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Linux PAM机制的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Linux操作系统的本地登录方式和网络远程访问的安全性不足,利用Linux操作系统的PAM机制,开发了C/S架构的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将双因素认证嵌入系统的login、telnet、rlogin、xdm、gdm、su、ftp等各模块,对本地认证和远程访问提供了强身份认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Liunux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孙前明  周斌 《电信科学》2005,21(3):72-74
本文在介绍各类身份认证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时间同步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的原理、组成,并详细阐述网通江苏省分公司时间同步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的组网拓扑、工作流程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RSA双因素身份动态认证技术的相关内容,对其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结合RSA系统组成、方案实施以及实际运用等内容,总结RSA双因素身份动态认证技术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运用价值,以保证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对多通报关系实体认证与密钥协商应用环境的无线目标身份识别同步认证问题,该文设计了双密钥组合校验定理,提出并证明了交互式动态认证与工作密钥同步更新定理,基于可信标识动态密钥匹配规则构建了密钥同步更新的组合校验认证模型,提出了一类密钥同步更新的组合校验认证方法,给出了双密钥组合校验、消息适度重传、模拟信道信噪比合理仿真等无线目标身份识别协议设计准则,突破了无线目标身份识别协议同步认证难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实体认证与密钥协商中实体身份动态认证、工作密钥同步更新难题。以一类无线目标身份识别协议为例,分析说明了该类方法的具体应用。基于串空间理论构造攻击方法给出了该协议的形式化证明,并通过常规攻击方法分析了该协议的实际安全性。与其他交互式密码协议同步认证设计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动态可认证性,由该方法设计的交互式密码协议同步认证方案,安全性高,计算量小,仅进行一次迭代运算,可应用于大规模复杂环境中的无线目标身份识别。  相似文献   

5.
Swivel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每年由于互联网欺诈所造成的全球金融服务业损失大约有24亿美元(2002年数字)。造成这一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不断增长的身份盗窃,2002年仅美国发生的案件大约有170万宗。Swivel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安全数据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的公司,在英国约克郡北部及华盛顿拥有两家公司。基于受专利保护的Swivel专利技术,解决网上数据访问与银行卡系统用户的认证与授权问题。Swivel强双因素动态口令认证系统Swivel(斯维沃)强双因素动态口令认证系统SwivelSAS M2FTM是全新一代的动态口令认证系统,这一系统与目前常见的使用T…  相似文献   

6.
Q1什么是非接触式身份认证系统? A:是基于射频卡技术的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能够解决由密码泄露导致的系统安全问题,实现了管理人员和操作员登录业务系统时的安全认证控制。非接触式身份认证系统的流程是:由用户持有的射频卡产生挑战数,并用中心公钥加密、射频卡私钥签名,然后上送中心;中心验证签名、解密数据后,计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说明了目前主要的双因素认证机制,以及云计算的特点。同时详细介绍了动态令牌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动态令牌和动态口令技术在云计算架构中的各种使用特性,说明动态令牌是在云计算架构中较为有效的双因素认证手段。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在法国巴黎Cartes&IDentification智能卡展上,飞天诚信正式联手国际巨头英特尔,为网站和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双因素强身份认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由航天蓝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推出的长缨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主要由五个子系统组成,通过对五个子系统的针对性合理配置,构建用户单位完整的内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该产品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委员会、国家公安部等权威机构认证。1.桌面控制系统(SafeDesk)SafeDesk桌面管理系统(见图1)通过集成eKey硬件,实现双因素用户身份认证与系统登录,保护计算机桌面安全,并支持电子身份证书存储。该功能可有效解决客户需具有合法身份才能登录服务器以及相应终端的需求,并与系统无缝集成,支持热插拔。2.端口控制系统(SafePort…  相似文献   

10.
简单、开放的在线身份保护设备领先提供商美国Yubico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FIDO U2F安全密钥,这是一种新型双因素身份认证设备,旨在让用户快速地登录并支持U2F的在线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电子技术》2016,(11):95-98
校园服务器的技术发展,要求校园服务器必须具备极佳的安全性,防止其被侵入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被破坏。传统的身份认证存在许多弊端,而双因素认证是将记忆性密码和加强防护硬件结合,利用USB Key的不可读、无法破解、篡改和复制的特点提高认证的强度。研究了基于J2EE平台与USB Key结合的双因素认证系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登录密码式的安全防护所带来的问题,使得校园服务器的安全防护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2.
马丁  马晓旭 《通信技术》2013,(11):103-107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实名制已经成为网络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趋势,而用户身份认证又是实名制管理体系中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认证协议,讨论了该协议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CC双因子的身份认证协议,通过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难题和时间戳因素确保协议的安全性,解决了丢失智能卡攻击的问题,并且保持了协议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王兵 《中国新通信》2005,(7):109-111
本文介绍了互联网身份证及相应全球(或全国)身份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互联网身份证、实名手机、无线(或有线)互联网身份实时识别机、全能手机及全球(或全国)统一身份管理网站等部件。该身份证及管理系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身份论证、行踪记录、信用品行查询等身份确认工作。该系统可以加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提高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本文还介绍了为了将人体生物特征指纹用于身份认证对手机、键盘与鼠标等进行改进,增加指纹输入识别器的设计,增加身份认证的准确性、方便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业界动态     
飞天诚信携手英特尔助推IPT前不久,在法国巴黎Cartes & IDentification智能卡展上,飞天诚信正式联手国际巨头英特尔,为网站和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双因素强身份认证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采用英特尔身份保护技术(英特尔IPT),同时配合飞天诚信自主研发的IPT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传统单因子认证造成的数据泄露和身份冒充等问题,针对文化资源可信共享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多因子身份认证方案。考虑多种身份因素,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不可篡改性和分布性构造异构数字身份模型。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异或运算,实现异构数字身份的可信复用和多元主体的快速认证。安全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安全性和效率方面优于已有的多因子认证方案,能有效降低身份认证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静态口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军事身份认证动态双因素口令的设计构想,对确保军事通信安全和防止军事机密泄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通信》2009,(9):94-94
日前,金雅拓公司宣布,将向越南最大的银行越南外贸银行(Vietcombank)提供其Ezio高性能认证服务器。这种完备的双因素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了万事达“芯片身份验证计划”和Visa“动态密码验证”的优势。两者均属于EMV(欧陆卡、万事达、Visa)标准的一部分。这套系统与EMV微处理器卡配合,可提供一次性密码(OTP)和数字签名功能;此类功能是保障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安全的关键所在。VietcombankEMV信用卡持有人可以使用同一张卡进行购物付款,登录网上银行,并且分支机构进行交易时身份能为银行所识别。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无法对云端的海量访问认证请求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的多因素认证机制中,用户的验证码由云服务提供商支持的多因素认证设备免费生成,而基于专门的动态口令卡的多因素认证服务则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了实现免费身份认证,采用一种区分性模型方法实现声纹识别说话人身份的确认,并采用信道补偿算法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做了与生成性模型声纹识别身份认证技术进行对比和分析的实验,得到新方法具有鲁棒的身份认证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林秀 《电信快报》2012,(12):11-13
在SSL(安全套接层)VPN(虚拟专用网络)用户远程接入静态账户+手机短信令牌验证的加强型身份认证方式基础上,探讨与企业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对接方式,这样既保证了身份认证的足够安全性,又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设计利用RADIUS(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属性值来传递用户角色分类信息,在SSL VPN网关和边界防火墙上可做到用户网络访问的细粒度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20.
使用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机与代理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身份认证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可以解决网络中用户身份鉴别和不可抵赖性问题,但对于远端主本文定义了一个代理证书和运转模型,允许全部授权和部分授权并且具有独立于签发者的特点,解决了远端主机与代理服务器的相互认证问题。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对私钥使用的安全性,为任务批量处理中的身份认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