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现有隧道喷淋设备侧门密封后拆装不便,多次拆装导致隔绝功能不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公理设计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现有侧门结构的分析,确定侧门优化设计功能需求;建立基于公理设计的侧门优化模型,在功能需求与设计参数映射过程中,通过对设计矩阵进行耦合性检验,完成侧门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根据松阳扁形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包含鲜叶摊放、自动投料、摊凉回潮、二次理条、二次压扁、辉干提香等28道工序的松阳扁形茶连续化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其所需的机械设备,叙述了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理条、压扁炒制、辉干提香等核心工序的工艺要点,并对松阳扁形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开发、生产工效和产品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传统扁形茶炒制机加工中低档鲜叶存在成品茶外形分叉、茶条不平直、轻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扁形茶做形关键装置,原理上模拟手工加工扁茶时"收拢""理条"和"压扁"功能,使中低档鲜叶加工的扁形成品茶外形扁平、匀直、收拢、重实.同时进行了做形工艺参数优选试验与常规工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集成了扁形茶做形关键装置的扁形茶炒...  相似文献   

4.
5.
茶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所以近些年来茶食品越采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为此,本文特介绍五种茶食品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茶的起源及其营养成份对人体的作用,并对茶饮料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茶饮料生产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对饲料加工设备常见故障及其解决措施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建造了饲料加工设备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叙述了该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TCA—1型钢领自动精车机床和 TKA—1型钢领自动轧光机床具有自动夹料,自动进给,自动轧光等特点,机床结构上采用先进的减速机构,操作稳定,自动精车机床分成液压进给与气动膜片组合进给,加工的钢领质量及工程能力指数达到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柿叶茶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植物资源。本文以柿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工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中的活性成份,去除柿叶青草味,突出柿叶独特芳香,提高活性成份的溶出率,保证了柿叶茶加工工艺及良好的感官特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蕨菜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蕨菜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根据感官评定结果和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蕨菜茶所浸提出的黄酮含量确定选择适宜的杀青方法、干燥温度、切段长度及冲泡温度。结果表明,将新鲜的蕨菜采用蒸汽杀青5min,在110~130℃条件下烘干,并剪切成2cm长度是适宜的加工方法,加沸水冲泡饮用较好。  相似文献   

11.
挤压膨化加工作为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及饲料等多个领域中。利用挤压膨化加工可使食品物料中的淀粉糊化和蛋白质变性,以及有效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其生物利用率。目前,中低档茶叶如夏秋茶等因其存在苦涩味重且价格较低等问题,导致其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若利用挤压膨化技术将中低档茶叶进行挤压膨化加工,能有效降低其苦涩味,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此外,膨化后的茶叶再经粉碎后还能作为食品或饲料的添加原料而制成含茶食品或茶饲料,进而提高中低档茶叶的综合利用途径。本文介绍食品挤压膨化加工特性及其在茶叶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前景,以期为更合理、更科学地利用膨化加工开发含茶食品或茶饲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绿茶初制工艺与饮料适制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不同品种、嫩度、加工工艺及外形制作成的原料绿茶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绿茶汁中茶多酚、咖啡碱及儿茶素组成等主要化学成分、色差动态变化的测定和感官品质的审评以及一系列破坏性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绿茶加工成饮料的品质特点和一套适合绿茶饮料用的较经济合理的初制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铁观音茶叶为原料,经75℃、15分钟萃取得铁观音茶叶萃取液,辅配以铁观音茶叶香精、维生素C、去离子水等原料,经UHT137℃、15秒杀菌制得具有天然铁观音风味的茶饮料。  相似文献   

14.
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综合品质的优劣。茶叶色泽是干茶色泽、汤色、叶底颜色总称,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多酚类氧化物等多种色素的综合反映结果。影响茶叶色泽的因素有很多,如茶树品种、栽培条件、加工工艺、储藏方式等,本文综述了茶树品种、栽培条件和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茶叶色泽的影响,对于提高茶叶色泽品质和促进茶叶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果茶因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成为备受欢迎的新型饮品。然而, 在花果茶生产加工过程中, 存在着原料溯源和品质控制的不足、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水平较低以及加工工艺智能化不足等问题。传统分析手段对于花果茶有关数据的非线性信息挖掘和原料、成品传统分级方法的效率也较低。目前, 我国的花果茶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加工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阶段, 机器学习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机器学习算法因其自主进行特征学习、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端到端建模以及快速的特点, 成为花果茶加工中研究应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机器学习算法在花果茶原料验收、原料加工、质量分级等方面的应用, 总结了机器学习算法在花果茶生产加工不同环节中的侧重点、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为花果茶加工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砖茶加工过程品质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砖茶加工过程中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为青砖茶风味品质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砖茶发酵前、发酵后及成品为材料,比较分析样品水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茶黄素组分、粗纤维、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果胶等含量变化。结果青砖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基本不变,控制在9%左右;纤维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成品达到(21.29±0.78)%;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儿茶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总量呈现下降趋势;黄酮含量总体较为稳定,为1.40%~1.83%;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基本稳定在1 mg/g左右;咖啡碱含量发酵后显著低于发酵前;氨基酸、茶多酚、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水溶性果胶均呈现下降后上升,但成品含量低于发酵前原料含量的趋势。结论青砖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生化成分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成品与原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粗涩味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各成分间含量更加协调,为青砖茶醇和风味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红茶和香菇为原料,通过微波程序化升温混料直提、二级切向流微滤-反渗透膜组合浓缩和喷雾干燥制备菌菇速溶茶产品,并对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所制得的菌菇速溶茶产品呈粉末状,无结块,色泽红棕色,有较显著的菌香;冲泡后,汤色橙红,滋味醇厚伴有浓浓的菌菇味;产品中多糖含量高于15%,多酚含量高于16%,兼具菌菇和红茶的功效和风味,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甜香风味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工夫红茶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应运而生的花果香型工夫红茶是以高香型乌龙茶茶树品种(如金牡丹、紫玫瑰、茗科1号等)为原料, 在传统红茶生产工艺的基础上, 融合乌龙茶的摇青处理, 制成具有“花果香、琥珀汤、甘爽味”特点的红茶产品, 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和相关文献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加工工艺、风味品质等方面, 综合阐述了花果香型工夫红茶的研究新进展, 旨在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助力我国区域红茶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牡丹花茶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花瓣为原料,通过比较不同工艺组合对花瓣中黄酮、茶多酚、还原糖成分含量的影响,筛选出了制作牡丹花茶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在盛开期于上午采收花瓣,微波700 W杀青60 s,80℃热风干燥。按此工艺制作的牡丹花茶黄酮含量为2.79%、茶多酚含量16.32%、还原糖含量4.97%。通过加工工艺制作的牡丹花茶品质好,感官评价高。   相似文献   

20.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的夏季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将"做青(晒青、晾青、摇青、静置)"工艺技术融入其摊放工序中,通过感官审评及滋味、香气品质成分分析,优化夏季茶鲜叶加工花香型绿茶的"做青"工艺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晒青5 min、晾青0.5h、晒青5min,晾青0.5h,10r/min摇青10转,静置1h,15r/min摇青60转为最佳"做青"工艺,加工出的夏季绿茶花香显露,滋味醇正,苦涩味降低,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传统工艺绿茶增加了1.29%,11.08%,10.50%,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酚氨比、酯型儿茶素/简单儿茶素则分别降低了6.05%,2.35%,15.38%,19.15%;同时新增了苯甲醇、柏木醇、α-合欢烯、柠檬醛等花香成分,且香草醇、橙花醇的相对含量高于传统工艺绿茶;说明在传统绿茶加工的摊放工序中融入"做青"工艺技术,可加工出具有花香品质的夏季绿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