火山岩相,从而再现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综合石炭系顶部遭受剥蚀程度、断裂发育、火山岩岩相分布特征、石炭系上覆盖层发育程度、井下油气显示情况和与生烃凹陷的距离等因素,确定出北三台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断裂在方正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发育及系统划分基础上,采用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之间叠合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及模式.结果表明:方正断陷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Ⅵ类断裂系统为东部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其下盘断鼻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2)反向Ⅰ、Ⅳ类断裂系统为西部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并且其封闭能力控制油气聚集.断裂系统控藏模式包括:(1)Ⅵ类断裂输导下盘在断鼻构造中控藏模式;(2)反向Ⅰ、Ⅳ类断裂下盘遮挡圈闭控藏模式.研究结果对认识方正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指导该地区油气勘探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民屯凹陷西部沙河街组已知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藏分布规律,认为该区沙四段发育有安福屯、平安堡等多个生油洼陷,其南北与荣胜堡洼陷、三台子洼陷相接,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从生储盖组合特点、断层特征、圈闭形态与源储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正向构造成因、发育史与含油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向局部构造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钻探目标 .通过分析局部构造成因类型、构造发育史 ,并结合石油地质特征 ,阐述了研究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构造带的含油气性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正向局部构造是基底隆起、扭动反转、岩浆底辟作用和差异压实多种机制下形成的 .将局部构造分为长期、中期和晚期 3种发育类型 .基底长期隆起区具有多层位含油气构造 ,断裂扭动形成的反转构造部位是油气富集较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江陵凹陷北部已发现5个油田,但凹陷南斜坡是勘探薄弱地区。本文针对制约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通过地震相研究、地震层速度分析和砂体预测,结合江汉油区油田勘探实践,总结了江陵凹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提出了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野外露头考察为基础,综合油田钻测井、地震等资料,探索了渤海海域白垩系义县组火山岩喷发模式,总结出不同岩相的井-震响应特征,并明确了岩相控制下的成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火山岩以中、基性岩浆来源为主,具有反序式喷发特征,整体喷发强度较弱,纵向上自下向上发育基性溢流相、中性溢流相、爆发相与火山沉积相;2)爆发相RD/AC小于0.1×0.304 8(Ω·m~2)/μs,CNL大于17%,地震上以杂乱反射为主;溢流相RD/AC大于0.1×0.304 8(Ω·m~2)/μs,CNL小于于17%,地震资料上具有连续的低频强振幅响应,基性溢流相自然伽马低于60API,密度大于2.7g/cm~3,同时较中性溢流连续性更好,波阻抗更高;火山沉积相RD/AC小于0.06×0.304 8(Ω·m~2)/μs,CNL大于17%,具有连续的中高频、弱振幅反射;3)火山岩岩相控制了孔隙演化过程及裂缝的发育程度,爆发相原生孔隙保存较好,同时溶蚀孔隙发育,以孔隙型储集空间为主;中性溢流相脆度大,裂缝发育,以孔隙-裂缝复合型为主,两者为研究区的主要优质储集岩相,而基性溢流相原生孔隙后期多被充填,成储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地质、地震综合研究,建立了南堡凹陷馆陶组火山喷发模式与岩相模式;通过研究南堡凹陷特殊的断裂样式,建立了南堡凹陷火山成因断裂模式.在以上两种地质模式指导下,开展了火山口位置识别和断裂精细解释,新解释了21个火山口,利用能量相位复合属性刻画火成岩分布,准确预测了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的火成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口主要分布在南堡1号断裂附近,馆陶组火成岩厚度100~500m之间,南厚北薄,西厚东薄,主力油层区均分布在厚层火成岩之下,为该区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油气成藏规律分析和地质储量动用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西北部地层超覆油藏勘探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东营凹陷西北部地层超覆油藏的区域地质特征、圈闭特征、油气运聚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在断-坳过渡期构造-沉积体系中,复合疏导体系及其与优质源岩和构造背景在成油期的有机配置关系是地层超覆藏油气运聚的主要模式,大型地层超剥带和继承性鼻状构造带的结合部位是寻找大中型地层油藏的主要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重点阐述了地层超剥带的地震描述技术.有力地指导了本区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证明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到走滑作用和重力 流动作用控制,以盐层沿层流动为主要特征,由南至北,盐层逐渐由过成熟底辟向盐枕过渡。莱州湾凹陷东部走 滑带盐上构造有盐上断裂背斜、盐撤凹陷、龟背构造、翼部地层超覆和盐体遮挡构造;盐层构造有枕状底辟、盐株 和外来盐席;推测盐下构造有早期古隆起。盐相关构造经历了发育—调整—成熟—再活动4个主要阶段。盐上 构造圈闭控制了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 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 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层序格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入了解层序和沉积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及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存在4类油气成藏模式.海侵构造型,受层序与构造双重控制,SQ1海侵域下沥青砂岩段发育砂坪和潮汐水道优质储层,与上覆灰色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可成藏;高位岩性型,受沉积与断裂控制,SQ1高位域上沥青砂岩段和SQ2高位域上砂岩段多为混合坪沉积,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由断裂及连通砂体运移至其中可成藏;地层型,受控于层序地层展布,SQ1底部下沥青砂岩存在地层超覆,受上覆泥岩遮挡可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型或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在井区北部地层埋藏较深未遭受剥蚀区域发育有古油藏残余型.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分析了该区不同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判别标准,以此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该区域火山机构类型与模式,讨论了该区域爆发相和溢流相交替出现的复杂岩相特征及模式,划分了盆内火山喷发旋回,明确了该区火山岩多期次喷发和多旋回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石炭系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主要为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安山岩;发育少量酸性流纹岩,以中低钾为特征;各类岩石具有良好的电测响应,玄武岩类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值最低,流纹岩类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值最大,安山岩类和英安岩类介于二者之间;火山碎屑熔岩类主要为凝灰熔岩,少部分角砾熔岩,碎屑间为岩浆胶结.火山机构在平面上可划分为以火山通道-爆发相为主的近火山口带、次火山岩相过渡带与远火山口相,各相带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与岩相复合类型.按"岩性-组构-成因"标准,将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火山岩岩相划分为4相组、6相、10亚相.将上石炭统划分成了3个火山层序、8个火山旋回.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通过对斜坡带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油规律研究,指出主控断层的发育规模、连续性及与砂体、鼻状构造走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和油气藏类型及丰度.以此指导该区二次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安徽南陵—宣城地区是一个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东北段的东南翼。对该区发育的岩浆岩开展了较为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并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其他地区岩浆岩进行对比,旨在确定岩浆岩的成岩时代、探讨岩浆岩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南陵—宣城地区岩浆岩一部分侵入于盆地基底中,另一部分喷发形成盆地盖层,还有一部分产于盆地之上的推覆构造(体)中。侵入岩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等,火山岩主要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和熔岩。获得的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主要为138~135 Ma,火山岩年龄均小于134 Ma,表明岩浆作用发生于晚中生代(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岩浆岩主量元素显示高Si、K的特征,为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岩浆岩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火山岩比侵入岩较为亏损Sr和P; 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模式和较弱的Eu负异常。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区内岩浆岩具有壳幔混源且以幔源为主的特征。南陵—宣城地区既发育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隆起区(如铜陵地区)同位素地质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的侵入岩,又发育与凹陷区(如庐枞、宁芜等盆地)同位素地质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的火山—次火山岩,显示该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具有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隆起区和凹陷区的双重特征。岩浆作用的双重特征暗示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也可能具有双重性,即既可能发育与隆起区侵入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脉型铜金等多金属矿床,也可能发育与凹陷区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硫)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辟后备油气基地,选取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了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使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坳陷晚古生代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二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1次生烃,中西部可能存在2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和不整合面向周围圈闭运移;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圈闭的最终定型期,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改造时期;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受构造演化和古地温梯度综合控制,研究区东部应重点寻找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而中西部应将二叠系生-中生界储、二叠系生-新生界储以及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作为有利类型.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构造背景和火山活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和重磁等资料,研究认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的岩相类型及分布规律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其岩石类型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相的分布受中心式火山喷发的控制,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围绕火山口呈环带状分布,将其岩相划分为3种亚相和6种微相,建立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岩相分布模式,并结合该区勘探开发的现状,探讨了不同岩相对油气储层发育程度的影响,发现火山沉积相带是有利的储层发育带.对预测盆地内其他次级断陷的有利潜山储层分布区,开拓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