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基于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的指导需求,探讨了该地域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研究成果,为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浈  丁曦明 《建筑遗产》2021,(1):88-100
通过对黎川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在大量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柱础、柱、骑童、梁、斗栱、驼峰、虾米穿、额枋等构件细部入手,对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尝试总结该地区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黎川厅堂式建筑中蕴含的古风特征,指出其源头可能为早期北方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地乡土建筑营造手法与《鲁般营造正式》中的诸多相同点,通过与周边地域的工匠语词、匠意比较,廓清其地域属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闽北流传至今的大木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与闽北多位大木掌墨师在施工现场跟踪记录,对闽北大木作的营造意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营造观念、篙尺技艺、榫卯技艺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匠技口诀、匠习手风。为进一步区划乡土建筑谱系、闽北地区的乡土建筑修缮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1):52-56转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湘南汝城县历史悠久、祠堂遍布,"鸿门楼"、 "鸿门梁"独具一方建筑特色,成为传统匠人施展营造技艺的舞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跟进祠堂的修缮、营建活动,总结该地传统祠堂建筑的大木制作和立架安装技艺.对传统工匠的生存现状和师承关系进行探讨,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湘南汝城县历史悠久、祠堂遍布,“鸿门楼”、“鸿门梁”独具一方建筑特色,成为传统匠人施展营造技艺的舞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跟进祠堂的修缮、营建活动,总结该地传统祠堂建筑的大木制作和立架安装技艺。对传统工匠的生存现状和师承关系进行探讨,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镇县自古为寒冷的边防之地,其民居大木作技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工匠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及其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类型、节点构造以及营造中的算料选料、房屋设计、构件加工、立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对当地民居大木作技艺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8.
天镇县自古为寒冷的边防之地,其民居大木作技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工匠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及其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类型、节点构造以及营造中的算料选料、房屋设计、构件加工、立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对当地民居大木作技艺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9.
以赣东闽北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该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作了剖析,并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其时空演变轨迹,有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认知。  相似文献   

10.
把作师傅即传统建筑大木匠师中的领班师傅,是传统木作建筑营造的灵魂人物。今天,传统建筑营造逐渐式微,传统建筑工匠日渐稀少,把作师傅更是凤毛麟角,对他们进行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本文作者对浙江二十四位大木把作师傅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的学艺经过、工艺特点、营造团队组织和领导之道等。  相似文献   

11.
吴孔诏 《山西建筑》2010,36(2):28-29
对孔庙建筑的起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的分析,介绍了闽式孔庙建筑布局体制,指出孔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具体象征,是中国传统思想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以提高人们对孔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缪小龙 《华中建筑》2009,27(8):224-233
根据亲临金门实地的考察及参阅大量史料,该文论述与研究了金门岛的历史沿革;传统聚落的形成、营造原则、代表性传统聚落的现况;闽南式传统民居的类型、立面造型;洋楼建筑的类型、象征表现;军事建筑的遗存;景观建筑小品风狮爷的来历、艺术造型等。同时提出设想:金门与厦门、漳州、泉州共同以"闽南建筑"为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以高椅村这个因移民而兴盛的非典型性侗寨为研究对象,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其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并对该地区 的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实地调研和对大木匠师访谈的基础上,对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一般知 识、构造做法、营造程序等技艺进行归纳总结。该地区穿斗架技艺完善结合了西南干栏建筑和汉族建筑的木构技术, 是穿斗架重要案例研究,对于全面探究南方木构架的发展规律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赖世贤  陈志宏 《华中建筑》2012,(10):147-150
该文首先阐述"对场作"定义,通过对闽南地区几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对场作"建筑的调查研究,详细描述这几个建筑采用对场营造方式的部位与建造手法,并给予对比分析及归类。文章同时进一步论述"对场作"这种营造方式之特点,并从地域文化、社会经济、匠师技艺等方面探讨其历史源起和盛行原因,评价"对场作"营建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以期管窥闽南地区多彩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闽南传统建筑工艺提供最原初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是建筑节能设计需要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福建传统民居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建造使用过程等多方面所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加以分析,借鉴国外一些著名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法,指出将传统民居成熟且成功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手法与现代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具有适应地域气候特点的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论述了生土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夯土建筑的营造技艺,以福建土楼为例指出夯土营造技艺具有取材方便、热功性好、隔声性好的优势,以及耐久抗震性差、结构选型局限、施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卫生条件欠缺几方面弊端。同时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建筑师对夯土建筑的一系列非连贯性的建造实验和探索,以及进行这种夯土建筑营造对传统和当代建筑意义。最后,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何丽 《重庆建筑》2013,12(4):27-30
对比传统防御性聚落、并思考近现代西南城市形态演进过程中,防御性聚落及其建筑的建设模式、建设特点及其作用。提出柳州沙塘"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建设特点:整个聚落的功能比传统聚落更综合;聚落内的防御性建筑呈统一设计的标准化;防御建筑内部的社会空间匀质均等。指出近现代防御性聚落对城市史的研究启示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河州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与修复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栱作为白塔古建独特风貌的典型元素和重要营造特色,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由两攒或多攒穿插组合而成的多种样式,种类达九种之多。作者通过参与白塔木匠的营造活动,对该派系各类斗栱的结构、构造做法、用材比例、营造逻辑、工艺特色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复杂造型掩盖下的结构关系和构成逻辑,一方面补充、深化了建筑史中的斗栱研究,另一方面对白塔寺川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探讨用BIM技术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新方式。岭南传统民居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构建,需要获得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对获取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途径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两种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信息模型构建的方式,其中一种用全息影像测绘仪实测传统民居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据信息化模型的方式,是一种构建BIM数字化信息模型的逆向建模方式,对于古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建筑等类型的建筑数字化建设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用BIM技术构建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将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