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中,美学对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然而,对于翻译美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越来越重视与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这使得各种国际经贸文本的翻译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因而,对经贸文体的翻译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从一个相对崭新的视角——美学视角出发,来探讨美学与经贸文本翻译的关系,并根据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基础层次的审美原则,尝试提出翻译美学视角下适合于经贸文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变译的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策略,结合实用文体翻译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传递效果的特点,对七种变通手段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说明变译对此类文体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时序、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诗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及其两首译 作进行了叙述艺术的对比研究。原诗体现出汉语古诗的传统叙述特色,而两首译诗则以独特的翻译策略实现了中 英叙述传统的有机融合,各有侧重地传达了原作的诗性美学光辉,促进了东西方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变译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叙事的指导意义,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叙事的变通手段。相较于全译,变译对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叙事更具指导性。变译中“增补、减并、改编与译述”几种手段对实现叙事交流与竞争有效,变通之度应以译文利于叙事接受为准。  相似文献   

7.
从叙述时序、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诗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及其两首译作进行了叙述艺术的对比研究。原诗体现出汉语古诗的传统叙述特色,而两首译诗则以独特的翻译策略实现了中英叙述传统的有机融合,各有侧重地传达了原作的诗性美学光辉,促进了东西方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外语专业背景的翻译人员从事科技文献翻译受制于自身科技专业知识欠缺的局限,在学习科技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探索科技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契合点.认为这个契合点就是美学的视角.在美学取向方面,科技翻译应注重简洁美、逻辑美、转义美.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古代民歌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民歌在翻译过程中对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的运用,认为译诗不一定非意译不可,而要充分发掘原诗的表层、深层及联想意蕴。为内容寻找最合适的形式,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诗歌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诗歌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传达。情感是意境的主导因素,要传达原诗的意境,必须译出“情”。另外,要传达原诗美妙的意境,译者还应注意文学形象的移植及语言的形象化,并坚持以韵译韵,以歌译歌。  相似文献   

11.
诠释学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并不是被动机械的复制文本,而是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文章运用诠释学理论具体分析了译者在解读和传译古诗词中的模糊语的过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在确保译文的可接受度的前提下,彰显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2.
艾米·洛威尔是美国意象派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译介了大量汉诗,出版了汉语诗歌译集《松花笺》。洛威尔的英译手法既严谨又富有创新,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从语义和美学角度再现了中国古诗的意象之美。《松花笺》使得艾米·洛威尔确立了自己的意象派信条,在美国诗坛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3.
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对于它的翻译研究非常必要。以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为出发点,以许渊冲和林语堂两位翻译名家的作品为例,探讨宋词翻译的艺术成就,重点就宋词英译中词调、韵律、平仄、叠韵、双声、对仗等方面的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三美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意象与修辞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先生于1979年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鉴于英汉习语本身同样体现着"三美",因此,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三美论"理论来处理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意象与修辞。  相似文献   

15.
许渊冲教授在多年的诗词翻译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文章从选词炼字、以实译虚及韵律处理等方面,分析了许渊冲译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因其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霍克斯先生的《红楼梦》译本运用归化法来解决语际间的文化差别,运用重组法来弥补译本意义上的不足,运用增译法来烘托原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意境,运用转换法来消除文化梗阻所造成的语意隔阂。《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有助于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向中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文本的相互指涉、渗透、吸收和转化。从互文性理论审视中国古诗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及其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译者既要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策略准确传递源语的互文指涉,同时激励读者产生积极联想,了解异域文化,形成有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