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是渤海油田实现增产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为了促进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分析总结了低产低效井的成因、治理难点及主要挑战,综述了高含水储层治理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防砂治理技术、井筒治理与恢复技术、储层低效治理技术等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探讨了未来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能力、升级完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推动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实现低成本高效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是渤海油田实现增产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为了促进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分析总结了低产低效井的成因、治理难点及主要挑战,综述了高含水储层治理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防砂治理技术、井筒治理与恢复技术、储层低效治理技术等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探讨了未来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能力、升级完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推动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实现低成本高效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历经50余年的勘探开发,渤海部分油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低效井和关停井逐年增多,油水井治理已成渤海油田增产稳产和老油田挖潜的关键。但受限于海上地质、油藏条件复杂,作业成本高、风险高,非常规稠油高效开发制约因素多,海洋环境保护日益严格等难题,给油水井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为了促进渤海油田油水井治理技术的研究,系统分析总结了油水井低效成因,分析认为油水井治理的难点主要集中于地质构造复杂、找堵水困难、胶结疏松易出砂以及稠油低成本高效开发难度大等方面,综述了渤海油田油水井治理中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找堵水、水力喷射压裂、二次防砂和多分支井技术现状,探讨了渤海油田油水井治理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和丰富渤海油田油水井治理技术手段,推动渤海油田"七年行动计划"增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河流相稠油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受原油黏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制约,低产低效井井数占比逐年增加。为了改善海上油田开发效果和实现降本增效,以N油田09砂体为例,开展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09砂体低产低效井成因可细分为储层物性差、采出程度高和工艺出砂三种类型;影响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的因素除了成因外,还有剩余油分布、井型、油柱高度、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针对09砂体每一类低产低效井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其研究成果应用于N油田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增加产能400 m3/d,提高采收率约0.2%,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低产低效井,其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根据Q油田低产低效形成原因,将低产低效井分为地质低效、油藏低效和工艺低效三类,并针对每一类低产低效井形成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地质油藏做精做细,逐层挖潜,剩余油精细研究;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水系统;优化工作制度等措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Q油田2017年完成低产低效井治理43口,日产量增加1 032.9 m3,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稠油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新技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以渤海S稠油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倍数水驱技术研究和联合井网注水方法研究。其中,高倍数水驱实验结果表明,当驱替倍数达到300~400倍时,与驱替倍数30~50倍时相比,驱油效率提高约10%,为S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方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多因素调控注水方法,综合考虑了有效厚度、渗透率、注采井距、注采井数、方向地层系数等因素,能够满足S油田具有海上特色的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的注水需求。将研究成果在S油田G区应用后,G区2016―2019年自然递减率由6.0%降低至4.4%,含水上升率由2.2%降低至1.8%,改善了G区的开发效果,表明该方法对海上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对A区块存在的开发矛盾采用注采系统调整、细分、周期注水、浅调剖以及油井压裂等手段进行挖潜取得的效果,分析了区块的治理潜力,并提出了下步的治理措施。通过分析认为依据油水井注采特点,采取相应的周期注水、分层、浅调剖、油井措施等注采挖潜对策,加大组合措施应用力度,是提高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这种区块内开发矛盾差异较大的区块,挖潜潜力主要集中在低效井治理、高含水区稳油控水以及加密井的措施挖潜上。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河油田江河区零散分布的小油砂体较多且小砂体内控制井点少、注采井网不完善、动用程度较低的现状,开展了“双河油田江河区小油砂体潜力评价及挖潜对策”研究。通过对各类油砂体挖潜潜力的可行性研究,提出确定合理的生产井距、合理的采液速度、低效油井转注、过路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等调整对策,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渤海Q油田为海上大型河流相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高度分散,低效井增多,稳产及低成本开发难度加大,探寻高效的挖潜方式对油田稳产及后续开发意义重大。在分析渤海Q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瓶颈的基础上,对油田现有低效井进行了分类梳理,并根据钻井、测井、密闭取心、生产动态监测等资料剖析了油田特高含水期平面及纵向的水淹类型及特征,总结了剩余油富集模式。围绕低效井治理及剩余油高效挖潜,探索出集注采调整、措施改造、老井侧钻等多手段低效井治理与剩余油高效挖潜对策。相关措施在渤海Q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区块低效井的治理及剩余油的高效挖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油田综合含水稳定在93.7%,油田产量递减明显变缓。成果及方法为该油田特高含水期的低效井治理及高效挖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可供类似油藏高效挖潜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注聚合物参数、强化注聚合物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等措施,单元采收率提高了6%~12%,而且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针对油水过渡带的稠油油藏,根据其井间剩余油富集、水驱效率低和水侵彩响大的特点,实施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和水侵治理等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3.8%.同时,发展了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配套形成了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又提高单元采收率3%~5%,使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  相似文献   

11.
超细水泥封堵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注水开发后期日益出现的地质问题及油套管的严重损坏,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针对河南油田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对超细水泥堵剂配方、堵剂性能、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可实现对油井的高含水层、注水井的停注无用层、油水井套管外窜槽、穿孔、丝扣处的漏失等方面的封堵,取得了显著效果。自1998年8月-2001年12月在河南油田应用61井次,有效率85.3%,其中油井36井次,年度累计增油1.441×104t,降水7.6123×104m3;水井封堵25井次,累计增注14.32×104m3,控制无效注水16.95×104m3,创效益1800多万元,投入产出比达1:11.36,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后期多层砂岩油田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成方  齐春艳  杜庆龙 《石油学报》2006,27(Z1):133-136
针对多井网、多油层非均质砂岩油田油水井数多、井网间开发层系相互交叉、注采关系复杂的特点,如何及时、客观、准确评价单砂体水驱控制程度是高含水后期精细挖潜的技术保证。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单砂体注采关系因素分析,利用近年来大庆油田检查井资料及统计学方法,提出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标准统一、客观性强、准确程度高的特点,为多井网、多油层油田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及潜力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大庆油田区块调整、综合治理、措施井层优选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期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异常复杂。针对史南油田梁11断块沙二段8油组2层反韵律厚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细分层内沉积微相,划分均质段,建立厚油层层内三维静态模型,对单砂体进行了多层段的数值模拟,搞清层内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利用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补孔改层、完善注采井网、间歇注水等措施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实现区块控水稳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及井间的特点,冀东油田积极探索前期水平井+C02吞吐、后期转水平井气顶重力驱的全生命周期剩余油挖潜新模式,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驱油效率并重,实现剩余油的高效挖潜.在全生命周期剩余油高效挖潜的过程中,水平井布井参数、完井参数、生产参数的研究最为关键,因此,文中从矿场统计及数值模拟2个方...  相似文献   

15.
李翔 《海洋石油》2012,32(1):57-60
结合渤海油田开采现状及海上作业条件要求,提出了氮气泡沫段塞调驱措施实现对老油田的挖潜控水。氮气泡沫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总注入量相同条件下,段塞式注入泡沫好于连续注入方式,且3个泡沫段塞好于2个泡沫段塞的调驱效果,其中"连续注入泡沫"方案相比水驱提高采收率为19.7%,"2个泡沫段塞"方案提高23.5%,"3个泡沫段塞"方案提高31.7%;矿场应用表明,泡沫段塞式注入可以取得很好的降水增油效率,实验井组共计13口油井,其中12口逐步见效,见效率高达92.3%,平均日增油50 m3左右,累增油14 703 m3,展现了氮气泡沫段塞调驱的技术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文中针对目前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处在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阶段下剩余油分布严重不均匀,加密调整存在风险等问题,提出如何有效利用工区内大量过层井资料以降低调整风险,并首次探索提出通过老取心井与邻近过层井电阻率曲线形态来提取相似层段声波时差数据,建立老取心井与过层井的声波时差关系,对过层井进行测井解释,解决了老取心井与过层井的匹配问题;然后根据相渗曲线确定残余油饱和度,结合过层井解释结果,采用变换容积法计算过层井单井控制下的剩余可采储量;最后依据经济极限产油进行潜力分级,找出经济有效潜力区,摸索出一套适合砾岩油藏"双高"阶段下利用过层井资料进行挖潜增效的方法。现场新钻井投产效果表明:应用上述方法,充分利用好过层井资料能更加有效地挖掘剩余潜力。  相似文献   

17.
陕北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调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塞油田三叠系长6储层渗透率(1~3)×10?3μm2,在92口见水油井中,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见水油井29口。靖安油田三叠系长4+5储层平均渗透率1.447×10?3μm2,在68口见水油井中,见注入水油井41口,由于裂缝沟通,不少油井投产初期即见注入水;姬塬油田侏罗系延9油藏平均渗透率66.9×10?3μm2,吸水厚度仅占油层厚度的35%,部分油井水淹,而大部分油井注水不见效。通过对低渗透裂缝油藏调剖实验研究,确定采用体膨颗粒和聚合物弱冻胶复合调剖工艺,在实施调剖的20个井组中,有19个井组吸水指数明显降低;有11个井组取得了增油、降水效果;有5个井组含水率下降;有3个井组,由于裂缝封堵强度过大,导致调剖无效。  相似文献   

18.
电加热配套技术在孤岛零散稠油油藏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来,动用零散稠油储量已成为弥补递减的主要措施,为此引进电加热技术开采零散稠油油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应用,通过理论与现场对电加热井各项参数的优选设计,并进行工艺配套,使其成为孤岛油田零散稠油油藏开采的主导工艺之一。目前已施工 2 8口井,增产原油 9.6 418×104t,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大庆油田针对深层火山岩砂砾岩、致密油水平井、特高含水油田调整井和超浅稠油水平井等钻完井技术难题,在复杂地层钻完井技术、随钻测量与控制技术、深井提速提效关键技术与工具、钻井液技术和固井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技术攻关,钻完井技术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大庆油田特色的钻完井配套技术,基本满足了大庆油田钻井提速、提效和降本的技术需求。“十三五”期间,为了满足大庆油田深部气藏和“三低”油田经济有效勘探开发的需求,实现年产油气当量4 000×104 t持续稳产的战略目标,需在深部难钻地层、复杂区块调整井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等3个领域以及前沿高端技术方面开展攻关研究,持续推进大庆油田钻完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大庆油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钻完井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含油污泥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之一,河南油田每年产出近5×104 m3的含油污泥,为充分回收利用含油污泥,引进了含油污泥调剖技术,通过对含油污泥进行化学剂处理,使其变成活性稠化的调剖剂,能有效地封堵高渗透地层,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能较好地解决污泥污染与利用问题,提高回注污水水质,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