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游牧思想的来源,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建筑思潮的影响,最终将其拓展到其对建筑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游牧思想的来源,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建筑思潮的影响,最终将其拓展到其对建筑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发适于长期野外游牧生活的新型帐篷,在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念指导下,本文系统研究了与游牧帐篷人居环境有关的技术,如保温隔热性能、结构支撑体系和自然通风组织等,并对各热工参数进行了实验测试、多工况组合与对比及软件模拟,提出了评价帐篷自然通风性能的重要指标"围比",并提出了在帐篷外观设计中再现藏族建筑文化的方法。由于新型游牧帐篷具备了优良的综合性能,得到了牧民的认可,已经在牧区被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4.
谈起几年前那部灾难片《后天》,大家可能都会对片中所描绘的海啸刹那间摧毁城市的场面记忆犹新,的确,当你注视着百米巨浪向你迎面冲来所到之处一切人类文明消失殆尽的场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难免会由衷地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不过,多数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更有可能以一种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走向灾难,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海平面提高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但是人类从来就不是那只在逐渐变热的水中呆坐的青蛙,我们会努力跃出水面,同时这一跃还能跳出无数奇思妙想,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灾难悄悄来临的可能性,他们从各个领域汲取灵感进行设计来做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欧雄全  马明  袁烽 《室内设计》2023,38(2):68-76
依托建筑社会学研究范式,对移动建筑的历史发展进行技术、社会、环境三维视野下的“社会—空间”交互式研究。文章重点对移动建筑发展史中的技术流变与生活形塑展开论述,探讨了移动建筑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变迁的关联,归纳并阐释了传统游牧与人工建造、现代游牧与机器生产、当代游牧与数字智能三个发展阶段特征。基于该研究过程,文章认为在当今新技术环境和新社会生活形态背景下,移动建筑正走向有别于传统游牧文化、回应于社会变化的“新游牧主义”的发展道路。文章最终提出移动建筑研究应面向更为广泛综合的“移动建筑学”,并在实践中建立“移动建筑社会设计观”。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计一个小的游牧多功能结构,我们能够使用一些通用的模式,跨越时间和空间来"制造建筑"。Diogene是一个构造简单的项目。它像一个椭圆形的望远镜铺陈在地面上,使用六角形细胞的单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游牧式工厂建厂原因、建厂规划、建厂投产效果等方面介绍了游牧式构件预制厂的建设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从生产产能、生产成本等因素分析游牧式工厂的整体效益。通过实践证明游牧式预制构件厂可以满足部分项目运输难度大或者部分项目周围没有产业基地的构件供应要求,为其他有实施意愿的施工企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7月20日发布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始,到2003年10月26日发布新《木结构设计规范》止,涉及建筑结构专业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新规范约有30本。  相似文献   

9.
游牧空间思想是吉尔·德勒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影响深刻。然而,德勒兹对游牧空间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无法直接指导建筑空间的生成。本文以茨城快速机场概念设计为例.尝试将游牧空间描述性的定义转译为生成性的算法.为具有游牧空间特性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华 《新建筑》2013,(5):29-31
从建筑学的知识与建筑职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建筑教育的目标和建筑理论的普遍性意义,指出在中国现行的本科职业教育中,培养目标的分化决定了建筑理论课存在的意义、针对的问题、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构架,即它是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介绍,并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以及不同建筑媒介在其中所担负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12.
丁沃沃 《建筑师》2009,(4):85-92
关于建筑教育的讨论往往会聚焦在教案、教程和教学法方面。然而,这篇文章将讨论重点引向建筑教育思想建筑学知识主体的问题.引发了对中国建筑学教育定位的思考。文章通过对历史事实和相关教育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文化观念对于建筑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筑学的教育并不能孤立于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而存在。作者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重新梳理适合于本土文化的建筑学主体知识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规范是建筑教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衡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静 《中外建筑》2009,(1):88-9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衡阳市城市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但“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解决“城中村”问题,本文从衡阳市“城中村”现象的分析入手,介绍了我市“城中村”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问题的成因以及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必 要性,并针对我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改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凌虹  张福昌 《新建筑》2007,(1):123-124
对《新建筑》杂志发展历程中重要的14年间登载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完整、客观、详实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尝试解读《新建筑》杂志倡导的新学术风格。指出:具有亲和力并稳中求新是其学术风格中至为重要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由《芥子园画传》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兰  包志毅 《中国园林》2003,19(11):62-65
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具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芥子园画传》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式及特点,以增进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周璟璟 《华中建筑》2009,27(5):234-235
该文阐述了Autocad Revit Architecture软件的应用特点以及它所提供的虚拟化的建构实践。将该软件应用在建筑学教学中,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化的设计视野,从而弥补当前建筑学教学中存在的建筑建构教学欠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建筑与文化”分题展内容的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坚  胡序林 《新建筑》1999,(3):8-11
“建筑与文化”分题展是UIA第20次大会主题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介绍了该部分展出内容的艺术构思,并对20世纪建筑与文化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各自概念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并指出产生交互的两个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审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实践的两种类型,引伸出"哲学"介入"建筑学"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娜  王冬 《华中建筑》2005,23(4):34-36
该文是大理古榕会馆设计方案的介绍及其思考,阐述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创作地区主义建筑的设计目标及其理念。  相似文献   

20.
忧郁审美情结与中国园林病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劲 《中国园林》2003,19(12):60-62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哲理中,存在着特殊的忧郁审美情结。在这种审美取向下营造的文人山水园林,也表现出特殊的审美取向,即对材料非常态或日病态的运用,以及特定场景下对“丑、瘦、枯、荒、病、残、寂”的咏唱,映现出以愁为美、以悲为美的诗心。文章认为,只有深刻理解民族文化造园的哲理观念和审美情趣,才能透过表象 认识中国园林中的病态美,从而实现清新理智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