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设计事理学将事物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结合,在文具包装设计中能更好的体现消费者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云南斑铜文化的学习,对云南斑铜纹样进行提取,基于纹样的特点并结合设计事理学的理论特点,设计云南斑铜儿童文具包装,结合市场现状、人群定位、实用性以及趣味性,探索设计事理学对儿童文具包装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将设计事理学应用在儿童房室内设计中,通过模拟中低产家庭的生活形态模型,分析儿童房室内设计相关"事"与"物"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以设计合情合理的儿童房。一定程度扩展了设计事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事理学在概念产品设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雯  杨静  罗星宇  王琛 《包装工程》2020,41(8):93-97
目的强调进行目标系统外部因素的研究,从方法论层面有望突破传统主要考虑内部因素的局限性,对于概念产品创新设计有重要意义。方法将事理学引入概念产品设计定位,在"事"的结构基础上,提出概念产品设计定位研究框架;基于"事""理"之间的联系,对外部因素研究的有序组织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具体阐述事理学中外部因素在概念产品设计定位中的实际应用。结论以主要面向"95后"人群的概念汽车内饰设计项目为案例,提出部分具体的设计定位研究方法,经过整合分析后得出设计定位阐释,为概念产品创新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定义“服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飞  李顽强 《包装工程》2019,40(10):37-51
目的厘清"服务设计"的概念缘起、定义辨析、本质属性、内在逻辑。方法通过文献法,全面梳理经济学、管理学、设计学等不同学科关于"服务"的研究脉络,如服务活动—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管理服务—服务营销—服务管理、服务工程—服务科学—服务学等,重在概念溯源;借助比较法,对比服务经济、服务营销、服务管理、服务科学等不同领域中的服务定义,重在定义辨析;广泛比较了设计学科中不同的服务设计定义,并归纳为5个方面,进而比较了设计学与不同学科中服务研究的关注点异同,重在本质属性。结论总结出服务研究的共性特征,归纳出"服务"的一般定义;据此确定了服务设计定义的学理依据,进而对服务设计的定义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5.
张家祺  武晋昭  丁泽英  张盛耕 《包装工程》2023,44(10):125-133, 146
目的 针对现有的公交系统体验问题,以设计事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公交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改进,提高乘客乘坐的满意度。方法 首先运用事理学的系统性思维方法对乘坐公交的“事”系统进行外部因素的分析,并从事因驱动的角度提炼乘车各阶段的设计要素,通过因子量化分析划分内部因素的设计维度,建立公交系统体验设计的目标思维模型;其次为了验证该模型的科学与合理性,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内部因素影响乘客满意度的作用机制,根据运算结果,确定公交系统中体验设计要素的优先级并指导设计;最后采用系统可用性量表,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结论 构建了基于事理学和结构方程模型的设计流程,并将此设计流程应用于公交系统体验设计中,提高了乘客的乘车体验感,为其他体验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设计事理学的商业包装零废弃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怡 《包装工程》2016,37(2):21-24,33
目的探讨商业包装零废弃的设计方法。方法针对包装废弃物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难题,分析包装废弃物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形成和转化过程,结合绿色包装的设计原则和设计事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同步进行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将商业包装的功能延伸到产品使用周期,从设计源头解决商业包装废弃问题。以设计事理学作为思考工具,分析产品的事理关系,围绕用户的使用需求,从产品和包装的功能整合与结构优化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达到商业包装零废弃和产品可回收的设计目标。结论以专利产品数字沙画玩具和"梵音"户外茶具的开发为案例,证明了基于设计事理学的商业包装零废弃设计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柳冠中  李和森 《包装工程》2021,42(12):1-6, 31
目的 突出"设计"中谋事目标的重要性,强调在将设计作为谋事手段时应注重抽象思维和动词思考的运用,注重外部因素和目标系统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方法 通过描述事系统性构成因素关系的复杂性,说明目标与设计在谋事过程中的作用;再通过文献研究,论述抽象思维概念、特点及其在目标的抽象化研究过程中的应用,阐述动词思考对研究事系统和创造工具的优势;接着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关系研究,论述在目标具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目标系统的建立和实"事"—求"是"的原理;最后借助"信息传达"的谋事案例分析,探究外部因素达到谋事目标的研究过程,解释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协调关系.结果 通过分析以谋事为核心的目标抽象化和具体化的研究过程,诠释事理学研究问题的逻辑.结论 阐述了基于实现目标的外部因素限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运用设计事理学研究问题的同行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事理学在产品服务系统模式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颖  柳冠中 《包装工程》2019,40(2):122-127
目的从方法论层面对于产品服务系统的模式设计进行探讨。方法将设计事理学思想应用于产品服务系统研究中,建立模式设计的创新思维模型,并总结出其设计应用程序的6个环节,分别是多角度多层面调研、建立目标系统及其需求、提炼未来系统功能、设定各方关系和细化设计,又通过与现有方法对比总结出创新思维模型的特点,以B2C型共享汽车系统作为具体案例进行模式设计的实践。结论从方法论层面对于产品服务系统的模式设计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也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设计事理学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陈湉湉  邓嵘 《包装工程》2022,43(12):183-191, 198
目的 从设计事理学视角,探讨儿童情感陪伴玩具的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社会调研结合理论分析,提炼7~12岁城市留守儿童情感陪伴玩具中“事”的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建立合理的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模型及评价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案例与实践,验证设计事理学在实际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结论 探索儿童情感陪伴玩具的设计路径,以Combot——具有情感陪伴与寓教于乐功能的儿童情感陪伴玩具为实践案例,证明了基于设计事理学的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可有效指导儿童玩具设计,满足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许通陆 《包装工程》2018,39(12):254-257
目的探索中西古钱币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原因,研究设计过程中的"事理学"规律,指导今后的产品设计过程。方法通过对古中国与古希腊钱币的形式风格、制作材料工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所解决的"事"进行的逐步比较,从其表象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得到钱币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普遍规律。结论中西古钱币形式与风格的差异不仅是由制造与使用钱币的主体不同造成的,而且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环境等多种外部因素对钱币的制作材料、表现题材、制作工艺等也产生了影响,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形式与风格。可以看出钱币的设计过程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虽然古钱币造物的"事"不同,但是其中的规律,即"事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标准化的内涵和作用出发,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本质、目标和特点,讨论现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的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decade of the 1970s has recently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in historical research. It is commonly described as ‘a turn of an era’, a time of deep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Where do the sciences feature in this picture of the 1970s? This spotlight sheds light on an understudied period of tim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3.
在工科院校中举办法学专业,应该与现有的专业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与优势的专业特色与办学模式。这对于拓展专业发展空间,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广东工业大学的法学专业应该从环境、知识产权与信息网络三大类型的科技类法律专门人才的角度,去体现学校法律专门人才的特色与优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学制与生源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讨论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情况,阐释了科技博物馆设计中的体验设计的现实意义,并总结了几种常用的科技博物馆设计中的体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证了近代以来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医衰落的必然性和中医大难不死的必然性,以及随着新文明转型的到来中医复兴的必然性,进而分析了中医复兴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16.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对于非计算机学生比较有难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对策使学生发挥自主意识,学习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安全的科学含义,引入了"灾事"的概念,指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灾事,并进一步探讨了灾事的类型以及各类灾事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构建安全科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安全科学的内涵以及构建安全科学的基本思路,论述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科技发展战略的DE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DEA模型,以科技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为基础,对湖北省已实施的科技发展战略的成效进行了评价。一方面,通过对湖北省1995-2000年科技投入产出的DEA分析,得出了湖北的科技活动在大多数年份里相对有效,但规模收益不变、甚至递减的结论;另一方面,对湖北省“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不同项目的DEA特征。最后为湖北省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As technologies of ocean exploitation emerged during the late 1960s, science policy and diplomacy were formed in response to anticipated capabilities that did not match the realities of extracting deep‐sea minerals and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in the deep ocean at the time. Promoters of ocean exploitation in the late 1960s envisaged wonders such as rare mineral extraction and the stationing of divers in underwater habitats from which they would operate seabed machinery not connected to the turbulent surface waters. Their promises coincided with others' fears that nuclear weaponry would be placed on the seabed. Those who lacked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o extract minerals from the seabed also had concerns that other nations would exploit their resources. Scientific imaginaries caused uncertain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especially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UN called the “Law of the Sea” conferences to mediate emerging geopolitical tensions caused by these imaginaries of exploitation of ocean resources. These conferences became a site where lawmakers projected futures rather than merely responding to past or present dilemmas. Diplomats' negotiations, with their basis in anticipation of the future u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eal the role of scientific imaginaries within complex negotiations. Here, we see the impact of the distinction (or blurring) of the real and the imagined on the balance of relations between Global North and South increasing global imbalances of resources and power. This article's analysis of such scientific diplomacy provides a valuable example of the power of scientific imaginaries to have a global impact.  相似文献   

20.
Once one of the main protagonist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he historiography on quantum theory has recently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reconfiguration of methods, research questions and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I review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pose some reflections on its futur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