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预湿上浆工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瑞士Benninger公司采用预湿的上浆工艺,可节省浆料,并能改善织造运行性能。预湿工艺是用热水对经纱浸湿,同时进行洗涤,以获得良好的经纱表面上浆,增加浆料对经纱的粘附力,降低经纱毛羽,提高经纱断裂强力和耐磨性。预湿上浆的主要好处是显著降低上浆率,因而减少上浆成本。根据上浆率的情况,也可改善可织造性,织机断头少,织造效率高。其次,由于浆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可降低。  相似文献   

2.
DF818和DF838系列浆料取代PVA上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纯棉细特高密特宽品种经纱上浆过程中,使用DF818接枝淀粉浆料取代80%的PVA后,织造经向断头下降26%,织机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用浆成本则减少13%;在涤棉细特特宽幅品种经纱上浆过程中,用DF838接枝淀粉浆料替代75%的PVA后,织机经向断头下降28%,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上浆成本则降低20%.实践证明:使用DF818、838系列浆料取代PVA上浆不仅完全可行,而且织机效率明显提高,用浆成本大幅下降,又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纺织企业高上浆率织造的问题,采用不同组分的浆料配方对纯棉经纱进行上浆,系统测试了浆纱的上浆率、回潮率和力学性能,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织造,统计了织造过程中经纱、纬纱断头次数及织造效率。通过研究共混浆料浆膜性能、浆膜的织态结构、浆料组分对浆膜织态结构和浆液相分离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造成各浆料配方织造效率不同的机制,指出了目前高上浆率织造的原因,提出了低上浆率条件下纯棉经纱织造的浆料配方构成机制,推荐了低上浆率工艺下实现纱线高效率织造的浆料配方,当聚乙烯醇与A115 变性淀粉质量比为37.5:62.5时,可满足低上浆率条件下织造,为印染前处理减轻负荷。  相似文献   

4.
肖琴 《新疆纺织》2005,(4):1-1,14
通过对ZY-Ⅱ型环保浆料试验的综合分析,说明该浆料可以降低浆纱成本,降低织造经纱断头数。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9.7 tex高支色纺纱纱线指标及织造难点的分析,指出了高支色纺纱织造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纱线强力、毛羽、耐磨性等指标差,造成织机经纬停高、织造效率低;并根据高支色纺纱的特点,通过对浆纱压力、浆槽浓度及温度等工艺改进和浆料配方的优化,提升了浆纱指标和织轴质量,同时通过对经轴水洗、纬纱加湿以及织造工艺参数的调整,减少了经纱浆锅断头及织机纬停高的问题,降低了织机经纬停次数,解决了高支色纺纱在织造过程中经纬停高、织造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5/14.5tex393.5/263府绸质地紧密坚牢,手感柔软挺滑,在市场上较为畅销。由于使用外购纱,纱线质量和强度波动较大,加之有一段时间淀粉浆料质量较差,在织造中发生轻浆绒纱现象,致使经纱断头大面积增加,影响下机质量和织造效率。经反复实践采取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科委邀请了国内浆料专家于1994年6月16日在青岛开达实业公司通过了KD318浆料的技术鉴定。KD318浆料系丙烯酸类共聚物改性浆料,属于丙烯酸类浆料的换代新产品,用于经纱上浆具有耐磨牢度好,浆纱光滑柔韧,织造落物少,断头低,效益高,适应现代化高速生产和高档织物的浆纱质量要求,可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据用户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产品性能已达到并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对织造过程中经纱与停经片、经纱与经纱间、经纱与综眼和钢筘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分区探讨了打纬区、综框区、后梭口区和经停区经纱强伸性及表面毛羽的变化及其成因,确定了织造生产中经纱所承受的摩擦作用主要为经纱与钢筘间、经纱与经纱间的摩擦,这对于降低经纱织造断头、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实现轻浆甚至不上浆织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CD-DF858浆料完全取代PVA的上浆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纯棉品种的浆纱质量、降低用浆成本,进行了以CD-DF858和CD-DF525完全取代PVA的上浆实践。试用了三种浆料配方,对三种配方的浆纱效果、织造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应用CD-DF858和CD-DF525对纯棉品种进行上浆,干分绞轻快,浆纱手感滑爽,毛羽减少,无浆斑产生,经纱断头少,比原配方织机效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上浆成本降低21%。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厂生产的纯棉14.58tex(40~(?))府绸,都采用原淀粉和PVA混合浆进行经纱上浆。由于这种浆上浆效果好,经纱断头较小,布机效率达到80%以上,生产一直比较稳定,PVA在浆料中占的比例不大,浆料成本较低,因此没有轻易采用其他浆料上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