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时污泥活性变化情况和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应采取一定的排泥措施;系统内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当丰富;影响CODCr去除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污泥活性,而影响NH3-N去除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溶解氧浓度.  相似文献   

2.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生物炭是富有潜力的剩余污泥资源化途径。利用剩余污泥制备了生物炭,将其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染料活性黑5,通过调整制备工艺参数,考察了粒径、反应温度和投加量对污泥基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料污泥粒径、反应温度对污泥基生物炭吸附性能均有明显影响,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采用0.074 nm(200目)粒径污泥颗粒、反应温度450℃经马弗炉焚烧制取;污泥基生物炭投加量为7 g/L时,对50 mg/L模拟废水中活性黑5染料的去除率可达到79.66%,吸附量为5.7 mg/g,对100 mg/L模拟废水中活性黑5染料的去除率可达到68.76%,吸附量为9.8 mg/g。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类污废水中多会检测出诺氟沙星(NOR)。为了研究NOR对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处理生活污水的作用机制,考察了不同NOR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悬浮污泥特性以及系统内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OR浓度为20~500μg/L范围内,随NOR浓度的增加,MABR对COD和NOR的去除率没有明显降低,可达80%左右;NOR浓度对去除NH4+-N和TN影响较大,NH4+-N去除率从96.4%降低至35.6%,TN去除率从72.4%降低至30.6%。NOR使悬浮污泥中的功能微生物AOB和NOB活性下降,DNB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微生物为抵抗NOR而分泌大量的EPS,增加了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对比Alpha多样性可知,NOR浓度对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影响较大,MABR生物膜和悬浮污泥菌群组成存在差异,生物膜内的微生物比悬浮污泥对NOR的抗冲击性强,说明MABR系统内特殊的生物相构成对处理含高浓度NOR的生活污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对单级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在四种工况下反应器对COD和氮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93%以上;对于氮的去除,反硝化是该工艺的关键控制步骤,通过改变运行工况和增加污泥浓度,使NH^+4-N的去除率达90%以上,TN的去除率达83%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污泥产量大处置难及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处理现状,讨论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改善污泥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意义。分析絮凝剂种类以及使用各类絮凝剂处理污水时对环境和人体产生的影响。分别从化学、物理、生物的以及多种方法联合的角度对各种污泥破解法的利弊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建议,为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以实际生活污水接种絮状活性污泥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通过对3个培养阶段污泥生长情况的考察,研究了颗粒污泥的变化规律及特性,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该系统连续运行4个月的结果表明,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了运行比较稳定的好氧颗粒污泥,且系统处于稳态时好氧颗粒污泥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0~1 000、25~40、30~50、10~15 mg/L的生活污水其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80%、70%和65%。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膜生物反应器中铁含量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得知在一定条件下,随着污泥中铁含量的升高,污泥的脱氢酶活性随之上升,上清液含铁量对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跟污泥中含铁量影响相反;污泥含铁量对污泥比耗氧速率的影响与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相反,其原因在于污泥浓度增加及污泥絮体变大影响了溶解氧和基质从反应器混合液向絮体内部的扩散,导致污泥内部氧气不足,从而使微生物的耗氧活性随之降低;随着上清液中铁含量的增加,污泥比耗氧速率随之升高,上清液中铁离子浓度的增高会使生物铁污泥性能劣化,导致生物铁污泥絮体的解絮,污泥颗粒变小,污泥内部溶解氧上升,从而使污泥耗氧活性增高,因此合理投加一定量的生物铁才能使污泥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PVA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分别处理果汁废水、印染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考察了3种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污泥减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处理效率和较高的处理负荷,对果汁废水、印染废水、生活污水的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2%、85.4%、83.2%,对应容积负荷分别达到7.0、2.2、1.5 kg[CODCr]/(m3·d);该工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基本无污泥外排,污泥产率仅为0.080~0.104 kg[MLSS]/kg[CODCr],具有明显的污泥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生物反应器是废水生化处理与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项新技术。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实验,研究了处理效果与污水停留时间、污泥负荷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膜孔径的选择、恢复膜通量的化学清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对生活污水中COD、BOD5、SS、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97%、97%~99%、92%~99%、98%~100%;出水水质好、宜于回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在多级A/O工艺的好氧区O-I投加PBG生物悬浮填料形成的多级A/O生物膜反应器,对某高校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投加PBG填料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与整个工艺的污泥减量状况。结果表明:在多级A/O工艺的好氧区O-I投加PBG填料前后,系统对于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由85%提升为90%,TN去除率由65%提高到74%;对NH_4~+-N的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9%左右,TP去除率基本保持在75%左右。通过污泥衡算,在投加使用PBG填料后系统污泥表观产率为28.38 mg/g,与传统工艺污泥产率系数相比,该工艺污泥减量效果明显。镜检发现PBG填料生物膜内出现了较大量使食物链延长的钟虫、轮虫等后生动物,这是该系统处理水质情况以及污泥减量效果良好的重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农作物所需营养物质,但由于受重金属的污染使污泥无法直接农用。本文简述了城市污泥重金属的来源、特点及危害。重点论述了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去除和稳定方法,包括化学法(电化学法、化学试剂法)、生物法(微生物法、植物法、低等动物法)、物理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和超声)及联合技术。分析了各种方法处理污泥重金属过程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影响因素及适用范围。指出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是影响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差异性大,且大部分重金属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导致物理法和生物法去除效率较低,微生物和低等动物处理法相比植物法(备受时空限制)则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电化学法对可氧化、可还原态分布的重金属都能起到较好的转化去除作用,但往往受由污泥向污泥液相中转移过程的控制,电损耗较突出;化学试剂浸提剂是目前效率较高的方法,但强酸环境常导致污泥营养物质流失和酸根离子累积,农用时容易板结而不利于污泥土地利用。因此,以土地利用为前提的条件下,将各种处理技术联合运用以提高污泥重金属去除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FCASM3-Hydro耦合模型分别模拟研究了氧传递系数(K_(La))、污泥停留时间(SRT)、缺氧池与好氧池HRT比对杭州某厌氧-好氧法(A/O)污水处理厂营养物质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量大小是影响A/O脱氮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低曝气量(<2g·m~(-3))水平下,氨氮去除率将随着好氧池内曝气量的增加而提高;好氧池内曝气量过低(<0.3 g·m~(-3))或过高(>2 g·m~(-3)),都不利于磷酸盐的去除.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得到了该A/O污水处理厂的最佳运行工况为:K_(La)=250D~(-1)、SRT=10d,缺氧池与好氧池HRT比为1:8.  相似文献   

13.
厌氧工艺是硫酸盐有机废水处理中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厌氧颗粒污泥则是其核心,开展该类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特性的研究,对提高其厌氧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形态及粒径、孔隙、通道及沉降速度、胞外沉积物等)及颗粒污泥的生物学特性(生物活性、微生物形态、组成及分布),并分析了此方面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活性抑制机理的研究以及从本质上解除这种抑制措施的提出,将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30℃和80~95 r.min-1的条件下,利用摇瓶试验探讨了弹性填料(YDT)和竹子作为填料对污泥为主要碳源的系统反硝化特性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以污泥/竹子系统中NO3--N的去除速率最大(2.51 g.m-.3h-1),其次是污泥/YDT系统(1.30 g.m-.3h-1),最后是污泥系统(0.53 g.m-.3h-1);而NO2--N积累量也呈现一定的趋势(以每去除1 g NO3--N计算):污泥/竹子系统最高、污泥系统次之、最后是污泥/YDT系统;污泥特性是决定系统反硝化效果的主要因素。然后以污泥/竹子系统进行深入了研究发现,水温对污泥/竹子系统的反硝化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铁元素对A2O工艺污泥絮凝性的影响,考察Fe3+在污泥上清液、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与底泥(Pellet)中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结合三维荧光光谱(3D-EEM)、原子吸收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Fe的存在形态和结构特征,揭示Fe3+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探索Fe3+对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Fe3+(<10 mg·L-1)能够提高COD和TN去除率,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污泥生物絮凝性;高浓度Fe3+(10~40 mg·L-1)则抑制微生物活性,使EPS总量升高,污泥絮体脱稳,LB、TB层PN/PS是影响污泥絮凝性的关键因素;Fe3+的投加强化生物除磷效率,当Fe3+浓度为40 mg·L-1时,TP去除率为93%。Fe3+在污泥混合液中的分布规律为TB>上清液>LB>SMP,Fe3+在生物体内富集累积,能够改变EPS各层的组分。  相似文献   

16.
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包埋活性污泥强化聚酯废水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PVA)作为包埋剂包埋活性污泥,并添加活性炭作为添加剂,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聚酯废水COD的去除率为主要指标,小球强度和传质性能为辅助指标,确定了最佳包埋条件,将其应用于聚酯废水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小球COD去除率较普通活性污泥法提高了10%-20%,而聚乙烯醇小球则低于活性污泥法;且海藻酸钠小球传质性能也优于聚乙烯醇小球,但前者小球强度略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泥重金属电动修复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用的主要障碍之一。电动修复作为一门新兴的污染环境介质绿色修复技术,具有投资少、去除效率高和处理时间短等优点。特别是对于水力渗透性差的污泥,电动修复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论文介绍了城市污泥重金属电动去除技术原理,并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在修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该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AO工艺利用硝化液内循环实现生物脱氮,很难保证缺氧区的缺氧条件,导致脱氮效果不理想,污泥絮凝性差。为了达到强化生物脱氮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外加电流提高缺氧区的污泥活性和生物絮凝性,探索不同电流强度下污泥接触角、zeta电位和污泥粒径的变化,结合三维荧光光谱(3D-EEM)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考察外加电流对污染物去除和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强度低于30mA时,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TN和COD去除率提高,酶活性增强。当电流强度为30mA时,ORP为-135mV,硝酸盐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强[0.37μg/(mg·min)],TN去除率达到最高79.43%;当电流强度为40mA时,脱氢酶活性达到最强[50.86mg/(L·h)],COD去除率达到最高80.65%。当电流强度低于40mA时,随着电流强度的提高,蛋白质(PN)与多糖(PS)的比值增加,污泥接触角增大,zeta电位减小,平均粒径升高,污泥絮凝性增强;由3D-EEM和FTIR分析可知,色氨酸和酪氨酸类的荧光强度增强,EPS的官能团无明显变化。当电流强度为40mA时,污泥重絮凝能力(FA)为40.33%,出水悬浮物(ESS)为13.95mg/L,污泥容积指数(SVI)为66.5mL/g,污泥絮凝性最好。随着电流强度的继续提高,污泥絮凝性逐渐变差。因此,将电流强度控制在40mA,可以同时实现提高生物脱氮效率和污泥絮凝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芳  王超 《广州化工》2010,38(4):98-100
用电动力修复方法对铬污染污泥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选用重铬酸钾为污染物,配置初始浓度为1mg/g的污染泥样。主要研究了修复电流、修复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背景pH值的改变和阴极液pH值的控制对修复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随修复电流和修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pH的控制中,以阴极液柠檬酸的中和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0.49%。  相似文献   

20.
李勇  黄勇  潘杨 《水处理技术》2006,32(10):52-56
采用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BICT)进行除磷试验研究。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由独立设置的前置厌氧反应器、悬浮生长的主反应器、附着生长的硝化反应器及介于主反应器和硝化反应器之间的沉淀池组成。在改变四种运行参数(泥龄、充水比、上清液回流比、运行时序)的条件下,对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的除磷能力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试验研究。试验用反应器总体积为70L,连续运行210d。试验原水为市政污水。结果表明:BICT工艺通过缩短主反应区的运行泥龄,在不降低系统脱氮效率的基础上,强化了系统的除磷能力。当泥龄从20d降低至5d时,系统的除磷效率由76.5%提高至89.3%。缩短泥龄使主反应区的充水比得以提高,容积利用率增加;充水比可由最初的33%增加至60%。硝化液回流比由100%提高到200%时,系统的除磷效率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硝化液回流比对系统除磷能力影响较小;在循环周期中增加后曝气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过剩摄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