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高藻、微污染的水质特点,通过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研究开发了以超滤膜为核心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积累了超滤膜净水厂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的大量实践经验。在东营建立了国内首座10万m3/d规模的饮用水膜处理示范水厂,出水水质满足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为今后超滤技术在城镇净水厂建设以及老水厂改造中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对上海给水厂污泥处理的规划设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海给水厂目前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增设污泥处理系统,以避免大量未经处理的给水厂排泥水排放污染环境;二是为了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必须增设深度处理系统。而目前原有给水厂被城市发展所包围,已没有足够的土地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就此设想将上海给水厂常规的沉淀处理放在原水厂进行,并在原水厂集中建设污泥处理系统,从而使给水厂将沉淀池用地改建为深度处理系统用地。一方面提高供水水质,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输水能力,降低了输水成本和污泥处理系统的投资以及污泥处理的运行成本和输送成本。  相似文献   

3.
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特征与处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基本为Ⅲ-Ⅳ类,具有藻类较低、高锰酸盐指数高、季节性氨氮较高及低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占多数的特征。常规工艺和强化常规工艺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不到5%,难以使出厂水CODMn降到3mg/L以下。周家渡水厂深度处理生产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与AOC具有良好的去处效果,能提高水的生物稳定性,改善口感,保障饮用水水质的安全,适合黄浦江上游原水给水厂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颗粒活性炭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概括介绍了国内外活性炭水处理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活性炭深度处理的机理及处理效果。针对当前水源有机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 ,论述了采用活性炭进行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给出了颗粒活性炭吸附池设计的参数及要求。最后介绍了北京市城子水厂炭吸附池设计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电技术》2008,39(3):26-26
2008年2月26日,由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ORICA公司联合主办的“MIEX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澳两国水处理领域的专家就MIEX技术的原理、先进性、运行成本、适用领域、国外成功应用案例及在中国的试验应用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并就“现有水厂应对新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工艺改造技术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嘉兴石臼漾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嘉兴市石臼漾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是嘉兴市近年来改善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一项重点实施工程,设计规模为17万m3/d整体,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目前浙江省城市水厂运行规模最大的深度处理工程。运行一年多来,各种生产构筑物和设备工作正常,出水水质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  相似文献   

7.
张家港市第四水厂以长江水为原水,采用混凝沉淀超滤纳滤的双膜深度处理工艺,日处理规模为20万m3,出水水质远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GB 5749-2006)和地方标准《江苏省城市自来水厂关键水质指标控制标准》(DB32/T 3701-2019).水厂核心单元纳滤系统结合超滤预处理表现出优越的工艺性能,能去除常规工艺难以去除的有机污染物,提供高品质饮用水.水厂在纳滤水厂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工艺稳定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超滤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用的几种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现状,比较了这几种技术在使用中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可供不同水源和出水水质深度处理时参考,展望了未来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采用O3—BAC深度处理工艺的笔架山水厂运行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并对水厂原水和出厂水进行了饮水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笔架山水厂水处理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去除感官性状、浊度物质以及有机物,使微生物监测指标均达到了相应标准的要求,对浮游动物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2.71%;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经过O3—BAC工艺处理后,饮用水通过饮水途径所致个人健康危害风险明显降低,致癌物Cr(Ⅵ)所产生的健康风险数量级为10-4,非致癌物产生的健康风险数量级为10-11~1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