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超厚煤层(厚度大于40 m)的形成机制,许多煤地质学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传统的煤地质学理论认为,泥炭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长期处于均衡补偿状态便可以形成厚煤层,甚至厚度达数百米。将这些厚煤层按照一定的压缩比例恢复成泥炭厚度,则可达数千米;然而现今见到的单层泥炭厚度最厚不超过20 m;这种超厚煤层成因解释势必造成古代和现代泥炭堆积之间的巨大矛盾。异地堆积成因模式,从泥炭(煤)再搬运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些超厚煤层大都发育在断陷盆地内;多煤层叠加成因模式,从多期泥炭沼泽演化、泥炭层叠加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些超厚煤层大都发育在坳陷盆地内。这些模式可以用将今论古的思想解释现代和古代的泥炭沼泽发育特征的一致性。一个超厚煤层的形成,也可能是一种或多种成因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是否存在其他的成因模式,上述成因模式发育的控制因素和作用机理,如何准确而深入的挖掘超厚煤层内部蕴含的丰富地质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煤炭技术》2016,(5):135-137
通过大量查阅泥炭沼泽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不同学者的泥炭地学观点,对我国泥炭沼泽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简要地从沉积环境、古气候特征、地质事件记录3个方面,讨论了泥炭沼泽的地质意义。认为我国泥炭资源极其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明显。重大气候变化事件在我国泥炭沼泽中都有较好的沉积响应,是研究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史的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蕴含丰富地质信息的厚煤层是重要的地质碳库及地质信息库,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华北、西北、东北、华南等聚煤区都发育有厚煤层.传统煤田地质学认为,厚煤层是泥炭沼泽潜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聚集速度长期处于均衡补偿状态下的连续聚集产物.但现今发育的泥炭沼泽单层最大厚度仅为20 m,考虑泥炭到烟煤成煤过程受到高达约6:1的压实比例...  相似文献   

4.
泥炭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国内外对泥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进一步促进了对泥炭的研究。有关方面的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对于泥炭沼泽的发生与发展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这里所提到的是从水文学的角度对泥炭体的形成与形状进行预测。泥炭沼泽经常含有大量的水分。泥炭沼泽水属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渡类型,有其独特的水文特征,而且其水源与水文过程,既是泥炭沼泽的重要特征,又是泥炭沼泽发生、发展的动力。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温斯顿(RichardBWinston)博士对此方面进行了更为…  相似文献   

5.
顶峰山矿区39号煤层的煤岩学与煤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福美 《煤炭学报》2010,35(4):623-628
利用煤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煤岩学、沉积学、古植物和沼泽水介质动力条件等方面对福建龙永煤田顶峰山矿区二叠系童子岩组主采39号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9号煤层的煤相包括4种类型,即闭流沼泽相、障壁岛-泻湖沼泽相、强覆水森林沼泽相和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其中强覆水森林沼泽相是该煤层煤相类型的主体,在沼泽演化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沼泽覆水深度的变化会引起煤相组合和旋回结构的相应变化。煤层从下而上由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强覆水森林沼泽相和弱覆水森林沼泽相等组合而成,韵律明显。沼泽水动力条件同样经历了由弱-强-弱的演化过程,沼泽水流具有由滞流-活动-滞流的周期性变化特点,泥炭沼泽水介质总体上处于弱-强还原环境;该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海陆两方面的影响,泥炭沼泽发育过程呈现出波动式变化,导致泥炭沼泽类型呈跳跃式演化,从而形成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成煤沼泽环境,表现为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6.
任文忠  薛庆远 《煤炭学报》1995,20(3):292-297
滕南、大屯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山西组是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单元构成的1个成因地层单位,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生长层序,代表了河控三角洲进积浅水海湾的充填过程。2条北西-南东向主分流河道是本区沉积体系单元配置及其演化的控制因素,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分流间洼地。决口扇、子三角洲朵体的建设和废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泥炭沼泽发育的范围和泥炭堆积的过程,是造成本区煤层分叉的基本动力机制。根据煤岩类型组合和地球化学参数可将主采煤层区分为有序的成因层序,大体反映了泥炭沼泽的充水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太原西山煤田7号煤层古泥炭沼泽植物群落及其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斜道沟太原组7号煤层古泥炭沼泽植物群落由菌藻类,石松类,节蕨类,真蕨类,种子蕨类以及科达类等植物所组成。科达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鳞木和辉木为亚优势类群。科达植物的2个种Shanxioxylon sinense和Pennsyluanioxylontianii很矮小,适合于在覆水较深,营养较贫乏的环境中生活。另1种科达植物Shanxioxylontaiyuanense可能生活于泥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徐州煤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认为泥炭堆积期下伏不同沉积物的压缩化,是造成泥炭沼泽局部地形起伏,使沉积环境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泥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泥炭富含蛋白质、腐殖酸、矿物质等多种有益组分,具有良好的水物理、物理一化学、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农业上有广泛的用途。概述了泥炭的农用价值、我国泥炭的资源概况、以及国内外泥炭在农业中的利用状况,其中重点介绍了泥炭作为优质肥料、饲料及其添加剂、动植物生长刺激素、以及园艺培养土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泥炭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结构井田宣威组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气候以及动植物化石的分析,发现结构井田为陆相沉积,主要为河流-潮汐双重控制的过渡三角洲平原沉积,聚煤作用主要是三角洲平原沼泽化,成煤植物在沼泽中生长、繁殖及死亡堆积,形成泥炭层,再经过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煤层。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南阳坡矿煤田勘探区可采煤层煤质资料,从煤质的物理特征、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方面总结了煤田煤质特征及分布规律。根据煤的化验资料及测试资料,认为矿区煤为低灰发分、中挥发率、特低硫、低磷、特低氯和一级含砷煤。根据南阳坡矿煤田富含镜质组以及低灰发分含量成因,认为该区煤是在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为海陆交互相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壳沉降速率大于泥炭沼泽堆积速度,具有相对还原、物源碎屑影响小的低位泥炭沼泽环境,泥炭沼泽覆水情况相对较充实,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粤西地区泥炭成矿类型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地区是广东省泥炭的主要分布区.共有不同成矿类型的大、中型矿床二十余处。泥炭矿床的分布受不同类型地貌控制,有湖泊型、火山口湖型、山间洼地型、堤间洼地型、牛轭湖型和溶蚀洼地型等矿床类型,湖泊型泥炭为主要类型,区内大型及大部分中型矿床均属此类。矿床分布面积0.1~3km^2不等,矿层1~3层.厚1~27m。有木本型、草本型及草木本混合型三种泥炭。质量好的泥炭多属湖泊型,有机质及腐植酸含量特高。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现代。  相似文献   

13.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聚煤时期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运动对聚煤和煤层保存的控制作用,认为西山窑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是煤层发育的主要场所,西山窑组下部含煤性较好,厚煤层主要发育于凹陷区,凸起区煤层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沉积学、煤岩学、煤化学和煤相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煤心样品的测试数据与煤岩鉴定等资料,对位于三塘湖盆地西部库木苏凹陷的研究区煤质、煤岩和煤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质特征为低水、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硫、中高-高发热量煤;显微煤岩类型分析表明煤层顶部为惰镜煤,煤层下部为微镜煤;顶部煤层沼泽类型应为低位泥炭沼泽,中下部煤层为草本沼泽。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沉积环境从草本沼泽向低位泥炭沼泽过渡,主要成煤期沼泽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现代泥炭沼泽资料,探讨富煤地段的形成机理。作者根据地壳沉降速度与泥炭沉积速度的相对大小导出泥炭沼泽演变的地质模型和泥炭沉积厚度的数学模型,得出地壳沉降速度等于或小于泥炭沉积速度是形成厚层泥炭的有利条件的结论。引起水位变化的各种因素满足中心极限定理的Linderberg条件,故水位遵从正态分布。由此得出:存在理想的泥炭分布概率模型正态分布;在集水盆地边缘存在理想的最大概率泥炭带;沉积面坡度大有利于泥炭带的集中。泥炭分布常不呈正态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陆源物质对沼泽的侵犯。文末还综合运用各主要论点对“岛状成煤”的实质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孙国忠  石彦强  王志光 《中州煤炭》2023,(5):97-103,109
下霍井田位于华北聚煤盆地中部,含优质的二叠纪煤层。针对沁水煤田下霍井田煤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开展研究,根据沉积特征,研究了煤系沉积环境及垂向演化;通过煤系及煤层顶底板沉积特征、煤层厚度变化、煤岩组分、煤中灰分硫分等分析了聚煤环境及煤层、煤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太原组为本溪组填平补齐基础上的聚煤期泥炭沼泽—碳酸盐台地—瀉湖—三角洲—碎屑“废弃”相沉积组合,显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约代尔旋回,属正常的海进海退沉积;山西组为太原组海侵末期形成的泥炭沼泽—三角洲旋回沉积,煤层形成于海侵减弱、陆源碎屑尚未增强的过渡时期,是聚煤期植被控制下发育的动态泥炭沼泽在碎屑贫化的基础上泥炭纯净累积演化而成;成煤期后,河流下切冲刷破坏泥炭层。该研究成果对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煤的可选性及其聚煤环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煤的可选性在平面上分布的差异较大 ,这受控于泥炭聚积时的古环境。低位泥炭沼泽由于潜水位较高 ,水流对泥炭沼泽表面的改造和冲刷作用较强 ,形成的煤层具有较高地下水流动指数(IGW) ,并且与精煤产率呈负相关 ,煤中细分散状的粘土矿物和沿层理分布的晶粒状黄铁矿难以洗选 ;高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具有较低的地下水流动指数 (IGW) ,泥炭积累速度较快 ,透镜状和团块状的粘土矿物 (32 5 % )以及具有生物组构的黄铁矿化菌落 (32 4 % )易洗选 ,其精煤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山西组2号煤层为该区主力煤层,但成煤环境、煤相类型不明,垂向演化规律不清,制约了高产富集因素分析和有利区优选。本文通过对延川南区块山西组沉积特征和2号煤层煤岩学和煤化学分析,探讨了煤层的成煤环境、煤质特征、煤相类型及演化规律,为后续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本区2号主力煤层成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2号煤层煤相可划分为潮湿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成煤植物以木本为主,其次为草本植物;煤层镜质组含量较高,有利于割理的发育,镜质组中以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为主;垂向上,自下而上成煤泥炭沼泽覆水程度经历了先加深后变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三道岭矿区位于吐哈盆地哈密坳陷,是南疆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研究吐哈盆地西山窑组富惰质组煤岩组分及成因,采集了三道岭煤矿西山窑组4号煤层煤为样品,采用煤岩学、煤化学和煤相学等方法,通过对样品进行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系统地分析了西山窑组4号煤层的煤岩组分特征,并探讨了富惰质组煤的成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4号煤层以暗淡煤-半暗煤为主,煤岩组分以富惰质组为主,平均含量高达76.1%,其次为镜质组,壳质组含量最低,属于低变质煤,富惰质组以半丝质体为主,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矿物组成以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为主。4号煤层煤质属于特低灰、中等挥发分、高碳低氢的特低硫煤,煤灰成分以CaO、Fe2O3为主,灰成分指数K介于0.25~10.64之间;成煤期环境主要表现为干燥的森林泥炭沼泽氧化型,成煤植物主要以银杏、松柏等木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生长茂盛易于形成巨厚的煤层,同时西山窑组处于退水沉积序列,覆水性弱,泥炭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下,物质丝炭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富惰质组煤。  相似文献   

20.
丝炭化作用fusainization在泥炭化阶段,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等,在比较干燥的氧化条件下腐朽,或因森林起火转变为丝炭化物质的作用。残植化作用liptofication在活水、多氧的泥炭沼泽环境中,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被氧化分解殆尽,稳定组分相对富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