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由消极情绪和健康状况所导致的员工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亲生物设计作为一种将自然融入建筑空间的设计哲学,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由于亲生物设计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周期较长,使得亲生物设计在办公建筑并未得到普及化的运用。基于此,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亲生物设计的经济效益,再以“14种亲生设计模式”为框架,基于成本分析,从空间中的自然、自然类比、自然性的空间三个层面出发,探究亲生物设计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亲生物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医疗保健设施中引入自然要素,并对使用者产生身心积极作用的园林类型被称为康复景观,虽然促进健康的作用已被科学证明,但具体设计手法有待探讨。亲生物设计以人类进化理论为基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对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在康复景观中引入该方法的可能性。首先对亲生物性和亲生物设计概念进行阐释,其次分析亲生物设计对康复景观的启示,重点探讨4种抽象的自然特质对人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空间设计的指导作用。最后以具体案例对亲生物设计在康复景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康复景观应创造性地应用亲生物设计方法,作为循证设计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亲生物设计是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促进人类健康的空间环境设计哲学。医院是康复的核心场所,亲生物设计应积极应用于其上。本文立足于现有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首先剖析了医院空间环境亲生物设计的健康促进机制、适用的自然要素及具体关联的健康效益。然后结合医院功能的专业要求以及使用者的特殊需求,针对正确性、认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亲生物设计要点。旨在启发未来医院健康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5.
亲生物设计理论主张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有益接触.文章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从"亲生物设计"的概念出发,结合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这一具体案例,分析三项亲生物设计原则的具体做法,并将其作为我国当下建筑设计理念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德国、瑞士的康复医疗机构的考察,从康复医学的治疗理念着眼,从建筑空间配置、建筑内部装修及细节、建筑技术等各个角度系统介绍了欧洲康复医疗机构的现状,由此期待给我国未来的康复医疗机构的设计及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健康城市理念下,生活性街道对身心的恢复与疗愈效能受到广泛关注,空间环境的亲生物特征是感知恢复性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作用机理与应用途径有待深入探究。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与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徐州市主城区7条生活性街道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建构生活性街道环境亲生物质量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自然要素、自然形态、自然模式和自然系统联系是衡量生活性街道亲生物质量的4项维度,其中自然模式通过自然连接度而间接正向影响感知恢复性,自然系统联系直接正向影响感知恢复性,自然要素和自然形态分别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模式和自然系统联系。揭示了生活性街道中亲生物环境质量4项维度的内在作用关系和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机制,识别了重要亲生物设计模式,为以健康疗愈导向的街道空间环境更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亲生物设计研究是生物学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前沿方向。该文总结了亲生物设计(biophile design)的理论起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近20年的亲生物性研究热点聚焦在健康促进、绿色可持续性、疗愈环境。其次,亲生物设计基于不同区域界限,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设计概念和研究策略。最后,亲生物设计研究关注社区及家庭尺度较少,需把握亲生物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内在逻辑,根据不同区域范围改进分析单元的体量划分。因此,建议在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进程中,需结合实际问题,将亲生物性设计理论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既有理论融合,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城市—社区—建筑不同维度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表达,以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网络、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社区、城市中与自然的一步之遥为尺度框架,对承载亲生命性认知的生活性景观空间,即亲生命性城市自然的营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旨在为亲生命导向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们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需求和社会生态质量的下降反差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矛盾之一,应势而生城市绿色空间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绿色空间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笔者认为其至少应该包含绿色植被覆盖和提供社会性服务功能两种属性。该领域在"景观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当前热点,具体表现在基于3S技术的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景观动态分析、基于景观格局理论的相关指数计算等方面。对此笔者提出了绿色空间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结合不足、绿色空间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不足、对绿色空间演变机制和内因的研究不足三个方面的观点,这些有望在后续的研究中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岳峰  傅凡  戴菲  袁满  曾辉 《中国园林》2021,37(9):83
气溶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绿色空间 被认为是缓解气溶胶污染的重要生态设施。既往研究集中于单 个污染因子与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但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与 综合空气污染物空间规律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遥感影像,利用ENVI、ArcGIS提取绿地和AOD数据, 运用Fragstats计算绿色空间景观指数,从统计学规律和空间 分布规律两方面研究了绿地景观格局与AOD的关系。研究发 现:1)绿色空间景观指数和AOD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 征;2)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缓解气溶胶污染的核心景观指数指标 为CA、PLAND、LPI、COHESION、AI;3)基于地理加权 回归的绿色空间核心景观指数对AOD浓度分布影响具有空间 差异。提出了绿色空间核心景观指数缓解气溶胶污染的调控策 略,旨在从缓解气溶胶污染角度出发,为绿色空间类生态规划 设计等提供参考,为人居健康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提供理 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丁戎  栾博  罗珈柠  祝明建 《园林》2023,(1):16-24
绿色空间有助于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提高韧性与减排增汇能力,目前缺乏增进协同增效的有效设计途径。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综述,探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绿色空间韧性—降碳协同范式与设计策略,提出全周期迭代演进的动态适应性范式和七项原则性策略,应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市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与展望。研究结果发展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为发挥绿色空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推进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曾欣怡  宋钰红 《中国园林》2023,39(9):126-13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热点分布区域的识别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昆明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对绿色空间进行解译,再运用MaxEnt模型识别关键物种分布区域,同时使用InVEST模型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估,最后将绿色空间、关键物种适生区、生境质量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昆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生物多样性热点分布区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8%,占中心城区绿色空间面积的89.5%。高生境质量绿色空间及核心绿色空间主要分布在城郊山地区域,整体性较强。关键物种分布绿色空间主要分布在建成区内城市绿地、河流或水面周围,分布较为零散。研究结果为城市绿色空间未来规划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构建以生态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客观评价方法。基于Birkeland的"提供生态服务的正开发"理论,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能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途径。从绿色基础设施所能够提供的两大与植被有关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与碳调节出发,以上海临港新城为基地展开研究,创立易于操作、直观的生态服务效能评价的计算机方法技术,即GIS生态服务评价模型(GEEM),通过对十二大生态因子的研究,阐述生态服务效能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对进一步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形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演进趋势,结合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过程发生和运行机制,以及亲生物感知的需求特征,明确约束因素和关键支撑条件,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范围界定、评估和识别生境单元、模拟和评估生境网络格局、情景迭代对比性评估的技术框架。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对象,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的范围、特征及其内部生态过程的约束条件和生态过程特征,从人本感知的角度分析亲生物特征和支撑条件,构建评估生境网络格局的技术路径。在明确生态阻力特征和核心生境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电流理论的LinkageMapper技术模块,生成支撑亲生物特征的生境网络格局,识别并评估格局结构、生境单元、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结合生境斑块增补的多次迭代下的情景对比性结论,凝练锚固生态骨架、延展潜力生态脉络和打造多元亲生物感知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营建具有生命共同体特征并达成亲生物城市特征的中国公园城市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亲生物性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本能属性,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亲生物设计的提出为解决当今社会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也逐渐成为国外人居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国外亲生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以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梳理亲生物设计研究的源起、确立和拓展进程。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内的理论演进、方法更迭与实践详叙,综述亲生物设计的基本内涵与普适方法,并结合国内城市空间现状提出亲生物设计启示,以期为中国亲生物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羊烨  李振宇 《工业建筑》2023,(12):92-98
提出共享空间的面积占比-共享空间单位面积的服务人数(Y-L)评价体系,基于数据解读共享居住的创新模式。通过10个共享居住建筑案例,提取其中的共享空间的数值,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寻找共享空间的设计规律。首先,文章归纳了共享空间的组织模式;其次,从共享空间的供给和使用两个角度分析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绿色建筑评价对居住建筑的设计指标提出建议;最后,提出共享指数应用于绿色评价时的打分方式。使用Y-L体系可以辅助评价绿色建筑性能,引导建筑创新和绿色设计。  相似文献   

18.
绿色空间指数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部分城市实施的一项促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制型政策。其通过对指定场地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并设定最低指标下限来约束场地的开发建设,以促进项目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分析了2个绿色空间指数应用案例,柏林生境面积指数和西雅图绿色指数,对其基本理念、计算公式、权重设置进行了归纳比较,并总结了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和特点,探讨了其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最后对绿色空间指数的研究和改进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服 务的重要载体。既往人—境交互视角下的 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绿色空间的健康效 益,但对影响二者间效益转化的调节因素 缺乏深入研究。根据社会生态理论与相关 研究,从社会人口和物质环境两方面定性 分析了调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即社会生态 调节因素通过影响使用动机、使用机会或 易用性来影响绿色空间使用并由此调节健 康效益。进一步,基于城市游园研究案例对 此予以实证。结果显示,游园使用具有一定 的情绪健康改善作用,但此过程受到使用 者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结构以 及游园使用距离等因素的调节。面对不断 凸显的公共健康问题和愈发紧缺的绿色空 间,未来相关研究的焦点有必要从“绿色空 间是否影响健康”的基础研究转向包括调 节过程在内的“绿色空间如何影响健康”的 应用研究,以有效提升应用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20.
园艺是景观的前身,其中绿色空间作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界面,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该文通过不同时期的园林案例,介绍了德国风景园林从生产实用功能向几何象征形态的转变;从私人庭园向公众空间的转变;从单一美学功能向自然保护、修复与再生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园林的尺度、内容、职责与系统复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实现了从简单园艺到景观的嬗变。绿色空间作为重要的区域柔性因子,使风景园林变得更加重要、多样和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