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多轮次吞吐过程中存在气窜的问题,在室内实验筛选适用于NB35-2油田的高温泡沫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高温泡沫辅助多元热流体一维和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分析高温泡沫辅助多元热流体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高温泡沫辅助多元热流体数值模拟模型拟合精度高,其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有抑制注入气体窜流,减少注入热损失以及保持注入井近井地带地层能量等3个方面。现场应用表明,高温泡沫辅助多元热流体可以降低多轮次吞吐气窜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多元热流体多轮次吞吐后期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温法和米采油指数法综合评价渤海N油田多元热流体热采井有效期。结合热采井实际生产动态数据,采用统计法分别进行同层位冷热采井开发效果对比和第一、二轮次开发效果对比。在有效期内,热采井产能整体优于冷采井,是冷采产能的1.5~2.0倍;第二轮次开发中的气窜、地层能量亏空等问题导致开发效果较差,单井产能仅达到第一轮次开发的70%。  相似文献   

3.
八面河稠油Ⅱ类油藏进入多轮次热采以后,汽窜现象逐渐增多,热采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分析认为汽窜的发生主要与井距小、油层厚度薄及油藏非均质性有关,要治理汽窜就要采取错位运行,减少汽窜的发生;利用两井、多井组合注汽,建立地层压力场、温度场,减少热损失,提高蒸汽利用率;采用高温化学剂封堵汽窜通道,提高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4.
多元热流体吞吐开采技术应用于渤海油田10余井次,油田开采程度大幅提升;但油藏存在大孔道,导致井间气窜现象日趋严重,油井的正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针对此问题,以渤海A油田的油藏特点为基础,研究大孔道长度、大孔道渗透率倍数及大孔道位置对气窜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孔道的长度及渗透率倍数与气窜程度、气窜时机呈正相关,大孔道与生产井的相对位置不同,其气窜规律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针对气举采油工艺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中产量和流压等参数的特殊要求,以渤海A油田南区实际油藏参数建立的典型模型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了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热采吞吐开发方案,提出了适用气举工艺的热采开发模式,为探索气举工艺在海上稠油热采开发油田的适用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稠油油藏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井间一旦发生汽窜,导致蒸汽无效循环,将严重制约蒸汽波及体积的扩展和原油采收率的提高。用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研究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汽窜现象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井间汽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中蒸汽的推进实际为蒸汽驱动冷凝水与变温热水驱动原油的渗流过程;驱动前缘以外,油藏温度逐渐降低,呈现常规非活塞水驱油特征,水的渗流速度快于原油,呈现明显的突进现象,窜流通道两侧留有大量剩余油,注采井间汽窜时的平面波及系数仅为43.16%;而在热波及区域内,存在绕流残余油与角隅滞留油。影响井间汽窜的主控因素包括:井位与高渗带位置关系、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原油黏度、注汽速度等。  相似文献   

7.
多元热流体吞吐已成为海上稠油的主要热采方式.通过引入非凝结气热焓计算式,利用能量平衡方程推导出加热半径公式,再结合修正的蒸汽吞吐水平井产能公式,建立了多元热流体吞吐产能模型.研究了产能递减规律和不同注汽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初期产能递减迅速,生产后期产能较稳定;采出程度随周期注入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非凝结气质量分数增加先增加后缓慢下降,存在最优非凝结气含量.产能模型对即将实施多元热流体吞吐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及优选注汽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性能优良的水泥浆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关键因素,水泥环空气体窜槽对油气田开发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旦气窜发生,即使花费大量的人物力进行挤水泥,也难于修复到未气窜的封固状态,因此,优选有效的防气窜添加剂,研制性能良好的防窜水泥浆就显得十分重要。中根据海洋高温高压气井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综合适用于高温高压固井的防气窜水泥浆设计的方法。设计出了密度2.40g/cm^3,适合循环温度为125℃和163℃的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的高密防窜水泥浆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平井距内含油边界距离逐步缩短,A油田南区含水率上升速度逐步加快,开发效果变差,但地层能量尚能得到有效补充。为进一步改善A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效果,提出了优化热采井距边水距离、确定纵向布井位置及实施边部提液等治理措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A油田水平井距内含油边界应在240 m以上,水平井布井位置应在油层中部,一线吞吐井提液量为100 m~3/d。  相似文献   

10.
超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防气窜注入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气窜是提高超低渗裂缝性油藏注CO2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气窜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注入井井底压力超过裂缝重张压力导致裂缝开启。通过分析井筒传热过程,利用传热学理论等理论,建立注CO2井筒温度压力耦合模型,对注入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保证注入井井底压力低于裂缝重张压力;同时室内采用Waring-Blender法,优选合适的起泡剂体系,优化气液比等参数,对重张裂缝进行封堵,有效控制了气窜,保证了红河油田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效果,对应油井在注CO2后含水率下降明显,日均产油由注CO2前的1.5t/d增加到2.4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