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的导向与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多空间组合处理手法,它不仅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在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处理中也多有体现。自古以来,关于中国园林的著述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真正涉及到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导向与暗示这一课题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其实,这一处理手法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它往往结合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构成要素展现出来,例如幽长曲折的回廊、绵延不断的小径、玲珑剔透的漏窗等都是空间的导向与暗示处理手法在园林中的体现,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江南古典园林在空间层次上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形成了“曲径通幽”,“步移景换”,“柳暗花明”等这些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苏州明清园林作为中国古代造园的典型,在园林空间营造、园林生境创造、审美情趣塑造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造园生态智慧。苏州明清园林空间生态智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园林空间的嵌套组合、自然片段的切取、建筑空间的围合,以及人的空间感知。对苏州明清园林空间生态智慧进行探索,目的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更多角度的认知,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阶段,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图式语言是以空间单元作为基本语汇,研究和描述空间单元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运用空间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解读苏州明清园林造园空间生态智慧,探索古典园林生态智慧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苏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类型,是中国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与载体。苏州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丰富、诗画意境突出,形成了特殊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语汇、空间关系和空间组合序列等图式语言体系,对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新中式景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苏州古典园林图式语言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州拙政园典型景观空间的挖掘,并重点选取拙政园东南庭院空间为重点,从景观空间要素的嵌套结构和特征出发,解读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语汇、句法和语法特征,初步探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滕杰  邱德华 《华中建筑》2020,38(2):127-130
该文依据对近年来博物馆建筑实践的观察与分析,选取了对仗、对比、借景三种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手法进行深入的探析。并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营造中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博物馆实例的分析,提出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博物馆设计中处理建筑与场地内外、建筑内部空间等方面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笔者在设计公园、人工森林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供读者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6.
该文聚焦于苏州古典园林中广泛存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类边角余料空间,将其归纳为"植物的房间",并阐释其在营造园林空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中大量涌现的"植物的房间"的诞生条件、构成手法、组织关系及空间效果,以从更小的空间尺度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解读;并通过提炼其空间组织的拓扑关系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苏州古典园林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入口是建筑及封闭区域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之一。“凿户枢以为室”,可见自建筑诞生之日起,人口就始终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进入一幢建筑或一个封闭的区域,必须要经过入口,这是入口的最基本功能即切能与监管。对于区域入口来说,它作为不同功能、性质区域的分界点与沟通点,控制着两种不同性质区域的转换,对一种特定功能的区域起着强烈的标识作用,这是区域入口的另一项主要功能即标志功能。具有标志功能的区域入口,是形成区域空间序列性与节奏性的关键所在,是进入这一特定区域的空间序列的起点,对人们获得对这一特定区域的心理感…  相似文献   

8.
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巴蜀传统山地园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立人工景观,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尤其在入口空间的处理上有着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归纳,由空间设计手法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希望能对现代山地园林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陈加麒 《建筑师》2019,(5):7-13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是现代主义"空间"概念在1960年代中国的延续,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中包含"空间"一词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在与《中国住宅概说》《江南园林志》等书中的相关文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试图提炼出《苏州古典园林》在使用"空间"概念讨论园林时的所指与所为,并将其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进行比较,提出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空间"概念其实是转译园林"诗情画意"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墙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稍加琢磨 ,其中大有文章。我国的传统民间建筑中 ,常常把“墙”作为环境空间一种审美景观因素对待 ,因而也在组织室内外环境空间方面留下一些令人移情动性的实例。苏州留园中就有常为人乐道的环境空间 ,一是园门入口段的狭长而封闭的巷道空间 ,长不过 5 0米 ,利用墙、廊的空间变化 ,三弯九转 ,却营造了十来个虚实而富意趣的小庭天井 ,神秘却又感亲切。二是那“五峰仙馆”与“林泉耆硕之馆”间由“鹤所”、““石林小屋”、“揖峰轩”、“还我读书处”几幢斋馆的山墙、院墙、廊墙、洞墙等围隔成的一组庭院、…  相似文献   

11.
正苏州W酒店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金鸡湖畔,酒店巧妙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诠释苏式传统建筑风格,并融合苏州自然地理环境,打造出"悬浮园林"的全新设计理念。酒店入口设计运用现代摩登的艺术设计理念诠释文化底蕴浓厚的传统苏州。W潮堂是W品牌对酒店大堂的全新诠释,这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鹅卵石状的座椅,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著名的传统园林。除此之外,墙面上的摄影作品融合了传统苏州  相似文献   

12.
邰杰 《建筑知识》2006,26(4):45-50
本文主要从艺术造型学和艺术形式问题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精致细腻、柔美隽永风格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空间艺术品,并对其景园空间与绘画空间、雕塑空间的相似性、类比性进行了些许思考,包括空间艺术营造规律、空间视觉感知、空间艺术观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筑入口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连接、过渡部分,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判断,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空间入手,研究建筑入口空间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由局部到整体,局部服从整体的“整体化”的设计方法。对更好地处理建筑整体形态与入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苏州古城保护区及名园旁,全方位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要素将住宅融合在园林之中,不仅有流畅的公共园林空间,每户还享有独自的私密庭院、建筑、园林,绿化配置合理,相得益彰. "润园"位于苏州古城内东北部,紧邻中国名园——拙政园之东,占地3hm2,属古城保护区内高档园林别墅小区. 由于所处环境特殊,认真梳理和创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和传统园林优美环境,既满足物质享受,又满足审美需求的全方位周到处理,是本设计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苏州古典园林诸园中,留园一向以建筑的华瞻和空间艺术而享誉于世,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东南角的花步小筑与古木交柯一组小庭院就是其建筑空间处理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陈骅  复鸣 《园林》2007,(4):10-11
在苏州古典园林诸园中,留园一向以建筑的华瞻和空间艺术而享誉于世,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东南角的花步小筑与古木交柯一组小庭院就是其建筑空间处理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色彩是影响古典园林空间意境、感受及区域景观特色的重要视觉要素之一,最易被人感受和识别。随着园林研究的不断深入,色彩作为抽象的形式将再次得到重视。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将其色彩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所对应的美学规律,总结出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对现代园林设计及苏州色彩规划的影响,进而创造具有苏州城市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色彩风貌。  相似文献   

18.
苏州传统园林有其浓厚的江南风情与风土特色, 其空间营造是那个特定时代之人的理想家园、精神家园, 乃虚幻和现实之间的精神寄托之安身立命"容器", 是充满着"礼制"与"诗意"之空间精神的园居空间形态, 笔者力图点明空间是苏州传统园林的内核与骨架.  相似文献   

19.
兰苏园是美国波持兰市的一座苏州园林风格的花园,地处波特兰市唐人街的东北部,占有一个街区,园地面积3 700m2,已于2000年9月14日落成开放.波特兰市政府为之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庆典. 1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兰苏园规划了5个景观空间. 1.1入口区 主入口位于园林的西南隅,设有约210m2的园外小广场.立石坊1座,题额为"壶天揽胜"和"湖山真意",作为兰苏园的入口标志.广场之北,用太湖石和松、竹、梅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岁寒三友图",突出园林的诗情画意.园门西向,石库门形式.入口内庭,为一封闭小院.点缀花池山石.东墙开景窗和海棠形洞门,隐约展现水院的景色,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在用色上讲究和谐、雅致、朴素,这与苏州园林用色处理与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极其相似。形、声、色、香是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考虑因素。文章通过分析苏州古典园林的景观特点,探讨山水画意境在苏州园林造园理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