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竞技产业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条合理完整的产业链条.本文旨在对电子竞技产业的增长和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和增长可以使用S型增长模型进行解释与分析,发现我国电子竞技行业在模型中仍然处于上升状态.为了实现电子竞技行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建议提升相关电子竞技从业人员的素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电子竞技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自主研发与创新,时刻关注电子竞技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办公自动化》2006,(20):25
联想IEST 2006介绍 当代体育项目的发展,有赖于现代技术的发展.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依靠网络进行的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电子竞技在韩国、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并目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电子竞技运动在韩国被称为"新国技",其产业规模甚至已经赶超汽车工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新潮的运动之一.然而大多数人对电子竞技运动存在着疑问甚至误解,本文将从电子竞技运动的文化入手,谈谈其发展策略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迅速成了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且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直播内容的生产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5.
朱倩 《互联网天地》2021,(12):32-37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络营销主播已显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影响不容小觑.然而,网络营销带来的争议以及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侵害的情形也不在少数.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0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网络直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主要表现为虚假宣传、退换货难、利用"专拍链接"误导消费者等多种形式,消费者权益受到极大威胁.如何规制网络主播行业向良性方向发展成为当下直播平台颇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网络课堂所带来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接受在线教育成了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满足更多人对于在线教育的需求;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搭建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系统;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以便教师能够通过这些资源进行网络课堂的授课;这些便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研究分析总结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直播学习现状,并论述了视频音频和白板式互动教学两种网络直播课堂的方案,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直播学习生态发展的一些建议,对于现代网络教育的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视频直播和点播系统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用户的关注。与传统的C/S结构的视频播放系统相比,P2P直播系统可以用户提供更加流畅、更加清晰的视频服务。本文分析P2P直播系统的参数和工作原理,提供同构网中服务器负载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我国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但"风口"之下风险横生,一些直播平台纷纷出现停服、倒闭、拖欠主播薪水的现象。对此,一些主播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对于主播与平台的关系问题,目前仅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和文化和旅游部的《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进行了规定,要求互联网直播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签订服务协议。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与网络》2004,(8):24-24
娱乐是电脑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其发展也是一日千里,而其中发展最快的就是电脑游戏。早期,因为网络的不普及,电脑游戏仅仅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形态中,难以催生大众的共鸣;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局域网的普及,电脑游戏开始拥有了团队精神,也催生了游戏规则,并且开始影响大众,电子竞技也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0.
联想IEST 2006介绍当代体育项目的发展,有赖于现代技术的发展。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依靠网络进行的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电子竞技在韩国、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电子竞技运动在韩国被称为“新国技”,其产业规模甚至已经赶超汽车工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直播逐渐兴起并壮大.国内众多直播平台基本都有送礼机制,允许观众购买平台提供的虚拟礼物来打赏主播.观众的打赏对于主播和平台来说都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所以理解观众的行为以挖掘观众的用户价值,提升用户的变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斗鱼直播平台为例,聚焦于直播平台上的高消费群体,通过构建观众特征,采用聚类方法分析高消费群体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高消费观众可被分为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三类群体.对这三类观众的特征,本文进一步进行详细分析,为直播平台面向用户的差异化产品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继计算机网络视频点播技术后,利用互联网对外作多媒体教学的实时直播技术成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关注焦点之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直播点播系统(以下简称直播点播系统)的应用是解决学校课程师资紧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介绍广东电大建立的直播点播系统的系统结构及其应用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新闻报道是其独有的特色,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新闻内容真实、快速、准确 地报道出来,交互性强,更新速度快,网络信息传播量大。尤其是3Com无线网络产品在网络 新闻直播中的使用,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及时、准确提供了稳定的技术保障。网络新闻直播报道的现状网络新闻直播,因实时性强、内容丰富、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交互界面好,和传统新闻 报道相比,有它独有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其优势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受关 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热点的网络新闻直播,吸引的网民数量更是呈几何数增加。1.网络新闻直播…  相似文献   

14.
一、互联网直播销售的概念与价值 互联网直播销售是指通过直播平台进行视频化、实时化的产品展示和推销.直播有两种作用,一是使客户了解产品性能,二是产生即时购买行为.其本质是线下导购的线上化,是电商与直播两个行业向彼此延伸、破圈融合的创新产物,已经成为互联网渠道获客的新型营销模式. 与传统的线上销售模式相比,直播销售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直播以实时视频的形式进行交互,较传统的文字、图片更加直观生动,且支持即时互动,信息传递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有利于激活用户即时消费.直播具有娱乐与社交属性,通过主播的情绪调动、情感共鸣,用户购物的决策路径大大缩短,容易产生计划外消费、冲动消费.三是有利于创新品牌形象传播.直播销售具有显著的品牌传播属性.娱乐明星、行业大V通过直播推荐某款产品,往往带来大量的粉丝关注,而大量的草根网红开展田间地头的现场直播,又有助于形成亲民、接地气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杜威 《互联网周刊》2021,(18):62-64
随着互联网功能和应用的不断更新以及智能手机的科技技术越来越强大,达人网络直播电商模式开始崛起,这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且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文章首先介绍了达人网络直播电商模式的内涵及功能;其次是针对这个模式如何让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同时利用消费者心理因素来达到刺激效果促进消费者感性化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电视通过互联网协议(IP)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数字多媒体服务及其增值业务。大多数网络电视支持直播电视以及基于IP网络的视频点播服务,改变了传统电视单向广播的特点。本文介绍一种在当前网络电视系统中实现延时续播(对直播电视提供暂停、快退操作)功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闻夕 《大众软件》2008,(8):110-112
从2003年到现在,一转眼4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不论是作为一项正式的体育项目也好,还是把它看作是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的一个特殊产物也好,电子竞技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 对于具体的电子竞技项目,国内电竞玩家接触和了解最多的不外乎《反恐精英》《魔兽争霸》和《星际争霸》  相似文献   

18.
无论你是否做好了准备,随着5G时代的开启,视频直播将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影响你的娱乐、社交和学习的方式。也会改变很多热门事件的传播方式,网红群体的崛起势不可挡。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内直播市场的疯狂程度也是令人咋舌,从2015年开始,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投入战略性资源进行视频直播布局,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以及网易等巨头都加入到了这场“战争”之中。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洗牌,直播市场也形成了以虎牙直播和斗鱼直播两大平台为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电子竞技体育,是利用高科技电脑软更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本文电子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高校应如何培养电子竞技运动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互联网直播采集端采用RTMP协议推流,服务端主流采用RTMP、HLS、HTTP-FLV 3种传输技术,其中又以HTrP-FLV为主占据70%以上的直播平台.系统性介绍了针对HTTP-FLV的视频传输协议,设计和实现了直播业务的缓存分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