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乾隆皇帝改造北京西北郊水系为切入点,分析了清漪园建园前的原初环境、旱涝失衡的危害与矛盾;探讨了如何看待前代引水方案,乾隆方案如何开源取水、针对地形地势怎样扩展湖域、供水与防洪如何实现、湖区改造怎样实施等问题;充分肯定了清漪园选址相地的杰出成就,并总结了其规划设计思想对后世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依据乾隆御制清漪园诗、《日下旧闻考》、样式雷复建图纸、清代内务府陈设清册等史料文献,对清可轩遗址现场进行调研、测绘,结合相地、借景等园林建筑主要理法对其剖析,并展开复原研究,提出复原设想。最后,充分肯定了清可轩的园林建筑艺术价值,并建议对其复原重建。  相似文献   

3.
山水环境在晋祠(1)的选址与兴建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步考证了晋祠建祠前的原初山、水环境以及建祠过程中对晋水的利用状况,据此考据晋泽演变过程及晋祠水环境变迁过程。在山水环境影响下晋祠祠区气候条件优势,形成了"山-水-祠-城"空间格局模式,为深入研究晋祠的相地造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颐和园山水格局形成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历史绘画和考古发现,描绘出清漪园(颐和园)兴建之前的山水形势,然后对比建园前后的山水格局,关照中国传统外部空间设计的"形"、"势"理论,探析清漪园在山、岛和建筑的布局以及东、西两堤的走向等空间处理方法中所蕴含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以期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保护与展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代大尺度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冬冬 《中国园林》2015,(2):120-124
为摆脱仅从现有山水格局去研究清漪园的局限,就必须了解其建园前的原初环境。依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元明清代文献中有关西湖1范围及其周边环境等信息;对比分析昆明湖近年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反思相关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复原清初的西湖范围与周边人文景观,为深入研究清漪园的造园相地艺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广东惠州西湖风景名胜理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仕然 《风景园林》2012,(3):153-157
惠州西湖位于古惠州城西,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借助古籍文献如史籍、地方志、诗文、考古成果和图像资料,辅以实地考察、测绘等研究方法;以古代风景园林理法之“相地”、“明旨”、“治山理水”等程序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湖具有:供水惠城、蓄纳洪水、军事设防、兴农旺渔、维持生态和风景游览等功能。古人在修筑拦水堤、城墙和路堤的过程中兼顾了水域形态整治和局部景观的塑造,从而奠定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山水间架。归纳总结景点的造景手法,核心是“因借”,即凭借自然、人文因子造景:主要有借山、水的“三远”造景,借烟雾、方位朝向和借植被花果之色彩造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攀枝花“天圆”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并对如何在山地特征下,运用院落空间形态和自然条件营建高品质的山水园林式住宅小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介绍了站前广场的方案构思过程,从对现场基址的分析解读和对地域文化的提炼表达,准确的把握住广场的主题立意,并紧扣主题展开布局构思,形成极富个性和地域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9.
《园林》2019,(4)
本文借鉴类型学理论来探讨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模式,剖析江南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园林各模件化的构成要素通过选址相地、空间序列排布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空间形态,继而形成园林空间形态中山水空间模式以及建筑与山水组合模式,由此论述传统园林空间模式的类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成斌  马红斌 《四川建筑》2004,24(5):11-12,14
文章介绍了攀枝花“天圆”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并对如何在山地特征下,运用院落空间形态和自然条件营建高品质的山水园林式住宅小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清漪园为例研究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对于拓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清漪园万寿山区域为例,对清代样式房《清漪园地盘画样》的图纸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图上布局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的关联性,并综合史料与现状调研构建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与技术要点。【结果】1)《清漪园地盘画样》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和5丈的绘图模数,推测由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2)该图的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存在紧密关联,推测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而成。【结论】清漪园万寿山的总体设计方法以平格技术为关键支撑,包括平格地形测绘和总体布局2个关键流程,核心是以平格图为底图开展图上设计,进而整体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研究从技术视角揭示了清漪园万寿山的整体布局方法,推进了对清代大型园林总体设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洛阳龙门香山详规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郁馥  文晓霞 《华中建筑》1998,16(1):102-109
文章着重介绍了香山游览区详细规划的原则和景点设计构思。并在其详细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自然山水、林水以及新老人文景观的关系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将中国古代的自然山水园林与当代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相结合,巧妙利用自然山水来展现中国园林精髓,传承中国园林文化。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如何通过情感的判断营建山居建筑,并通过山居建筑这一媒介试图为当代人营造一处心灵寄托之所。以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相地、立意、布局3个方面来论述两大重点山居建筑的营建手法,从而构建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4.
随园位于南京市清凉山余脉,清代袁枚辞官隐居,于旧园基 础之上利用山水之利建造而成,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时尽毁。基于对随园进行复原研究所得成果,结合史料文献,从明旨立意、相地选址、造景布局等方面对随园造园理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造园艺术特色,以丰富清中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的认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娴  邢海 《山西建筑》2012,38(19):15-17
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设计方案的简介,梳理探索了在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差变化较大的山地条件下,进行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从相地、布局、竖向、造型四方面作了论述,以指导类似设计。  相似文献   

16.
杨尘  许砚梅 《城市建筑》2014,(30):298-298
佛教建筑的选址相地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力求达到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统一。本文以汉、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佛教寺院选址相地因素方面,对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佛教建筑的选址相地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力求达到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统一。本文以汉、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佛教寺院选址相地因素方面,对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主要从发展的角度论述城市景观中山水格局的保护与延承。本文以南京为例,提出在延续原有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城市山水格局。并具体分析了南京自然地貌、历史沿革、现状,提出建立不同层面城市山水格局的构思。本文力求通过对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及对南京典型事例的探讨与分析,为今后延续与发展我国城市山水格局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功  赵鸣 《古建园林技术》2012,(1):24-26,51,I0001
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周边环境这一背景,其构思与布局和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建筑立基与园林立基一样,是在相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环境不同则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山地建筑这一类特殊的建筑形式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更高,更加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而非建筑  相似文献   

20.
徽州水口园林的营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徽州人民为追求理想人居环境,对山水环境利用与改造的智慧。以徽州较有代表性的20个古村落水口园林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分析等方法,在梳理水口园林基址与山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山峡紧嵌”“山环盆地“平原望山”“临江背山型”4种山水基底类型,提炼出徽州水口园林“真山真水”“真山+人工水系”“真水+人工山林”3种山水人居环境营建模式,以期为保护和恢复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建设宜居乡村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