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常见热继电器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数据,以及热继电器失去保护作用时对配电线路的改进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常见热继电器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数据,以及热继电器失去保护作用时对配电线路的改进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介了WPJ电子型电机保护继电器在油田配电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目前的现状与热继电器进行了比较,评价了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4.
战明雪 《齐鲁石油化工》2007,35(1):64-65,68
热电厂1#给水泵开关热备用状态下合不上,原因是常规控制回路设计中采用开关自带防跳继电器,未考虑到闪光回路对防跳继电器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相似文献   

5.
热继电器作为连续或断续运转的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和启动过程中的热保护装置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是将热元件串接在电动机的主回路中,电动机采取直接启动方式。热元件的型号规格应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选取,热元件的额定电流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1日,临23井1#DPC—60型天然气压缩机由于排出温度异常,一级排出温度超过90℃,二级吸入温度超过70℃,二级排出温度超过120℃,热继电器跳闸停机。6月3日开机,六七分钟后又因热继电器跳闸停机待处理。对造成温度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排除了机械拉伤摩擦,形位超差,填料过紧,出气通道减小等因素,认为超温的主要因素是水质差、水垢多,造成换热冷却效果差。1改进方案选择及实施(1)方案选择①调节转速,但转动不平稳、噪声大。②进气节流,但压比过高,温度过高。③进排气管路旁通,但多余作功,…  相似文献   

7.
为提供高密度控制元件的解决方案,满足以客户为导向的联接设计需求,使电气柜的布局更紧凑、操作更简便、标识系统更完整,魏德米勒提供了全新的TERM系列继电器解决方案。超薄的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宽度仅为6.4mm或12.8mm,占用更少的导轨空间。该系列高性能的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能够根据需要组合安装,  相似文献   

8.
有热再生干燥器是仪表风脱水的重要设备 ,而仪表风中水分脱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动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文章针对有热再生干燥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设计了一套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 ,该控制系统是由单片机构成的 ,以 80 31为核心 ,以 815 5A、B、C为输出 /入口 ,固态继电器控制电加热器的启停。在控制面板上设计了手动控制按钮、系统时间调整以及控制方案调整键盘接口。多年实践表明 ,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7日,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日前宣布正式推出RSL薄片式继电器,作为Zelio Relay系列继电器的大家族中的一员,RSL薄片式继电器将致力于为用户节省安装空间与时间,提高系统稳定性。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工业事业部负责人修德华先生表示:"近年来,系统集成商对继电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施耐  相似文献   

10.
有热再生干燥器是仪表风脱水的重要设备,而仪表风中水分脱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动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文章针对有热再生干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套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是由单片机构成的,以8031为核心,以8155A、B、C为输出/入口,固态继电器控制电加热器的启停。在控制面板上设计了手动控制按钮、系统时间调整以及控制方案调整键盘接口。多年实践表明,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论储层评价中的五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空隙空间结构(孔隙、裂缝和溶洞)十分复杂,完全破坏了传统的储层四性关系,在储层评价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严重地阻碍了该技术的发展。为此,从展示这些矛盾的根源入手,进行了大量的实例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复杂空隙结构储层中常见孔隙度与渗透率、孔隙度与含水饱和度、绝对渗透率与有效渗透率、电性与含油气性的矛盾,其孔隙的类型、孔喉大小、裂缝产状等因素是造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储层空隙空间几何特性的概念,并分别探讨了定量或定性描述孔隙、裂缝、溶洞几何特性的方法:①孔隙。孔、喉大小与岩石结构和物性、含流体性质的关系;孔隙类型与含流体性质及测井响应特性的关系。②裂缝。产状与孔隙结构指数(m)的关系;径向延伸与深浅探测电阻率的关系;张开度与裂缝渗透率的关系;产状与储层基质岩块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发育指数与岩性的关系。③溶洞。大小、连通状况与m值和3种测井(中子、密度、声波)孔隙度的关系;充填程度与测井响应特性的关系。所建立的储层空隙空间几何特性与岩性、物性、含流体性和电性的五性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复杂储层(如碳酸盐岩等)评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是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储层之一,该碎屑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 对该气藏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该区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序列以及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论如下:①随压实作用的不断增强,孔隙度呈持续下降的趋势;②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得砂岩孔隙度降低,而溶蚀作用则增加了孔隙度;③该区的孔隙构成主要是环边绿泥石剩余原生粒间孔以及溶蚀形成的长石、岩屑粒内溶孔,泥质杂基溶蚀粒间孔,伊利石黏土中微孔以及由压实压裂、压实滑动和构造动力所形成的微裂缝孔;④勘探中既要注意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对储层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重视成岩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物形成、碎屑(主要是长石)及其填隙物溶蚀作用等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丛式平台井、大斜度长水平井数占比逐步攀升,大部分油气田已步入生产开发中后期,采油、修井作业任务频繁,对现场作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有采油、修井机以及连续管作业设备进行平台井采油、修井作业时存在频繁运移、拆装调整井口设备、作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研制了一种可适应采油、修井及其它常规作业工艺的轨道式一体化连续管作业机。该作业机采用双轨道撬装形式,可实现井口设备快速运移、拆装及高度和水平方位调整,连续管装备与井口支架可同时实现修井及采油作业配套设备快速转换等。应用结果表明:轨道式一体化连续管作业机整体操控运行灵敏且满足作业要求,配套设备拆装自动化程度高,修井采油作业工艺设备实现快速转换,减轻了现场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大豆油及石脑油蒸汽裂解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油和石脑油为原料,分别进行了蒸汽裂解实验,考察了温度和水油质量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脑油和大豆油生产乙烯、丙烯以及丁二烯时,产品收率变化趋势相同,随着裂解温度和水油比的升高,乙烯收率均增加,丙烯和丁二烯收率则先增加后降低。在裂解温度为750℃,水油比为0.8的条件下,大豆油的乙烯收率为22.8%,丙烯收率为9.5%,丁二烯收率为4.3%;石脑油的乙烯收率为21.8%,丙烯收率为14.2%,丁二烯收率为3.4%。  相似文献   

15.
以辽河渣油为原料,考察了脱金属剂在超声波作用下脱除渣油中金属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脱金属剂在超声波作用下的脱金属效果优于无超声波作用,CHJ脱金属剂脱除钙的效果较佳,EHJ脱金属剂脱除镍的效果较佳。最佳脱除金属的条件为:超声波频率28kHz,声强10W/cm2,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25min,脱金属剂加入量2000μg/g。在以上条件下,CHJ脱金属剂的脱钙率可达85%,EHJ脱金属剂的脱镍率也高于85%。  相似文献   

16.
古潜山储集层描述方法及在CB 30潜山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广军 《石油物探》2002,41(4):466-469
古潜山油气藏由于其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对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视,在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由于储集层非均质性一般都比较严重,储集层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预测和描述是勘探的关键,也是其难点之所在,合成声波测井技术能够利用地震资料空间密集和连续的优势,在综合分析和建立可靠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古潜山储集层的分布作出比较准确和符合地下实际地质情况的预测描述,该方法简便易行,并且在CB30等潜山的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脉冲柱塞加砂压裂新工艺及其在川西地区的先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砂压裂一直在追求支撑剂的更好铺置,从而形成更长的有效裂缝和更高的导流能力,但是常规工艺总是难以令人满意。在理论分析、PT软件模拟、基础实验及创新性物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泵注程序及纤维、液体等辅助工程手段,研发了一种脉冲柱塞加砂新工艺。该新工艺形成的开放性渗流通道铺砂剖面较之常规工艺在有效缝长和导流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开放性渗流通道有助于改善裂缝清洁度、降低人工裂缝的压降,从而达到延长单井采油气寿命、提高产能效益的目的。在完成原理研究及新工艺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先导应用与详细的压后评估。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操作性强、实施可行,与地质条件相当的邻井相比,支撑剂成本降低44%~47%、有效缝长与支撑缝长的比值提高约16%,测试18 h返排率高达63%、归一化产量是邻井的1.9~2.3倍,降本增效、提高产量效果明显。该技术在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浅中层砂岩气藏及页岩气藏的开发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是富有机质页岩和致密砂岩共生发育的富油层位,富有机质页岩既是生油层又是储层,并为致密砂岩提供油源。揭示页岩储层和致密砂岩储层之间的孔缝特征,对认识页岩油和致密油赋存空间和运移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岩心描述、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共振实验、高压压汞和低温吸附实验等手段,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相结合,刻画了富有机质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孔隙类型和孔径大小。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页岩中孔隙的孔径范围总体分布在50 nm以下。页岩中的裂缝包括水平缝、低角度缝、高角度缝和近直立缝。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剩余原生粒间孔、晶间孔和次生孔,且次生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致密砂岩孔隙直径多在2 μm以上,孔喉半径多集中在73.5 nm以下,但对渗透率起贡献作用的孔喉半径区间为73.5~735 nm,致密砂岩中同样发育微裂缝和高角度裂缝。页岩和致密砂岩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均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流体和烃类流体的运移和充注将页岩和致密砂岩构成了有机整体。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致密砂岩系统中存在3类孔缝网络和石油运移路径:①页岩内纳米-微米级孔隙-裂缝网络,形成页岩油的存储空间和石油源内运移的路径;②致密砂岩内纳米级喉道和微米级孔隙的孔隙网络系统,形成致密油的存储空间;③页岩和致密砂岩间差异孔喉结构-微裂缝-裂缝孔喉网络系统,构成源内石油向源外运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型LNG储罐的建设具有涉及专业繁多并交叉作业、工艺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和运营维护复杂等特点。因此,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工程建设理念对提高储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BIM(Building Infotmation Modeling)技术采用4D建模方法对建设工程的全部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并通过统一控制和无缝交流的共享方式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结合大型LNG储罐建设的自身特点,引入BIM技术,通过建立虚拟模型和模拟工况,可对整个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最终达到提高质量和节约成本等目的。鉴于中国目前已掌握了大型LNG储罐建设的传统管理方法和建造技术,引入BIM技术的条件基本具备。在未来LNG产业的发展中,该技术将在大型LNG储罐的全过程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建议,受技术垄断的限制,我国应加强"标准统一、技术同步、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是泥页岩井壁稳定力学化学耦合分析中极其重要的参数。对岩屑测量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研制了岩屑测量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的仪器,给出了计算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的新方法。利用研制的仪器和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岩屑渗透率和膜效率的试验测量,并与岩心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利用岩屑测量泥页岩的渗透率和膜效率是可行的,所测得的泥页岩的渗透率和膜效率是可靠的,而且利用岩屑测量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适合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