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东凹陷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成藏特征,通过基础地质的综合研究,识别出青东凹陷发育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油藏等四类油藏类型,阐述了各种不同油藏类型的分布特征;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输导条件等油气成藏要素和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青东凹陷具有双源供烃的油源条件,发育6套储盖组合,骨架砂体和输导断层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将青东凹陷划分为西北部斜坡、西南部断阶、中部深洼和东部走滑断裂四个油气聚集带,并解剖了各个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江陵凹陷中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多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3.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西部,西与高阳低凸起东翼相接。综合研究发现斜坡中南部油水关系复杂,"高水低油"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一复杂的油藏分布特征,本文通过解剖已知油藏,从构造、沉积、储层等方面入手,建立油气运移模式,对蠡县斜坡中南部地区浅层油气成藏成因进行探讨,综合分析认为:1)油气在斜坡中带或内带就已进入浅层,而后主要通过各层连通砂体侧向向坡上运移成藏。2)构建了以斜坡内带断层、储层为油气运移通道,高部位靠断层、岩性控藏的新的成藏模式。3)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沙一下到东营组地层中,只要存在圈闭,就有油气富集的可能,改变了以往沿着断棱寻找油气藏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歧口凹陷南缘近歧口生油主凹陷,烃源岩层系多、累积厚度大、其中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两套湖泛期优质烃源岩,近满凹分布,成藏配置优越,油源充足。具有"顺向供砂,斜坡控砂,洼槽富砂"控砂机制,多期多类型砂体受物源体系和沉积旋回的控制,平面上交互沉积,纵向上叠置发育,造就了满凹含砂的沉积格局。由此阐明了低斜坡洼槽区砂体发育,具备形成大面积岩性圈闭的条件,砂体与斜坡、烃源岩有效匹配,控制了大油气田展布,构建了"油气复式输导、优势相带控藏、油气差异聚集,叠加连片含油"低斜坡控藏机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网毯式成藏输导体系的新理论,对塔中4油田石炭系含砾砂岩段的油气成藏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分析网毯式输导体系中的油气运移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对油气运移起重要作用的输导体主要有断裂、不整合面和连通砂体;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组合出单断层输导模式和多断层输导模式;复杂的网状输导体系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规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升22区块生、储、盖、运、圈、保等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来自青一段烃源岩的油气以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以河道砂体和席状砂体为储层条件,在断层遮挡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密集的断裂构造带是控制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而圈闭分布特征影响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陈家庄凸起北坡东营组地层超覆带油源主要来自渤南洼陷的沙四、沙三段烃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及其前缘浊积扇体中,其中以东三段砂岩为主力储层,东二段泥岩为局部性盖层,渗透性储层、不整合面和断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凸起边缘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缓坡带-洼陷带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构造油气藏。其中,古地貌控制地层超覆和小型鼻状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输导体系控制油气的运移,盖层条件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陈家庄凸起西段宽缓的低凸起分布区应为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埕北断坡区位于黄骅坳陷中区歧口凹陷南缘,是以沙二段为主要目的层的多阶断裂斜坡,古近系主要受南部埕宁隆起盆外物源和孔店~羊三木盆内物源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砂体和滨浅湖滩坝等多期多类型砂体,储层孔隙度为11.04%~21.67%、渗透率0.34mD~17.1mD。砂岩输导层、断层及不整合面相互交叉、叠置、连通形成复式立体输导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通过研究该区成藏条件,明确成藏规律,对下步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沙一段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认为研究区沙一段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成因及天然气成因类型,认为滨海斜坡沙一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油源、生烃演化阶段和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7构造高部位为凝析油气藏、中部位为常规油藏、低部位为凝析气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输导体系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桥梁,盆地广泛存在的断裂构成了油气输导的重要通道。本文基于大量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总结了断层输导体系的特征、类型及控藏模式,研究认识对断块油气区勘探目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依据油气沿断层运移的方向,将断层输导方式归结为沿断层垂向和穿过断层运移;油气穿层、长距离的垂向运移和周期性是断层输导体系的典型特征;根据断层与其他输导体的组合方式差异,断裂输导系统可分为断裂型、断层-连通砂体型、断裂-不整合面型和断层-连通砂体-不整合复合型输导体系;最后总结提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四类典型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带油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西斜坡带构造位置有利,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已经成为近几年贝尔凹陷乃至海拉尔盆地勘探热点,是规模增储的现实领域。通过对斜坡带油藏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的分析认为,斜坡带主要发育构造及构造-岩性油藏,局部发育岩性油藏,具有平面分带、纵向多层位的分布特点,斜坡带中、下带反向断层控制形成的构造高点油气最为富集。总体上,贝西斜坡带体现了洼槽控油、相带控储、构造控藏的油气聚集模式。以此建立了贝西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有效地指导了贝70、贝66等井区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葡北东斜坡、葡萄沟地区长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储层发育、油源条件好,展示了位于葡北-葡萄沟地区的隐蔽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该区低幅度构造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形成应该具备以下地质条件:①储层物性控制圈闭的有效性,储层物性是油气注入的先决条件;②近源的砂体圈闭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③与构造或断层配置关系良好的圈闭形成复合型油气藏;④薄砂层发育的相带有利于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欢喜岭-曙光斜坡(西斜坡)古近系砂岩储层的岩石组合、孔隙类型、孔隙特征等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了储集性能及储集性能影响因素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别很大,不但不同层位,即使同一层位砂岩的储集性能差别也很大。砂体产状特征对物性有一定的影响,单层砂体较厚的储层往往比薄层砂储层的物性要好;影响研究区砂岩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物源区母岩岩性、断裂活动及古地形等。多数情况下,储层的储集性能受成岩作用的影响更大一些,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沉积、成岩、构造等条件,结合该区砂体分布和油气分布规律、各层段油藏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研究陇东地区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条件和成藏原因。陇东地区主要发育复合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其中,复合圈闭油藏主要是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主要有三类:岩性上倾方向尖灭油藏、上倾方向遮挡油藏、致密砂岩圈闭油藏。岩性油气藏主要与成岩作用、砂体分布及岩相变化等地质因素有关;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岩性两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区的地层油藏成藏条件。东营凹陷发育由孔二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三套烃源岩,断层、不整合面和输导性砂层组成了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储层类型多,层位分布广泛,盖层条件优越,烃源岩排烃期与地层圈闭定型期配置良好,具备形成大型地层油藏的条件。地层油藏主要有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和古潜山油藏,这些地层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地层超剥带,超剥带与大型鼻状构造带的配合区域是地层油藏最为富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鄂南麻黄山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麻黄山西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麻黄山西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6种因素的控制:①油源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②断裂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沟通了生油层和储层;③不整合面与断裂相配置,使油气向更广阔的区域运移;④沉积相奠定了成藏的有利区带;⑤异常高压可提高储层的孔、渗能力,作为有利的封盖条件;⑥区域盖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孤北斜坡带上古生界断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孤北斜坡带断裂体系控藏作用,系统分析了不同级别断裂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认为孤北斜坡带石炭-二叠系及其上覆地层岩心中主要有4种裂缝:垂向裂缝、水平裂缝、斜向裂缝和顺层斜向裂缝。断层主要在石炭-二叠系和中生界地层中发育,断层下端均切割煤系烃源岩层,在上倾部位或洼陷边缘发育的断层上端断至第三系地层。孤北斜坡带断层、裂缝是区域构造运动及盆地升降运动的产物。断裂体系是煤成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为一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该类油藏构造复杂、油砂体分布零散,开发难度较大。鉴于此,综合利用地质、测井以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了油砂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等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对该油藏今后注采完善、提高区块的水驱动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现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构造、储层、烃源岩特征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油燕沟潜山发育中、古生界两套储层,中生界岩性以火成岩为主,古生界以碳酸盐岩为主。二界沟洼陷沙三中段暗色泥岩是本区的主要烃源岩,北东向驾掌寺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潜山整体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预测石油资源量约5000×104t,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