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Novel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14名女性穿着9种鞋跟结构的高跟鞋正常行走时足-鞋界面间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峰值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和接触面积等足底压力分布数据,探究跟高和跟型对职业女鞋舒适度的影响,实验鞋为定制,跟高分别为30 mm、50 mm、70 mm,跟型分别为细跟、粗跟和坡跟。足底分为8个区域:拇趾区域,2~5趾区域,跖趾内侧区,跖趾中部区,跖趾外侧区,足中区,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研究结果表明:跟高对足-鞋界面间压力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跟高的增加,跖趾内侧压力显著增加,足跟压力显著减小;50 mm粗跟高跟鞋为实验鞋中最舒适高跟鞋。  相似文献   

2.
将四种不同硬度的材料应用于职业高跟女鞋中底前掌的制作,对36名21~35岁之间的成年女性进行试穿后主观评价调查,并利用FootscanR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每个受试者鞋-地界面间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综合分析中底硬度对职业女鞋舒适度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肖氏硬度为18的较柔软中底鞋(SRS)和肖氏硬度为12的柔软中底鞋(SRVS)比肖氏硬度为22的较硬中底鞋(SRF)和现用泡棉中底鞋(PM)舒适;2、SRS鞋前掌部位足底压力较小,减小的足底压力向后跟转移,导致后跟部位足底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20名女大学生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和试穿试验,分析研究鞋垫的硬度、厚度对青年女性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并考查裸足与穿上鞋垫后足底压强峰值和冲量的下降百分数,确定鞋垫的舒适度参数。结果表明:在日常行走过程中,较硬的鞋垫能较大程度的分散足底主要受力区域承受的压力,且随着厚度的增大,后跟区域的压强随之增大;综合各试验因素,硬度为45度左右、厚度为4.5mm左右的鞋垫较其他鞋垫更舒适。  相似文献   

4.
李鑫  徐波  喻伟才  沈妮 《中国皮革》2013,(6):106-107
为了改善脚底的压力舒适性,设置不同的定制鞋垫硬度梯度,并通过动态足部压力测试以及VAS主观舒适性评价,分析了鞋垫硬度变化对足部压力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观舒适度大体随着定制鞋垫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与峰值压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254位18~55周岁女性的穿鞋习惯、喜好和对高跟鞋的需求,提出了舒适性高跟女鞋概念。同时对可调节跟高鞋进行了研究,对鞋跟的可调节性、勾心弧度、前跷高度、后跟弧度以及前掌着力点等位置的变化,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并经过主观舒适度评价和足底压力测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可调节跟高区间设定在30~60mm,既满足当代女性需求的跟高区间,也可以提高鞋的实用性。同时通过结构设计和功能性材料的选择,能够有效缓解跟高变化后鞋的不适感,缓解跟高变化后足压的集中分布,减小压力峰值,以提高鞋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高跟鞋穿着过程中的压力舒适性,本研究选取了3种不同硬度、不同厚度的鞋内垫材料,通过正交设计对这些内垫材料进行组合,制成9种不同参数的鞋内垫,再分别放入3种不同跟高的鞋腔中,通过Pedar-X测力鞋垫采集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能够有效降低不同跟高足底峰值压强的内垫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站立、步行、慢跑三种状态下运动鞋鞋垫的最优参数,对20名男大学生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对比裸足与穿上鞋垫后足底峰值压强的变化,确定鞋垫的最优参数。结果表明:鞋垫能有效分散足底压力,降低足底峰值压强;在站立状态下,鞋垫最优参数为前掌厚度7mm、硬度40°,中足和后跟的厚度分别为6mm和7mm、硬度23°;在步行状态下,鞋垫的舒适度参数为前掌和后跟的厚度5mm、中足厚度6mm,硬度23°;在慢跑状态下,鞋垫的舒适度参数为前掌厚度5mm、中足厚度6mm、后跟厚度7mm,硬度为23°。  相似文献   

8.
鞋垫的足底压力舒适性对人们的穿着体验和足部健康有重要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鞋垫舒适性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也没有完善的鞋垫舒适度研究体系。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对鞋垫舒适性的影响,找到最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的鞋垫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数据。本研究测试了25名成年男性受试者在穿着不同硬度、厚度和足弓相对高度的鞋垫行走时的足底压力数据,通过计算前掌、足弓和后跟部位的峰值压强和压强时间积分来评估鞋垫的舒适性。研究结果表明,鞋垫的硬度和足弓相对高度对足弓处的舒适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鞋垫的厚度则对前掌处的舒适性影响较大。为满足舒适性,硬度33邵尔C;厚度前掌处4 mm,足弓处4~5 mm之间,后跟处5 mm;足弓相对高度+2 mm的鞋垫为最佳。本研究的发现为符合人体穿着舒适需求的鞋垫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利用pedar-X鞋垫压力系统,分析14名四川地区女性穿着不同跟高鞋的驾驶过程,从足底舒适度、压力和足部变化角度3方面,研究跟高对驾驶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跟高的增加,驾驶者足底舒适性降低,足部变化角度增大,但足底压力无显著性变化。因此,平底鞋或运动鞋更有利于驾驶安全。  相似文献   

10.
实验设计了不同跖围和基宽的的正装皮鞋,招募了12名足部健康的受试者,对鞋进行试穿,并对鞋的合脚舒适性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得出舒适性的变化规律。主观实验主要通过受试者对试穿过程中的舒适情况进行打分;客观实验通过Novel pedar-X鞋垫采集足前掌部位的峰值压力和冲量两个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主观舒适性评价方法,确定了受试人员脚与楦的跖围和基宽较优差值范围分别为(3.6~5.2)mm和(6.3~8.7)mm;(2)峰值压力和冲量两项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能有效的区分不同鞋款舒适性;(3)结合主客观评价结果,计算得出跖围和基宽的平均差值分别为(4.45±0.49)mm、(7.29±0.72)mm。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数据,总结其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硬度的减压材料进行组合,制得3种压力分散鞋垫;对受试患者试穿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3种压力分散垫和普通鞋垫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受试者的主观感知,综合评价了鞋垫分压和减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HMHLM2M3M1;峰值压强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M3M2M4HMHL;与普通鞋垫、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相比,患者穿着压力分散垫时,足弓接触面积均有所增大,前掌和后跟区域的峰值压强得到降低,获得了良好的分压和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USB单步平板系统,让多名受试者分别穿上厚度相同、硬度不同或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EVA鞋垫,测试自然状态下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析研究EVA鞋垫的硬度、厚度对人体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确定EVA鞋垫的最佳舒适度参数。  相似文献   

13.
拖鞋作为人们经常穿着的鞋子,其舒适性对足部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拖鞋舒适性的研究并不常见。近年来,软木拖鞋日渐流行,软木拖鞋与普通拖鞋在结构和材质上存在差异,其对下肢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试验通过20名女大学生穿着3款拖鞋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和主观感受评价,探究不同底型拖鞋与穿着舒适度之间的关系,为软木拖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较硬的软木材质鞋底会造成足部压力较大且较为集中,导致舒适度的下降,而足弓的加高,会增加足-鞋界面接触面积,分散其他部位的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舒适度。3款拖鞋的综合舒适度评价顺序为:PVC低足弓底型>软木高足弓底型>软木低足弓底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Footscan压力板测力台组合系统采集青年女性穿着一型、一型半和二型三种型号高跟鞋自然行走状态下鞋-地界面间压力参数变化情况,并由受试者为三双实验鞋的舒适度进行评分。鞋-地界面间足底部位被分为9个分区,主观舒适度评分项为足底七个部位、实验鞋五个部位及实验鞋的整体舒适度,共计十三项。实验结果表明:穿着二型实验鞋时足底各分区部位的压力负荷最均衡,穿着一型实验鞋时跖趾和后跟外侧承担了较大负荷;二型实验鞋在8项舒适度评分项中分值最高,一型实验鞋在11项舒适度评分项中分值最低。三种型号实验鞋中二型实验鞋舒适度最佳,一型实验鞋舒适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广大女性对高跟鞋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以及新型传感技术的压力测量仪器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足与鞋之间的压力情况越来越得到科研者与生产企业的重视。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高跟鞋的跟高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而忽略了影响鞋底压力分布的一些其他次要的因素。这些因素虽不会像跟高一样明显地改变足底压力分布,但是却能缓解和改善高跟鞋因高跟而造成的不适,所以这些因素是我们进行鞋底结构设计时所必须探索的。  相似文献   

16.
采集了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数据,总结其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硬度的减压材料进行组合,制得3种压力分散鞋垫;对受试患者试穿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3种压力分散垫和普通鞋垫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受试者的主观感知,综合评价了鞋垫分压和减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HM>HL>M2>M3>M1;峰值压强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M3>M2>M4>HM>HL;与普通鞋垫、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相比,患者穿着压力分散垫时,足弓接触面积均有所增大,前掌和后跟区域的峰值压强得到降低,获得了良好的分压和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对一种女鞋楦底弧分段设计方法进行探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对于底弧的定义较为模糊,并没有明确地将鞋楦底弧进行分段。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女鞋楦底弧的设计对女鞋舒适度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深入探讨女鞋楦底弧设计方法及其对女鞋舒适度的影响,我们可以将鞋楦底弧进行分段定义。本文主要将女鞋楦底弧分为了前跷段、前掌着地区域、缓冲区、腰窝段、后跟段五个部分,再分别根据参考鞋楦、三维脚型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展开设计。该设计方法将在女鞋舒适度研究,定制鞋设计,鞋楦设计数字化、标准化等领域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塑身裤各部位的服装压力大小,从而改善其压力舒适性,选取三款女性塑身裤为实验材料,首先通过对塑身裤进行预实验,选择了压强值相对较大或者变化较为明显的6个点,分别测试人体站立、弯腰、下蹲3个动作下的压强值,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这6个测试点的客观压力值、舒适性和样衣的塑身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年女子穿着塑身裤时,对大腿部和腰头的前中部位客观压力大小的变化非常敏感;侧缝处和腹部客观压力小,因此主观评价舒适;髋骨突点和臀突点尽管客观压力大,但主观评价舒适。最后根据塑身裤的塑身效果结合人体舒适性主观评价给出塑身裤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足底压力舒适性的文献进行对比,总结了足底压力主要影响因素是鞋垫结构和鞋垫材料。概述了鞋垫腰窝部位不同高度对足底压力分布产生的影响,以及材料的硬度、厚度对足底压力的影响机理。比较了足底压力舒适性研究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方法,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指出了在改善舒适性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量穿增高鞋垫前后足底压力参数,探究增高鞋垫对足底压力分布与后跟部位平衡的影响。用Footscan压力板与Novel鞋垫系统测量15名大学生穿板鞋及穿垫有增高鞋垫的板鞋行走时的压力参数,比较二者在足底7个分区的接触时间、峰值压强与冲量,以及后跟内外侧压力差值。结果显示:穿增高鞋垫后,足底各区域接触时间均延长,大部分区域峰值压强降低,部分冲量由前尖转移向后跟,后跟部位内外翻加剧,从而平衡稳定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