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立全 《新建筑》2002,(6):40-42
研究传统岭南庭园的空间网络关系,这种使空间保持整体性的特征能表达丰富的意义。空间关系网络化不仅存在于传统岭南庭园空间,而且还表现在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之中,并符合人对空间认知的心理需求。分析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网络特征,以期为现代建筑空间实践带来某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岭南传统庭园布局与空间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琦 《新建筑》2005,(5):76-79
传统庭园功能是以适应生活起居要求为主,而岭南园林的特色在于以建筑空间为主,通过分析归纳了岭南传统庭园的建筑绕庭、前庭后院、书斋侧庭、前宅后庭等几种主要布局方式,并对庭园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研究传统岭南庭园空间是如何适应当地湿热气候的。通过数值模拟比对的方法,研究四季典型日下庭园室外平均标准有效温度的逐时变化规律,整体评价不同季节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提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化庭园空间,着重分析正午时分庭园室外标准有效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景观要素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期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相对全面地描述分析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使其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传承。  相似文献   

4.
李文烜  沈康 《华中建筑》2009,27(8):244-248
该文以清晖园的体验性分析为手段,通过比较岭南庭园与江南园林的差异,从平面布局、空间序列、界面层次和视线组织几个方面来探讨岭南庭园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其特殊的空间性质。  相似文献   

5.
作为岭南庭园的重要组成,潮汕庭园在庭园空间与要素形态上有别于粤中庭园。潮汕庭园可分为纵深式、俯仰式、布景式与井院式等四种空间模式,其特征是要素简约,善用尺度对比,以假山作为景观主体与意境载体。园宅一体的紧凑格局与壶中池山的复合空间使潮汕庭园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征,生活性空间与景观性空间相融。通过对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的潮汕庭园调查研究与其庭园建筑作品的关联与形态分析,潮汕庭园对现代岭南建筑庭园潜在而真实的影响可得到清晰地解读,从而有助深入认识潮汕庭园的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岭南地区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与地域气候的关联性,深入挖掘岭南庭园的地域性价值,本文以"岭南晚清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夏季实测与仿真模拟的研究方法,揭示庭园不同类型的空间及庭园整体环境的气候适应性特征,分析庭园功能布局与微气候营造的关系.研究表明,清晖园在"由空经疏而密,筑屋顺前就后、由低而高"...  相似文献   

7.
“水”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对调节庭园微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研究期冀通过现代方法尽量真实的描述岭南庭园空间环境特征,探索岭南传统庭园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传承蕴藏其中的生态智慧。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其夏季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用标准有效温度综合评价夏季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园中水体与植物相结合的空间室外热环境质量最高。故在庭园设计中重视理水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夏季庭园热环境,营造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8.
刘蔚  龚侃 《中外建筑》2010,(9):73-75
传统岭南庭园与现代岭南建筑结合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之一。本文通过对传统岭南庭园以及优秀岭南现代建筑案例中庭园与建筑结合的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庭园的结合方式,旨在吸收和借鉴其精华,为今后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讲 :“建筑是寓于空间中的空间艺术。”建筑所提供的空间是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整个建筑空间中 ,庭园空间是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之间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岭南园林以私家庭园著称 ,本文所借析的顺德清晖园 ,正是一座有 370多年历史的具有岭南庭园之淡雅风格的古典庭园 ,此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家园 ,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园内建有亭、台、楼、阁、厅、堂、榭等十多座 ,以走廊、曲桥、池塘、假山相连或相间 ,构成了山水相间 ,幽深清空之超脱布局。文中提到的中山市中山温泉 ,虽为现代构筑建造…  相似文献   

10.
刘爽  方小山  吴任之 《风景园林》2022,29(4):94-100
庭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造过程蕴含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气候适应性方法与技术,其空间形态布局从朝向、边界划定、空间尺度等方面直接减少太阳辐射的进入和与外部气体的交换,是庭园适应地域气候的基本建造规律的体现.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庭园传统生态智慧的探究成为热点.通过收集1985—2020年庭园空间形态热...  相似文献   

11.
黎林  彭重华  马卫华 《山西建筑》2007,33(14):10-11
总结了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常见的河道景观类型,对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外部空间河道景观的组成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外部河道景观的空间形态及边缘处理,探讨了该水体营造景观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浩 《室内设计》2010,(1):61-64
本文论述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探讨了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并通过对相关实例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岭南建筑未来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3.
岭南传统建筑陶脊是岭南传统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据调查,清代岭南传统陶脊在广东、广西、港澳、东南亚等国内外地区尚有遗存,是岭南陶脊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实证。我们描绘出岭南传统陶脊的传播路线,并经过对国内现存岭南传统陶脊的统计研究,得到了岭南传统陶脊发展传播的大致轨迹。岭南传统陶脊由石湾窑创造,清代后期广泛应用于广府地区,后经水运、陆运与海运路线传播至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文章就陶脊在岭南建筑装饰中的地位、陶脊的传播影响路线、陶脊与博古屋脊的关系、陶脊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发展演变等几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岭南水乡风貌因城市无序蔓延而逐渐消失,导致城市特色越来越不鲜明。因此如何保护与延续岭南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作为案例,从生态景观格局、住区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体系及滨水景观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岭南水乡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最后也对该空间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今后建设岭南特色住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探讨用BIM技术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新方式。岭南传统民居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构建,需要获得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对获取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途径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两种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信息模型构建的方式,其中一种用全息影像测绘仪实测传统民居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据信息化模型的方式,是一种构建BIM数字化信息模型的逆向建模方式,对于古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建筑等类型的建筑数字化建设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用BIM技术构建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将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林启行  郑瑾华 《规划师》2006,22(Z1):33-35
广东省中山市中心城区东部沿海新发展区的三角洲用地位于珠江河的出水口,其内有大量河涌.其城市设计运用岭南建筑理论和岭南园林理论,依据天井-冷巷系统创造具有通风系统的城市环境,采用与河网平行正交的方格路网系统,打造融地域特征、文化性格和时代特征于一体的新岭南城市.  相似文献   

17.
向科 《南方建筑》2015,(1):89-96
文章立足于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设计与技术研究的结合,将传统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与当前新岭南建筑的实践相对照,从建筑空间和形体的层面去积极面对建筑节约型设计的诉求,采用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建筑节能设计策略。选取典型的传统岭南建筑及当前岭南新建筑进行功能与气候双重适应的分析和评测,探寻既具有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征,又满足时代需求的建筑空间模式。并结合技术模拟手段来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在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而产生融合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岭南民居建筑.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传统岭南建筑文脉的失落,便产生了在住宅设计中岭南建筑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