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印后是印刷工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印刷生产链中劳动力最密集的环节。然而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口红利原因,印刷企业对印后加工不重视,导致印后与印前、印刷环节差距较大。但随着全球经济调整,印刷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力成本不断走高,长单业务减少,短版业务增加,客户对印刷速度和效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认为印后加工在印刷业中是工作效率较低、手工作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印后加工在机械化、联动化方面有了长足地进步,机械生产已占主导地位,生产效率有很大改观。但是这个情况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我们讨论中国自己的技术发展时,应该以实际国情为立足点,着眼国际上的发展趋势。21世纪,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全面进入印刷工业,印刷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市场、营销各方面部将发生巨大变化。印刷与印后加工的牛产速度、自动化水平、设备精度与可靠性、技术配套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湛旺 《印刷工业》2009,(2):44-47
中国印刷后加工工艺的出现,追溯其历史不输于印刷,但由于业内的重视不够而使其发展落后于印刷工艺。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的自动化发展得到了快速进步,后加工的自动化发展逐渐也将成为印刷业发展的重点,近两年来,中国的印刷业也将印后加工的自动化列入了发展计划,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着全球工业的发展,也将印刷业带入了寒冬,此时,业内人士呼吁在这寒冬时期,中国的印刷企业要苦练内功,尤其要改善以大量手工操作为主的印后加工工序。为此,MBO印刷设备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何勇(以下简称何总)就目前印后加工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于2009年印刷市场的展望与记者做了简短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一   印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作为信息产业中文字、图像传播的一种传统技术,被全世界采用,并不断给予改进,赋以新的生命。每届 DRUPA大会,都会推出更为先进的设备,一次又一次地将印刷技术创新提高。   我国的印刷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发展。“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充分体现了印刷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的主导思想。印刷业在高科技时代和新经济条件下,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观念和技术、促进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发展,不断提高印刷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南非印刷工业正经历着一个整合时期,一些大公司采取购买小公司的办法来剔除印刷市场中的过剩生产能力,印刷工业的雇员人数正在不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刷业整体生产能力的急剧下降,相反印刷业的相对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今日印刷》2013,(8):1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印后领域越来越重视,印后加工水平不断提高,这给印后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印后在面临着全新挑战的同时,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趋势发展。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得印刷企业越来越看到设备自动化带来的优势;其次,在数字浪潮席卷整个印刷业的当下,数字印后开始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再次,个性化的印刷需求逐渐增长,促使个性化的印后加工也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7.
<正>英国印刷业现状来自英国印刷工业联合会(BPIF)的信息显示,尽管印刷工业是英国最大的制造部门之一,不过却鲜见经传。印刷业服务于所有经济部门——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服务、出版、配送服务和制造行业,其客户从大型的公共机构到小作坊无所不包。  相似文献   

8.
王淮珠 《印刷工业》2013,(5):99-100
印后设备现已进入机械化加工阶段,预计5~10年内,将会基本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高速度阶段。印刷业产品通常由三大工序完成,即印前、印刷和印后的加工。印后指印刷以后的装饰完成工序,没有印后加工,印品就无法成为读并、使用者所需的阅渎品或使用品。印后加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印后书刊本册等的装汀加工(即对印品的装饰);二是印后色装装潢加工(即对可色装物品进行的印后装潢加工)。  相似文献   

9.
卢丹 《广东印刷》2010,(4):51-55
<正>一、引言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印刷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与发展。在印刷全球化的进程中,印刷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印刷工业的标准化为全世界印刷业获利和技术进步提供了保证。标准化是带动经济繁荣的一个基本因  相似文献   

10.
陈彦 《数码印刷》2010,(7):52-54
<正>中国数码印刷市场概况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印刷工业受到严重冲击。美国印刷市场与信息研究机构PRIMIR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全球印刷业总产值将达7250亿美元,比之前预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项项先进技术进入了印刷工业,促进了印刷业的技术更新和迅猛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印刷领域的深层次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工作流程。而讨论印刷生产的数字化离不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是构成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基础。它的全新概念和生产组织方法在印刷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将会带来印刷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变化,也是印刷生产流程整体数字化发展成熟的标志和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最近几年快速的发展,信息数字化技术更加深入到印刷的各个环节,数字化生产设备和技术成熟化程度大幅提高。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传统技术设备使印刷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应用网络技术远程传送的印刷作业及管理方式,使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印刷工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3.
《印刷技术》2008,(3):64-65
20世纪末,海德堡集团收购了印后设备供应商斯塔尔公司,并逐步将其产品整合到印刷生产流程中。自此,海德堡成为印刷业内独一无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2006年9月,海德堡及其合作伙伴波拉公司在上海青浦设立生产基地,开始组装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斯塔尔KHC78/66折页机及波拉115XC切纸机。目前,为了回馈中国印刷企业对海德堡的厚爱,推动国内印后加工业的发展,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又针对“青浦产”斯塔尔折页机及波拉切纸机推出了“零首付”分期付款租赁式购买方案。 针对国内印刷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印后加工逐渐被更多印刷企业所重视,成为印刷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后设备部总经理詹辉光先生精辟地提出“印刷从印后开始”的见解,并以专业的视角阐释了印后加工的重要性。詹先生的经验之谈是否会激发对于印后“做专、做强”,“做大、做全”的新一轮思考?我们期待着与您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印刷世界》2007,(4):27-29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中国的印刷业近几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投资门槛的降低使得印刷企业问竞争日趋恶化:印刷工价越压越低,各种原材料的成本普遍上涨。也正因为如此,在印刷业堪称革命性的CTP技术在国内的推动一直处于蜗行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对于沿海一带的印刷业,海外加工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2006年.珠三角地区有1088家印刷企业承接了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业务.加工产值近400亿元,出口加工创造的产值已达到广东印刷业总产值的1/3,初步形成国际印刷中心。而在2007年印刷工业4600多亿元总产值中.外贸加工有415多亿元,约占到近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0引言切纸机是广泛应用于印刷工业的一种传统印后设备,它主要用于造纸厂的纸张和印刷企业纸张和印刷品的加工。切纸机是印刷企业的必备设备之一。至2005年底,全国印刷企业(不含复印、打印企业)估计为近10万家。如此众多的印刷企业为切纸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切纸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中国的印刷业近几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投资门槛的降低使得印刷企业间竞争日趋恶化:印刷工价越压越低,各种原材料的成本普遍上涨;也正因为如此,在印刷业堪称革命性的CTP技术在国内的推动一直处于蜗行阶段.  相似文献   

18.
程佳敏 《印刷杂志》2007,(11):11-14
<正>如今,人们对印刷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印后加工是保证印刷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增值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几年印刷业的不断发展,印后加工已由落后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向机械化、联动化、自动化,设备不断得到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后加工是  相似文献   

19.
四年一届的英国伯明翰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IPEX2006)于2006年4月4—11日举办,该展会按照从印前到印后的工作流程,分11个展厅展示了跨媒体内容编创、印前、纸制品加工、印刷机械、印后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囊括了印刷工业的全部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正“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印刷行业也不例外。智能印刷工作模式下企业技术核心、服务理念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可否认,工业4.0时代的开启,为印刷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要客观面对现实,认清所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为顺利转型升级奠定扎实的基础。引言印刷术虽然起源于我国,但是近现代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却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因为高效率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传统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对于我国印刷工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印刷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都还有待完善,因此印刷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