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中地区前地槽构造层可以细分为活动构造层“稳定”构造层,分别以哀牢山群及大册群老厂河组为代表,它们是原陆壳活动阶段和原陆壳“稳定”阶段的产物,原陆壳活动阶段与地槽和地洼2个活动阶段在构造层分布特征,物质来源,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变形和区域变质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豫西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作为古-中元古代熊耳群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层碎屑沉积,对揭示熊耳群发育背景及华北克拉通南缘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对豫西伊川兵马沟组典型剖面详细描述和采样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物源与构造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兵马沟组中上段砂岩沉积古环境为还原环境,物源以火山活动区为主,兼有少量稳定陆壳物质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背景。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兵马沟组形成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中元古界熊耳群形成于俯冲带。  相似文献   

3.
基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剖面,描述了该凹陷的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凹陷西斜坡构造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大部分断层弧形弯曲,断层以小级别断层为主,断层组合以拉张型为主,断块圈闭发育;西斜坡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斜坡发育阶段(古新世阜宁期)、差异抬升阶段(始新世戴南期—三垛期)、逆冲褶断阶段(始新世三垛期末)、构造稳定阶段(新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阶段;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性明显,古新世阜宁期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较大,新生代整体持续西抬东降,有利于聚集来自斜坡东部深部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根据渤东低凸起及其邻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地层展布特点、构造样式分析和构造恢复等方法,研究渤东低凸起中南段的构造形态、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东低凸起的形成时间为沙三段沉积末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定型,形成的动力来源为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活动使其增压弯曲部位的岩石圈断块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构造演化分为孔店—沙四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末期、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和新近系沉积时期阶段;构造演化通过对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过程的控制,影响研究区的油气聚集成藏,并使油气在空间上呈现"断层、不整合和区域砂体联合疏导"立体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槽、地台和地洼的演变,不仅是形式上的变迁,也不单纯是地壳运动从剧烈到和缓的简单重复,它自始至终深刻地反映着物质成分上的演化。一定的矿产资源赋存在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中,而一定的构造形态,也只出现在反映不同物质成分的不同构造层上。  相似文献   

6.
结合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取得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利用卫星图像遥感解译,对青海省杂多—囊谦地区进行了煤田地质遥感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构造格架,分析了构造演化和成煤古地理环境,探讨了构造对聚煤作用和赋煤状态的控制与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聚集和赋存与羌塘地体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区域构造活动较强;煤聚集场所分布于拗陷边缘地带,局部形成富煤带;煤系除遭受复杂的错断、变形外,同时还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华力西运动对本区煤系改造影响最为强烈;石炭纪聚煤中心地带位于解曲大型区域断裂带北岸,共圈定了早石炭世含煤远景区3处,晚石炭世含煤远景区6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四川盆地南缘赤水地区断层相关褶皱特征,利用地震剖面结合钻井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方法分析了赤水地区构造及其演化。赤水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主要受中上寒武统膏盐岩滑脱层控制,形成滑脱层上下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滑脱层之上构造形成晚且变形强,滑脱层之下的地层构造稳定变形弱,形成断滑和断展的复合构造。赤水地区的变形受东、南两个方向区域构造应力叠加作用,二者无明显的先后。滑脱层之上构造圈闭形成晚,为该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圈闭条件;滑脱层之下构造具有持续性,为以下寒武统烃源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的持续保藏提供了条件;向斜区构造较缓,仅发育大断层,次级断层不发育,为页岩气的保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银—额盆地内现有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认识,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纪及其之后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石炭纪—二叠纪裂谷、裂陷构造演化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隆升构造阶段;侏罗纪—白垩纪陆内小型断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晚白垩世末期逆冲推覆构造阶段;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分割与局部断陷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纪残余地层进行精细层位对比追踪,获得了石炭—二叠系的区域分布与埋深,为银—额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大地构造环境、物质来源和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是控制稀土分布的三个重要因素。粤西不同时代沉积岩稀土元素分布具三段式特点,与地槽(Z(?)—S)、地台(D—P)和地洼(T_3—K)三个阶段对应。地槽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具陆壳成分的特点;地台、地洼沉积岩稀土特征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震旦纪(?)至白垩纪,随环境的氧化条件变化,δCe由0.62上升为1.01。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辟后备油气基地,选取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了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使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坳陷晚古生代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二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1次生烃,中西部可能存在2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和不整合面向周围圈闭运移;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圈闭的最终定型期,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改造时期;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受构造演化和古地温梯度综合控制,研究区东部应重点寻找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而中西部应将二叠系生-中生界储、二叠系生-新生界储以及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作为有利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瓦庙坡铜矿床地质矿化特征的分析,指出矿化带均赋存于银鱼沟群赤山沟组上段黑色片岩系,矿体受控于多期变形变质所形成的构造滑脱带,矿床具有层控性和构控性双重控矿特征;通过反演瓦庙坡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并将成矿作用划分为成矿预备期、构造增客期、热液成矿期3个主要的矿化期次;指出瓦庙坡铜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多因素控矿的热液矿床,并预测了区内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潜北钟市地区潜北三维的精细构造解释,对该区结构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为该区总体上为"两洼、一隆、两斜坡"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潜北断层控制。潜北断层为多条北东向断层展布的断裂系。潜北断裂系下降盘共发育四期断裂,形成了剖面上及平面上多种断裂组合样式。该区共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复杂多样的构造格局,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较好的构造条件,其晚期活动断层控制的陡坡扇为该区下步勘探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3.
桂东地区花岗岩类与金银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金矿化集中区花岗岩类,可划分为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陆壳改造重熔型两个系列。两者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同熔型花岗岩与金银成矿有着密切的时空成因关系;重熔型花岗岩对锡钨及铜铅锌成矿具有专属性。同熔型花岗岩随时代演化,分异程度增高酸度增大,在空间上由隆起带中部向边缘迁移变化。构造-岩浆演化严格控制了金银成矿演化,形成一个自加里东至燕山期由金-黄铁矿-石英建造向余银多金属硫化物建造演化的金银成矿系列,并且银的矿化向隆起带边缘逐渐增强。同熔型花岗岩主要受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北西向断裂带控制,而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以形成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化为其重要特色,是桂东工业金矿床定位的主要成矿期。本区北西向沟造-岩浆带的控矿作用,对指导大瑶山隆起区的进一步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龙锡矿花岗岩属陆壳改造型,其形成机制是先经花岗岩化形成混合花岗岩,尔后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重熔型花岗岩.可分为四个成岩期,由早到晚岩石向富硅、富减、富含挥发分方向演化,导致成矿元素趋向于晚期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富集,并在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发生锡、钨等矿化.基底构造层构成本区的成矿背景,为锡、钨等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但是,成矿元素从分散状态到聚集成矿,必须由其矿源岩石经重熔花岗岩及其分异演化的质变过程,否则不易形成大规模的锡(钨)矿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瓦庙坡铜矿床地质矿化特征的分析,指出矿化带均赋存于银鱼沟群赤山沟组上段黑色片岩系,矿体受控于多期变形变质所形成的构造滑脱带,矿床具有层控性和构控性双重控矿特征;通过反演瓦庙坡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并将成矿作用划分为成矿预备期、构造增容期、热液成矿期3个主要的矿化期次;指出瓦庙坡铜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多因素控矿的热液矿床,并预测了区内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强调已知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岩石建造-构造地质体现时的综合结果,突出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原则,广西归属1~8级大地构造单元,属欧亚板块(1级)、华南陆壳板段(2级)、中新生代南华褶皱系(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双向陆上造山带,3级)的一部分。南华褶皱系广西部分可分成3个4级大地构造单元,广西基本大地构造单元,云开大陆边缘弧褶皱带、桂东北弧后陆内褶皱-冲断带和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讨论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裂谷系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总体表现为堑垒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南部为巴颜喀拉洋盆,早—中二叠世是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最大的时期,巴颜喀拉洋盆中洋岛、海山遍布; 早—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形成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及其南部增生带,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宗务隆山—西秦岭陆源裂谷盆地进一步发育,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早—中二叠世是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花岗岩类与陆缘地体增生、演化关系的研究表明:陆壳碎块型地体的增生及活化效应,对于花岗岩类的形成和时、空产出,及构造环境-成因类型的特点,起着明显地制约作用;研究区花岗岩类在岩类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同位素、REE组成,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等方面,突出而普遍地显示出:不受时代限制,却对应地体构造具有地理性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地体构造分析研究的上述结论,对花岗岩成矿区、带的区划及成矿预测、隐状岩体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20.
论亚洲东部的陆缘型壳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有3个陆缘型壳体,分别称为东北亚,东亚及东南亚陆缘壳体,它们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属于过渡型壳体,而实际是已演化达到高级成熟度的大陆型壳体,只是由于它们在形成以后,因受东亚陆缘扩张运动的改造,以致被拉断伸展而厚度减薄,遂造成了似乎是过渡型地壳的假象,这些陆缘壳体已演化到地洼阶段,其中既有继承自历代前身的前地槽型、地槽型及地台型矿床,又产生了自身的地洼型矿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