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模糊聚类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车身覆盖件变形同趋势区域分类的一种方法。以某轿车前轮罩配合曲面为例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解决前轮罩、前纵梁配合曲面的变形区域的划分 ,为评价车身零部件之间的匹配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以主成分分析理论为基础 ,对车身冲压件的匹配状况进行计算、评价。在工程中应用此方法对某轿车前轮罩总成中前轮罩和前纵梁的匹配曲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对前轮罩总成匹配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 ,为车身装配工艺的调整、改进提出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汽车前轮罩的位置,决定前轮的定位.在车身焊接过程中,通过设计栓具对前轮罩定位夹紧工装进行调整,并对前车体焊接总成中前轮罩位置正确与否进行检验,其检具设计简单、操作简便,配合水平仪的使用,使前轮罩位置测量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4.
基于点云的汽车车身外覆盖件曲面逆向设计一直是困扰车身开发人员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缩短车身开发时间有重要的意义.概述汽车A级曲面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制定了逆向设计流程.以某车型汽车发动机罩外板A级曲面的设计为例,阐述设计方案、轮廓线提取和曲面生成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晨书 《机电技术》2022,(2):89-91,114
文章以某独立车架车型在综合耐久道路试验中出现的左右前轮罩R角区域开裂问题,系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从问题现象、品质、设计、对标车结构等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真因,模拟成车转向、制动、悬空等工况对车身强度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从问题根源出发,以更轻量化、更优结构、更低成本的思路制订改善方案.为白车身耐久试验零部件开裂问题的改...  相似文献   

6.
运用RADIOSS商业软件对某SUV车型进行25%小重叠偏置碰撞对标分析,根据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车辆安全性的要求,得到碰撞仿真车体结构的评级结果。碰撞力通过前轮罩外板加强板、A柱、门槛等传递,造成前舱、门环以及门槛变形较为严重,C-IASI评级得分为"Poor"等级。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掠过+吸能"的碰撞策略,通过改变前轮罩外板加强板特征、增加导向部件以及合理的布置传力路径等方式实现了车身结构优化结果等级从"Poor"到"Good"的提升,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行人保护小腿碰撞的概念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保护概念分析与优化是新车行人保护设计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评估车身前端外造型和变形空间对行人小腿碰撞的影响,在新车开发的造型和总布置阶段,根据车身前端外表面和截面信息建立MADYMO小腿多刚体模型,然后利用HyperStudy对车身前端的刚度曲线进行优化,以行人保护全球技术法规为约束条件,最小化发动机罩前沿、保险杠区域和扰流板支撑结构的可变形空间。优化结果表明,保险杠区域需要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而且扰流板支撑结构也需要足够的强度。基于优化后的刚度曲线,车身前端结构设计更加符合行人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车身振动,以某微型电动汽车车身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静态分析,根据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结构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车身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前6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车身满载左前轮悬空工况最大变形降低了79.75%,最大等效应力降低了48.64%;对角两轮悬空工况最大变形降低了76.30%,最大等效应力降低了55.63%;车身的固有振型以顶棚振动为主,第1阶模态频率为7.803 2Hz。  相似文献   

9.
逆向工程技术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轿车车身造型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扫描仪的非接触测量获取零件表面的云状数据,并利用Imageware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且基于NURBS曲面重构理论进行车身造型表面重构,最终实现了车身零部件的曲面重构,与传统的车身造型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0.
《机械强度》2016,(1):202-206
车身在轻量化过程中,车身结构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引起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失效。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某款面包车的白车身分别进行了满载、1g制动、0.8g转弯、右前轮抬高150 mm、左后轮抬高150 mm、右前轮左后轮同时抬高150 mm,6种工况的强度分析,得到整车各工况下应力分布状况,找出车身危险区域。通过满载应力应变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定性地评价白车身的结构设计提供充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车身A级曲面设计的一般流程。以某汽车前保险杠盖板A级曲面实现为例,通过车身曲面几何特征划分,主、辅曲面构建及曲面品质检测等设计过程,探讨了实现汽车A级曲面建模和曲面质量检测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汽车车身曲面品质分析方法,车身曲面的光顺准则,以及汽车车身曲面的光顺优化方法。并从车身曲面内部质量,车身曲面片划分的准则,相邻各曲面之间的连续关系,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曲面分析优化工具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汽车车身曲面进行优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轿车车身曲面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曲面重构理论对车身进行外形分析,应用Pro/Engineer逆向工程技术获取该轿车覆盖件的点云。通过对覆盖件点云进行处理和汽车车身覆盖件的曲面重构,得到高质量的车身覆盖件曲面三维模型,并对重建的车身曲面进行光顺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CAS技术在车身曲面设计中的应用,车身曲面重建思想,以及车身曲面重建技术。对基于车身二维信息进行车身曲面三维数模重建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即根据二维的车身设计造型图图片资料或工程图,通过Pro/E曲面造型技术以及造型模块中功能,将二维迅速转化为高品质的三维数字模型,得到复杂的车身空间自由曲面。同时对重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车身复杂曲面的建模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汽车车身是复杂的空间自由曲面,在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车身设计是直接影响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在车身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复杂曲线和曲面的设计又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将设计思想或实物原型转变为CAD模型,是加速引进车型的国产化与产品创新设计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目前工程界采用的整体造型、参数法及工程图纸、三维测量等反求工程建模方法的介绍,讨论其造型技术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分析了车身曲面球模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指出非均匀有理B样条方法的一系列优良性质及其对车身曲面设计具有的良好适应性,建议应在车身曲面造型中尽快推广应用。文中还从NURBS方法的原始定义出发推导了具有实用意义的算法,并建立了用于车身曲面几何造型的系统。最后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薄壁注塑制品存在翘曲变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形法成型参数优化的注塑件变形预补偿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模具结构、材料特性参数以及工艺参数对注塑件翘曲变形量的影响,经循环迭代拟合了不同成型参数同翘曲变形量间的回归方程,实现了注塑件翘曲变形的最大化减小。利用Moldflow Plastics Insight翘曲分析(Warping)输出不同比例因子的反向模型,以翘曲补偿值评判反向模型节点各向异性误差,为获得高质量的逆向补偿塑件曲面,运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结合变形预补偿原理,以最优反向模型曲面融合点对应初始模型曲面离散点的方式修正塑件曲面的变形误差。以实际薄壁车用风扇为例,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汽车覆盖件的曲面造形为例,对Coons曲面的造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固定边界条件下通过改变Coons曲面的混合函数来使曲面变形,并达到预期变形目的的方法。指出混合函数对Coons曲面形状的影响要受到包括边界曲线在内的边界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边界条件就无法仅凭混合函数来获得所需要的变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项式伸缩因子的参数曲面自由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理想的参数曲面造型效果,构造了一种新的基于多项式的伸缩因子,它不仅具有已有伸缩因子的特性,还具有区域峰值性;同时,扩展了参数曲面自由变形方法,将变形区域由圆域推广至四边域。在将伸缩因子作用于待变形曲面方程时,通过交互改变控制参数来控制曲面的形状,从而得到变形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易于控制,可以得到丰富的变形效果。适用于几何造型、计算机动画、CAD/CAM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了汽车的实际车速,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汽车高速行驶的性能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的空气动力特性,所以汽车气动性能的优化分析对于提高汽车整车性能有着重要意义,加上石油危机等因素,使得降低能源消耗成为汽车设计技术的重要课题,而通过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来减小气动阻力是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因素都促使人们必须对汽车空气动力学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利用Star CCM+软件对某SUV车型CAS面进行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评价了高速下SUV车型的气动力性能。同时利用网格变形软件,对上车身进行风阻优化,考察关键区域变化量对风阻系数的贡献值,从而在造型前期把控风阻目标,通过对气动力系数,车身表面压力分布,车身流线,车身等面值的详细分析,针对研究对象的风阻系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确定了车身腰线、顶盖后端高度、发动机罩倾角、前轮(前保侧面)、后轮(底部装饰板)、离去角、接近角的优化结论,为汽车造型设计及空气动力学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