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慧英  周强泰 《化工学报》1998,49(6):700-705
对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左旋螺旋槽管、右旋螺旋槽管以及对称交叉螺旋槽管组成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管内阻力和传热试验结果,得到了考虑复合攻角(旋向)因素在内的管内阻力和传热准则关联式,并对传热和流阻的综合热力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试验表明: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旋流器与螺旋槽管反向复合后的换热量可提高至光管换热量的1.9倍.  相似文献   

2.
螺旋槽管管内流阻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空气为工质,在雷诺数Re=10~4~10~5以及较大的管参数范围内对13条螺旋槽管进行了阻力和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就强化管内单相流体的湍流传热而言在粗糙雷诺数e~+=10~500范围内,螺旋角β≈90°的单头管比多头管具有更好的强化传热性能。用热线风速仪测定了螺旋槽管中的速度分布,定性地分析了管内沿轴向方向湍流强度的强弱,用壁相似定律、混合长理论以及热动量传递相似理论推导了螺旋糟管的阻力和传热模型。最后对螺旋槽管的管参数进行最优化计算,并讨论了Pr数对最佳管参数和最佳操作雷诺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螺旋槽纹管管内单相油传热及流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相机油为介质 ,研究了普通螺旋槽纹管、开发出的W形螺旋槽纹管的管内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 ,并与圆形光滑管进行了比较 ,整理出了相应的传热及流动阻力关联式。该研究结果为以油为介质的换热器的设计及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R12为工质,对内径13mm的13种不同管参数的水平S管内对流沸腾传热和流阻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φ>2×10~(-3)时S管能有效地强化对流沸腾,而螺旋角对传热性能的影响不大;在大质量流速下,大节距而槽太浅的S管不利于强化对流沸腾。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出传热和流阻计算式。  相似文献   

5.
对水平横槽纹管内氨沸腾换热及其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热流密度、不同质量流速和不同局部蒸汽干度下沸腾换热和压降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参数范围内,与光滑管相比,横槽纹管在压降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可使管内沸腾换热系数提高30%~150%,横槽纹管的节距减小对传热强化的作用明显,而对槽深的影响不大。还给出了横槽纹管内氨局部沸腾换热和压降的无因次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邓先和  邓颂九 《化工学报》1991,42(6):710-718
本文分析了流体在规整型粗糙强化管束的管内和管隙间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讨论了湍流流体在规整型粗糙壁面上和在光滑壁面上动量与热量传递的差别,推导出光滑管和粗糙管管内及管隙间湍流流动的流体摩擦阻力系数和传热准数方程的关联式,并能较好地关联螺旋槽管、螺旋低翅片管和缩放管管内与管隙间的流体阻力和传热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螺旋槽管与折流栅组合的高效水冷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与其管、壳程的结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管、壳程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壳程流速变化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更加明显,即壳侧热阻相对较大,强化传热应以强化壳侧换热为主要目标;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大,应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确保实际槽深符合设计要求;槽深越深,管壳程阻力也相应增加,即传热的强化是以阻力增加为代价.根据实验结果还得到了不同结构水冷器的管、壳程换热与阻力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8.
王新亮  杨文刚  史晓平  陶金亮  邢晓康 《化工进展》2013,32(8):1771-1774,1779
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换热管内表面制备出了一层管阵列结构纳米薄膜。以该纳米管阵列表面管为传热元件,蒸馏水为工质,采用管外电加热竖管强制循环工艺,在恒质量流速下考察了纳米管阵列表面管的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纳米管阵列表面管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与光滑表面管相比,流动沸腾传热温差降低了30%~55%,在没有增加阻力的情况下,沸腾传热系数提高了1.5~2.2倍。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的强化传热和自清洁原理,通过实验研究了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雷诺数条件下,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明显高于光管的努塞尔数,说明具有良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阻力系数显著高于光管阻力系数,说明在强化传热的同时,使得管内阻力随之增加。此外,作者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与阻力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定范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单头螺旋槽管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关联式进行了分析整合,得到了0.03≤e/d≤0.045,0.45≤p/d≤0.65,2x104≤Re≤5x104范围内与实验曲线拟合较好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关联式.在相同的内径,换热面积、平均传热温差、压力损失、质量流量条件下,以单头螺旋槽管与光管换热量比值为最优化目标函数,利用复合形法在研究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数学优化,得到了研究范围内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时单头螺旋槽管的最佳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强化对流传热,工程上普遍采用提高流体流速和改变管路流体力学特性的方法,但在强化传热的同时,增加了能耗.通过实验分析了流体流速对光滑直管和螺旋槽管传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滞流区和湍流区的传热关系式和阻力与流速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对比相同流速下光滑直管和螺旋槽管强化比与阻力的情况,得到了两种流型下强化比以及阻力与流速的关系式,为工程设计和生产操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头内螺纹管管内R12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R_(12)为工质,对内螺纹管内R_(12)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内螺纹管的传热膜系数为光滑管的1.6~2.2倍。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认为内表面积的增加和二次流是内螺纹管强化沸腾的主要因素。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出水平螺纹管内沸腾传热和流阻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锈钢材料高通量换热管的强化传热性能以及实现该类换热器的工程应用设计,文中给出了常用不锈钢高通量换热管内外表面的结构特征参数,并对该类换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管内烧结表面的沸腾传热系数提高100%以上,管外纵槽表面的冷凝传热系数提高80%以上。采用Wilson图解法,对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了不锈钢高通量换热管管外冷凝传热与管内沸腾传热的计算关联式,并完成了高通量再沸器的工程设计,设计结果表明比普通再沸器传热效率提高了51.3%,设备进行工业应用后运行良好,为该类型高通量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置组合转子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螺旋叶片和开槽螺旋叶片两种结构组合转子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光管相比,两种转子都显著提高了换热管内的传热性能,装有螺旋叶片转子和开槽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比光管提高了1.06~1.26倍和1.03~1.15倍,引起的阻力系数分别比光管增加了60%~68%和36%~51%。螺旋叶片转子对管内传热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但其引起的管内阻力系数也较大。综合考虑传热和阻力两方面因素,对两种转子结构的综合评价指标值进行比较,开槽螺旋叶片转子具有更好的综合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轧槽管传热与流体阻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21种不同结构的轧槽管采用蒸汽加热管内空气,筛选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用蒸汽加热管内水进行传热试验,对12种管型测定了传热性能与流体阻力。对影响轧槽管传热与流阻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具有合适的P/D_i及e/D_i的横槽纹管与单头螺旋槽管性能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16.
林清宇  吴佩霖  冯振飞  艾鑫  黄魁  李欢 《化工进展》2020,39(7):2521-2533
螺旋通道因其优越的传热性能在强化传热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高热流密度下设备的散热问题严重制约着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螺旋通道单相强化传热技术已难以满足如此高的散热要求。由此,学者们开始探索以螺旋通道和流动沸腾传热相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但由于螺旋通道特有的结构导致管内工质会受离心力的影响产生二次流,使得流动沸腾的情况较直通道更复杂,因此许多学者研究螺旋通道流动沸腾传热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常规和微细尺度螺旋通道内流动沸腾的研究进展,阐述和分析了质量流率、干度、压力等参数对螺旋通道传热系数及临界工况的影响。指出了实验工况及螺旋通道结构的不同可能是导致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重点归纳了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得到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关联式,并对经典直通道及螺旋通道沸腾传热关联式用于预测螺旋通道沸腾传热系数时的优缺点给予评价,指出今后螺旋通道内流动沸腾流传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结构参数对螺旋槽管传热与阻力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王晨  桑芝富  史红兵 《化工机械》2011,38(1):97-103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几何尺寸对螺旋槽管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槽管在凸肋部前后产生了二次涡流,由螺旋形槽道形成的旋流都对边界层形成了扰动,传热性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加了阻力.在雷诺数相同时,槽越深,换热性能越好.同时流动阻力也有所增大;螺距、槽半径越大,换热效果降低,流动阻力也随之...  相似文献   

18.
将21种不同结构参数的铝制扭带分别置入换热管进行冷态和热态实验,研究并分析了换热管内置开三角形边槽扭带的阻力和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插入开边槽扭带后管内的流动阻力和传热系数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相应的阻力系数关联式和换热系数关联式。由强化传热性能评价分析,得到评价因子φ=1.05~1.35,证明了所研究的扭带具有强化传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运用CFD技术对螺旋槽管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将其与光管进行对比,验证了螺旋槽管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机理。通过Fluent软件后处理分析了槽深e和螺距P对螺旋槽管阻力性能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并利用评价准则对其强化传热性能进行评估,得出P/e=10.00,e/d i=0.0250时槽管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R12为工质,对内螺纹管内R12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内螺纹管的传热膜系数为光滑管的1.6~2.2倍。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认为内表面积的增加和二次流是内螺纹管强化沸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