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思路,需要改变以往的问题取向,变"消极"为"积极"。在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涵、研究取向、应用前景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着重探讨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几点重要影响,试图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重视人的问题心理,偏离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它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为消极心理学模式,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则主张对人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视角出发,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心理理念、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建设、积极心理教育活动体系建设、积极心理干预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心理工作提出工作方法与措施,以发展性教育、发挥学生品格优势为主,从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效运用后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必然会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推进大学生心理学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沿袭以往病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忽略学生潜质的开发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符合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塑造积极人格、构建积极环境为主,开展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心理健康教育正应该关注此方面,本文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取向探讨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如何有效进行体验式团体辅导,找到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与成效已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阐述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科学含义,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意义,并对其应用与实践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主张人具有积极的心理取向。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天然的契合点。鉴于高校思政课开展的现状,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具有借鉴价值,通过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品"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通性,二者相辅相成。在该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增加心理学的内容,按照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施教,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新生学会心理调适,主动适应环境,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相似文献   

12.
从介绍积极心理学入手,分析积极心理学对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论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何有成效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探索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兴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原则上要凸显积极理念;在课程架构上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营造等贯穿于其中,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双重性: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知识教育是基础,幸福教育是根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多方诉求,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及深层次原因,进而完成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补救性、预防性和发展性等多重功能,必须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思考,通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分别就问题导向、预防导向和发展导向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进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而在校园内弘扬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有力促进了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重功能的实现。总结黑龙江工程学院多年来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经验,现将尚处于探索阶段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加以赘述。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从新的角度来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构建职业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理念,心理危机的预防体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积极生命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针对高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构建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学生自助三位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课堂教育是基础,心理咨询是主体、学生自助是补充,这样的构架有利于部门和领导力量的介入,有利于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设的心理学公选课,教学内容和目的各有侧重。认为可以将学生的人格健全状况作为评价各类心理学公选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共同标准。介绍了在人格心理学公选课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些做法。以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和王登峰的自我和谐量表测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果表明,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各高校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休学、退学、乃至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且有加剧之势,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大学生以积极、乐观、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学业与生活,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育心"的功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健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应从教学方法的六个方面入手,以共同促进高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高校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