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驱动势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分析了不同热湿环境条件下墙体传湿对传热的影响,并根据湿分区和气候分区研究典型城市墙体湿迁移作用下传热系数变化。结果表明:夏季炎热潮湿地区湿迁移对传热影响最大,其中合肥地区加气混凝土墙体传热系数修正率可达到17.2%;冬季湿迁移引起的传热量变化显著低于夏季;冬季寒冷干燥的兰州湿迁移引起的传热量变化最大,约为0.5W/m2,传热系数修正最大,约为3.4%。给出不同气候分区和湿分区下典型城市三种常见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修正,以期为准确计算建筑冷热负荷和能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夏热冬暖地区典型城市广州为例,使用动态能耗模拟软件DeST-C对该地区某户内变电站配电装置楼建筑能耗进行模拟,研究在无自然通风条件下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空调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空调能耗随外墙传热系数的增大而降低,随屋面传热系数的增大而降低,随外窗传热系数的增大而降低,随外窗遮阳系数的增大而升高。当进行节能设计时,应优先考虑外墙的热工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的综合热惰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相似原理,建造了以实际建筑物为基础的缩比模型,并在环境模拟实验舱中模拟室外的气温变化,研究了建筑窗墙比、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室内人员发热以及室内家具对建筑综合热惰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时,对室内温度变化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各影响因素依次为:房间内是否有家具、人员设备散热、建筑窗墙比的大小、建筑围护结构的外保温层。  相似文献   

4.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西安某地建立了独立的原位实验房屋,对其钢筋混凝土外墙及屋顶等外围护结构的热湿参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检测,研究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含湿饱和度和综合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房屋围护结构的含湿饱和度在建成初期约8个月内,随时间逐渐降低,由开始的约54%下降到196 d后的约26%;围护结构的综合传热系数在建成一年内随时间呈线性递减,其中外墙由开始为其设计理论值的两倍多,减小到最后约1.3倍。该文旨在为新建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性能的正确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居住建筑供冷期居民开窗行为进行实测,分析室内温度、室外温度、人员在室情况、降雨、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对开窗行为的影响。对开窗行为主导因素进行筛选,建立住户开窗概率模型。厨房、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室内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3个功能房间的最大开窗比例均出现在室内温度30℃附近。在各室内温度条件下,厨房的开窗比例高于卧室、客厅,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非常接近。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室外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厨房的开窗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且随室外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人员在室情况对卧室外窗户开启状态的影响比较小。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厨房的开窗比例仍远高于卧室、客厅,卧室与客厅的开窗比例相差不大。厨房、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大于100μg/m3时,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明显下降。当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大于200μg/m3时,厨房开窗比例才明显下降。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对开窗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室外温度相比,室内温度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更大,对开窗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几个节能措施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BIN法计算了上海典型居住建筑全年能耗.在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条件下,对影响能耗的因素包括外墙、外窗的传热系数作了定量计算.同时分析了改变室内设计参数、提高空调能效比等措施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墙传热系数对能耗的影响大于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最后选取上海地区某典型节能建筑,对过渡季及冬季室内、外温度进行实测,测试结果表明,在冬季,围护结构保温可增大墙体热惰性,减小由于室外温度波动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聚苯(EPS)复合外保温墙中的空气间层对其热湿耦合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不同空气间层厚度的EPS复合外保温多孔砖墙,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利用已有的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CHAMPS-BES,进行热湿耦合传递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空气间层越厚,多孔砖层的初始水分向空气间层扩散、迁移越快;空气间层越厚,空气间层和EPS板的峰值含湿量越高,达到湿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当空气间层厚度为20mm时,水分对EPS复合外保温多孔砖墙传热系数总的影响最显著,高达34%.tif板施工时,在保证其黏结强度的前提下,宜适当减小空气间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9.
夏热冬冷地区冬季房间供暖常采用间断供暖模式,室内空气温度随供暖时间不断变化,围护结构及家具的传热属于非稳态过程。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外墙分别采用外保温和内保温方式时,房间外墙、内墙、室内空气及家具的传热过程和所产生的供暖能耗进行具体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外墙采用外保温方式时房间总供暖能耗大于内保温;并且由于局部空间供暖,内墙向邻室传热造成的能耗要远大于外墙向室外传热和室内家具吸热所引起的能耗。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连续监测实验房的室内墙体表面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观察外墙外保温系统对室内居住环境的影响。观察结果显示 ,外墙外保温系统能够减小室内墙体表面温度受室外气温变化的影响 ,避免冬季的冷墙效应 ,使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保持较为恒定 ,改善了室内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1.
桥梁桩基托换中的受力转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光明 《山西建筑》2005,31(16):99-100
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实践,阐述了在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运用桩基托换技术顺利实现了体系转换,达到了广深桥墩台沉降控制在5mm以内的要求,从而确保了广深铁路桥运营安全和暗挖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7)
提出了双层微通道热沉两种新的流动方式,逆流CB-DL(逆流B形式)与逆流CC-DL(逆流C形式),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这两种流动方式对热沉整体温度分布及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流动方式顺流P-DL与逆流CA-DL对比,采用CB-DL流动方式时,热沉底面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温度最高点集中在热沉的中部,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而且当泵功PP>0.05 W时,与其他入口流动方式对比,采用逆流CB-DL的底面温差及热阻最小,这是由逆流CB-DL的流动特点决定的,当流体流入上层通道时,由于上层流体带走的热量小于下层的,流体受热温度稍微提高,这时上层受热温度升高的流体流入下层,减小了下层流体的入口温度与底面温度的温差,因而有效地减少流体与底面温度的不可逆损失,从的角度说明有效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测试了一种可用于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管外侧强化沸腾和强化冷凝的双效强化传热管.用热阻分离法计算了使用R134a制冷剂时制冷剂侧和水侧的表面传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大的热流密度(大于20 kW/m2)下该管较传统的强化沸腾传热管具有较大的池沸腾表面传热系数;在较大的热流密度(大于15 kW/m2)下较传统的强化冷凝管具有较大的管外冷凝表面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4.
对胶河调水工程输水隧道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勘察研究,着重对工程概况、地基承载力、地下水文特征、场地地震效应、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王殿仁 《山西建筑》2015,(6):185-186
论述了中空玻璃的传热过程,对标定热箱法、防护热板法、热流计法三种中空玻璃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进行详细分析,阐明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检测原理、检测设备及对样品的要求,为深入了解中空玻璃的传热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保水路面、热阻路面和储热路面的调热特性,对三种调热路面的调热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成型三种调热路面试件和普通沥青路面试件,并在试件底部设置温度传感器,采用温度采集仪对四种路面的温度变化数据进行了采集,研究结果表明,储热路面的温度变化相对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三种调热路面均能降低路面温度,但降低幅度保水路面最大,热阻路面居中,储热路面最小。  相似文献   

17.
18.
吴凤厦 《山西建筑》2004,30(6):52-53
结合长春市政府某综合楼工程施工实例,从转换层结构的支撑、钢筋的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三方面,提出了梁式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的施工要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晓  林汉柱  李明 《暖通空调》2012,42(2):76-80,104
建立了地表水换热盘管的换热模型.对换热盘管在不同换热工况下的换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管内外流速、管径及放热或吸热工况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换热盘管换热量与盘管长度的关系,给出了不同接近温差时吸热量与盘管长度的关系曲线图.  相似文献   

20.
赵红军 《山西建筑》2016,(6):137-139
以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为例,介绍了同站台换乘的布局形式,分析对比了两种同站台换乘方案的优缺点,探讨了同站台换乘站的主、支线接轨功能,并根据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同站台换乘站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