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轿车搭载直列四缸(L4)发动机型在发动机怠速开空调且冷却风扇处于最高转速2 470 r/m时,方向盘(SW)振动剧烈的问题,对减振连接点和SW的振动进行了振动试验测量,识别出了影响该工况下SW振动的主要因素.运用数值仿真,分析了由冷却模块(CRFM)引起的振动,CRFM系统振动特性数值分析模型的搭建,借助于能量解耦理论和Newmark Beta算法,该模型可分析CRFM搭载不同减振块组合后的模态频率及其在车架振动和风扇振动激励下的响应.振动优化针对搭载不同刚度性能减振连接块的CRFM振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优化后的CRFM可避开外部激励主要频段,且振动响应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冷却风扇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拍振"机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双冷却风扇"拍振"形成的原因;以某B级车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双冷却风扇优化前后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转速差较小时,双冷却风扇因各自动不平衡引起的两个振动会合成"拍振",影响车辆舒适性;实测车内噪声含明显的冷却风扇噪声成分,且"拍振"现象明显;通过调整两冷却风扇转速差到20%和减小动不平衡量10%,发动机怠速、冷却风扇高速运转时车内噪声由优化前48.32dB(A)降低至46.86 dB(A),降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车型在高速行驶制动过程中发生方向盘低频抖动,通过道路耐久试验再现方向盘抖动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方向盘三向振动加速度等信号的拾取,经过时域和频域的试验数据处理,分析方向盘低频抖动的特征,为抑制低频抖动现象的产生寻求解决办法.试验表明,通过改变现行车辆使用的摩擦片压缩比,能弥补制动盘DTV和SRO对制动抖动现象的影响,随着摩擦片压缩比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低频抖动现象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模态测试方法和数字仿真技术,分析了某型号踏板型摩托车发动机弹性吊挂系统、整车系统等的模态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控制该车振动的实验方案.结果表明,摩托车系统动态特性对整车振动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模态测试技术和数字仿真的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快速地发现摩托车振动的根本原因,并能相应地采用有效措施控制整车的振动.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款汽车方向盘进行模态试验,得到第一阶固有振动频率小于厂家的要求值.根据模态试验状态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仿真模型,运用Standard隐式求解器进行求解.通过比较、分析两种结果验证仿真模型的建立是否准确,对方向盘结构做出更改和优化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模态满足企业要求.建模仿真过程极大提高了设计和开发的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车型在怠速工况存在的方向盘振动问题进行工况传递路径(OTPA)分析,识别得到方向盘振动的主要贡献路径,并对贡献较大的路径进行验证,解决某车型存在的方向盘振动问题.该分析方法为汽车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噪声问题提供快捷高效的解决手段,能够快速得到问题贡献较大的路径,较传统传递路径分析(TPA)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后置柴油机客车为对象进行整车的远场、近场、噪声分离等多项试验,通过分析计算噪声样本的偏相干函数、噪声频谱,确定冷却风扇噪声、排气消声器噪声、发动机右侧传出噪声是该车的主要噪声源。在不改变该车主要结构的前提下,采用玻璃纤维吸声材料对发动机罩等部位进行屏蔽,加大冷却风扇直径,降低风扇转速,在排气管消声器外包扎吸声材料等措施进行对比降噪试验,达到了较好的整车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常用岩棉夹芯复合屋面板的有限刚度和阻尼性能对大跨度结构风振效应的影响机理,基于已有材性试验数据开展该类屋面板的有限元分析.利用模态应变能法进行分析发现,典型檩距屋面板各阶模态均呈现出高阻尼特征并显著降低脉动风幅值.屋面板的有限刚度则会放大风压脉动分量并将能量集中到屋面板的基频附近.屋面板性能对屋盖主体结构风振效应的影响同屋面板与主体结构间的振动协调性、屋面板有限刚度对脉动风压的放大效应以及岩棉夹芯层的阻尼3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基频较低(2.23Hz)或中等(5.0 Hz)的主体结构,无屋面板风振计算模型会高估风振效应;当基频较高(7.5Hz)时,该影响较小且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车型全加速工况下引起的车内噪声及底板振动问题,应用LMS公司的Test.Lab动态测试系统对发动机动力总成进行振动、噪声和不平顺性测试,通过频谱分析和模态实验响应分析找到引发车内噪声和振动的相关故障频率;通过Hyperworks软件对发动机后悬置支架进行仿真计算,对比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发现其低阶固有频率过低,与发动机的工作状态频率发生共振,使车内声品质变差,主观感觉底板有明显抖动.为此提出改进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结构来改变支架固有频率的方案,使其与发动机工作频率错开.进一步试验发现,车内噪声和底板抖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汽车驾驶室系统的怠速振动是整车NVH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NVH性能要求,考察模拟实际约束的荣威950型汽车驾驶室系统(空调系统总成、脚踏板总成、转向柱总成、仪表台总成、中控台总成、电器线束系统)的动态特性,采用随机白噪声激励、周期性扫频激励和脉冲激励(锤击)对驾驶室系统及子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通过Poly MAX算法获得了前3阶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对比分析其模态参数可知,随机白噪声激励效果最好,并改进其子结构的特性,从而避开整车的激励频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CRAS系统,对某风扇叶片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给出了前12阶振动模态及其固有频率,为该叶片的降噪减振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计算了整车各阶约束模态和相应振型.通过对比整车在某常用车速下的抖动形式和整车模态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结构改进措施,以提高整车一阶扭转频率,从而避免车辆在常用车速下行驶抖动.  相似文献   

13.
汽车怠速性能对整车的品质有很大影响,如何评价怠速控制系统的标定性能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出怠速标定性能的评价项目与评价方法。通过采集发动机怠速时对车辆、乘员和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噪音、发动机转速、油耗和排放特性数据,进行怠速稳定性、行车怠速性能、排放性能及水温特性分析和全面评估,更加客观地评价车辆怠速性能是否满足应用要求。该方法避免了主观评价怠速性能的缺点,对提升整车品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CAE在轿车转向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针对前期方向盘振动过大的情况,通过CAE仿真分析找出转向系统薄弱位置,对结构进行改进,提高转向系统模态频率,减小方向盘振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增程式电动车的NVH性能,采用四点衬套式悬置系统支撑该电动车的动力总成,同时设计了两种匹配方案.原车状态的设计方案存在较严重的振动耦合现象,经过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匹配与振动解耦率的优化以后,主振动的振动解耦率均高于80%,频率分布对于怠速工况的隔振有利.本文对优化设计的悬置系统进行了NVH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四个悬置在三个方向的怠速工况隔振量都在20dB以上.怠速工况下,方向盘的振动加速度均小于0.05 g,半阶次无明显振动;当发动机转速为3 000r/min时,方向盘处一阶主振动较小,振动加速度只有0.02 g,而半阶次振动加速度非常大,最大振动加速度达到0.15 g.该研究工作表明,半阶次振动是中高转速下增程式电动车振动和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电动汽车突松油门踏板而出现低频抖动的现象,运用MSC Adams/View建立电动小车整车振动模型,其中包括动力总成和前后副车架多级悬置系统,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该仿真的可靠性.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计算,最大程度地衰减低频、高振幅振动.  相似文献   

17.
在台架及整车条件下,对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实验模态分析中的非线性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这一非线性特性仅存在于整车条件下的分析。首次提出对于具体型式的汽车在整车条件下的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实验模态分析,应给出在该车动力总成可能的横向激励范围内其关注的弯曲振动模态频率的曲线图表,才是比较完全的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某乘用车振动噪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主观评价的结果选取该乘用车的驾驶员座椅导轨、方向盘、悬置系统主被动侧等位置进行振动测试,在驾驶员右耳位置和后排座椅中间位置进行噪声测试.对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产生的原因,本着"以较小的改动获得较大的减振降噪效果"的原则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隔振性能的改进设计.最后对改进悬置之后的乘用车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和原车相比,怠速时方向盘12点X方向振动降低43%;在发动机2 000 r/min~3 000 r/min经济转速范围,驾驶员导轨振动有明显改善,车内噪声也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冷却风扇不仅为发动机冷却系统提供足够的冷却风量,将发动机水箱内高温的冷却液冷却。同时,还为空调系统提供风量,将冷凝器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成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基于某型号轿车,通过CFD分析冷凝器处风量分布及整车状态下空调性能试验来选择合适风扇,以满足汽车空调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20.
模态测试技术是汽车结构动态设计与整车舒适性优化的重要方法。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模态测试技术对汽车零部件的振动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试验获得了汽车车门的模态参数,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法合理可靠,所获参数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