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洛河上已建成的固滴电站发电厂房右岸边坡崩塌落石灾害频发,对电站运行及人员安全产生巨大威胁。为对电站边坡崩塌落石进行拦截防护研究,利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准确高效地建立研究区域边坡高精度表面模型,通过Rocfall3软件对电站发电厂房区域边坡落石运动轨迹、动能和弹跳高度等运动特征及不同被动防护网的拦截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为固滴水电站发电厂房落石拦截防护设施布置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结合桐子林水电站桐雅公路橄榄坡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践,介绍了采用SNS柔性被动防护网对存在崩塌落石现象的高陡边坡进行防护的施工技术以及取得的效果,对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破坏模式、运动形态进行探讨,利用ROCKFALL软件对恢复系数进行反演,并对藏木水电站高边坡小型危岩体的运动距离、弹射高度及动能进行分析,得出SNS被动防护网最佳设置位置及防护网安全系数。通过本工程实践,得出根据小型危岩体规模、发育程度,采用定量化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被动防护网是边坡滚石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如何有效、精准和经济地设计被动防护网,对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针对频发的滚石灾害,构建了基于离散元的边坡滚石灾害被动防护网设计方法。通过建立精细的边坡、滚石和被动防护网离散元模型,分析滚石运动轨迹、拦截滚石数目以及拦截效率等指标,以确定高度、长度等被动防护网参数;通过监测滚石的速度、冲击能变化为被动防护网选型提供建议;通过分析被动防护网撞击断面上不同位置的形变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防护工况下被动防护网的最大形变位置。以某大型水电站的库区道路建设为例,采用被动防护网离散元设计方法对滚石灾害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被动防护网尺寸为长度30 m、高度5 m时较为适宜,该设计能够使碎石拦截效率达到92%,防护网材料应能抵御108.5 kJ的冲击能。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基于离散元的边坡滚石灾害被动防护网设计方法能够定量评估滚石灾害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从而为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中的滚石防控措施设计提供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柔性防护网是以高强钢丝网为主要构件组成的一种较新的轻型边坡防护结构,其抗拉、抗冲及变彤能力强具有主动保护松动岩体或被动拦截滚石的功能,且结构简单、工程量少、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较低、施工快捷,特别适用于有快速施工要求的坡面防护工程.在拉西瓦水电站工程边坡浅层不稳定岩体的处理和滚石的拦截中大量采用了柔性防护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国平  孟顺 《人民长江》2018,49(24):36-38
杨房沟水电站枢纽区高边坡危岩体量多面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稳定性差。为保证枢纽施工安全,需对高位危岩体展开治理。高位岩体治理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踏勘采取综合措施,比如开挖清除破碎岩体、锚杆支护浅层裂隙岩体、挂网混凝土、主被动防护网,保证了枢纽区自然边坡岩体稳定,实现了高边坡治理安全零事故目标,有效保障了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7.
浅析水电站防护工程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水电站的安全运营,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对地形适应性较强的SNS柔性防护技术和射水法造墙技术在水电站边坡稳定性的防护工程和护堤防渗工程中的应用。通过防护方案的实施,该电站边坡落石产生的冲击力通过钢绳网防护系统实现了有效拦截落石,应用射水成槽造墙技术加固护堤也取得了良好的截渗效果。方案证明采取先进技术来开展稳定边坡,巩固堤防等水电站防护工程是保证水电站良好运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盖下坝水电站坝址右岸存在高约240m,最大厚约10 m,最大幅宽130 m的危岩体,总体积约25万m3.在对盖下坝水电站坝址右岸边坡危岩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从而定性定量地对其稳定性做出评价,为工程处理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越边境某高速公路面临严峻的高位山体落石风险,常规防护方案难以奏效,为解决落石隐患,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落石运动规律,提出防护设计方案。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对于落石冲击能远超工程措施防护能级的情况,应高度重视坡型设计,引导落石沿可控的轨迹运动、碰撞减速消能;落石与宽平台及落石槽碰撞后能量衰减率可达到80%以上;②坡顶挖方线与自然坡切线角度α越小,越有利于引导落石贴坡坠落;③内倾落石槽具有优越的落石滞留和能量衰减效果,但弹跳轨迹较复杂,可配合较高的低能级被动网使用;宽平台的优势在于运动轨迹规则、弹跳高度较小,可配合较矮的高能级被动网进行使用;④废弃土作为缓冲垫层能显著提高落石防护能力,还能缓解弃土造成的环境污染,种植绿化后尚有美化景观的作用。研究思路及成果可为落石防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阴坪水电站后边坡为高边坡,坡面散布着大量体积不等的危石。为避免因施工生产及村民放牧、耕种对边坡危石的扰动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经过比选,采用主动与被动柔性防护网相结合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防护效果。对阴坪水电站防护结构的比选及主动与被动柔性防护网的施工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结合环境边坡危岩体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论述了长河坝水电站环境边坡的勘察、稳定性评价与防治方法,建立了长河坝水电站环境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标准,基于危害性的危岩体防治原则,为环境边坡危岩体的勘察与防治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李武  伏喜军  刘正波 《人民长江》2009,40(18):101-102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岩石倾倒、拉裂、卸荷松驰变形严重,坝肩开挖线以上的高位危岩体及上下游边坡潜在的岩崩、滑坡对电站的工程施工和运行安全存在着直接的影响。为消除安全隐患,除坝肩部位进行开挖支护外,坝肩开挖线以上的高位危岩体及上下游边坡采取了大量的主被动柔性防护系统进行防护,以确保左岸边坡及高位危岩体部位总体处于受控状态,同时主被动柔性防护快捷的施工方案、开放性网状结构、系统防腐寿命均基本满足电站工程施工进度、整体环境保护及运行期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边坡高位危岩体监测手段的局限性,结合硬梁包水电站厂区边坡高位灾害变形监测要求,引入了无人机微变摄影测量技术,利用无人机采集边坡高位危岩体数据,分辨率可达亚毫米级,并构建三维实景模型,可以生成三维模型、DOM、DEM、数字点云等测绘产品。工程实践表明:微变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三维模型具有真实、纹理清晰、精度高等优势,为边坡高位危岩体调查、监测及巡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泸定水电站地面发电厂房边坡高陡、条件复杂,涉及到自然边坡稳定和人工开挖高边坡的稳定安全问题。由于厂区距泸定县城较近,在保证厂房边坡抗震安全的情况下,采用了少开挖、强支护方法,尽量减少开挖对周围植被的影响。开挖支护设计中,通过各种手段分析计算,在边坡上分别采用了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锚索、岩质锚索框格梁、土质锚索框格梁、锚索抗滑桩、喷锚支护、植被防护等多种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锦屏一级水电站为双曲拱坝,最大坝高达305 m,总库容为77.6亿m3,装机容量为6×600 MW,左岸和右岸30余个高危岩体形成对电站施工的安全威胁。文章介绍防御高位危岩体初期施工保后期安全的被动防护网快速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猴子岩水电站坝址两岸河谷深切,谷坡陡峻,坡体基岩裸露,强、弱卸荷带及深卸荷分布广泛。为确保其下部施工及电站营运安全,设计针对坝顶以上自然边坡危岩体提出了治理防护设计方案。介绍了高陡自然边坡条件下危岩治理防护工程的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沙水电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低水头河床式电站,坝址区河谷较宽,坝址两岸河谷深切、谷坡陡峻、坡体基岩裸露、岩体卸荷裂隙发育且分布广泛,多发育在工程边坡以上。为确保工程施工及电站营运安全,设计单位针对自然边坡因裂隙形成的狮子石危岩体提出了治理防护设计方案。介绍了高陡自然边坡条件下危岩治理防护采用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以一条山区道路边坡防护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道路边坡防护设计不同措施,包括骨架植物防护、工程防护和边坡防护网等方案。道路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满足了道路通行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杨房沟水电站自然边坡高陡,边坡岩石节理发育,浅部岩体卸荷作用明显,局部岩体松动,山脊突出或边坡陡峻的局部形成了危岩体、危石群等,严重威胁下部建筑物、人员及设备安全。笔者通过分析危岩体特点,确定了危岩体治理的总体目标、原则及设计方法,提出了治理方案、施工技术及监测、预警等综合措施,解决了边坡稳定及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松林河大金坪水电站厂房后山坡高差达114.5 m,从高程1 010.5-1125.0 m,坡面陡峭,边坡表层破碎带、夹层众多,岩体裂隙发育。厂房后山坡属于未经人工开挖的自然边坡,总体坡度较陡,平均坡度约70°,局部边坡近于直立。在暴雨、强振动等不良外力作用下,局部浅表层出现滑落、滚石。为保证边坡底部的厂房基础灌注桩施工不受高边坡施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布鲁克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将坡面的破碎岩体网住,从而保证了高边坡施工与厂房基坑施工同时交叉进行,为实现厂房的发电目标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