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新疆灌区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地表水与地下水调配利用程度低、灌溉效益低下等问题,灌溉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灌区农业生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迫切要求建立起灌区可循环利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文章以新疆石河子灌区为例,在对灌区井渠结合节水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对井渠结合节水灌溉工程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并对井渠双灌和井渠分灌两种井渠结合节水改造灌溉技术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通过井渠结合提灌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能减少土壤库容量,通过降水再次补给水资源蒸发和渗漏损失,从而实现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调度、综合利用,应在我国北方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农业节水首先要合理调控利用当地水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生 《中国水利》2000,(1):41-42
我国灌区妈水的利用率低,水浪费严重,这是农业节水主要潜力之所在。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引地表水作补充,采取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方式,合理调控利用当地水资源。在靠井灌溉没有渠灌水源的地区,要拦蓄降雨径流及汛后河水回补地下源。在有条件开发地下水的河水灌区,要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在灌溉管理上,要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建议按流域和灌区工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在河水灌区积极  相似文献   

3.
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体系由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和农艺措施的节水等多种措施组成。农业节水涉及农业用水结构与农业生产布局、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措施、农艺与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1)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水资源短缺地区应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2)要合理利用多种水源。渠灌区要因地制宜实行井渠结合,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回灌补给地下水。重视灌溉回归水、污水、微咸水等劣质水的利用。不具备发展灌溉的地区,采取多种方式集蓄雨水,解决抗旱播种、保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如何综合利用水资源,合理调配水资源为线索,确定以井渠结合灌溉为农田灌水模式,分析灌溉节水技术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资源紧缺 ,必须推行节约用水。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应用现状 ,我国应发展高效用水农业 ,建立水资源供需平衡体系 ,灌区发展应走井渠结合灌溉、节水灌溉之路 ,以节约用水 ,合理调配水资源 ,缓解用水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引黄灌区,目前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靠近黄河自流灌区引水便利,灌溉定额高,地下水丰富而开采很少,水资源浪费严重;远离黄河的补源区,当地水资源缺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因此,引黄灌区合理采用地下、地上水联合运用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是人民胜利渠灌区井渠结合灌溉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对河南省引黄灌区井渠结合灌溉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计算.结果表明:井渠结合灌溉可实现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控地下水位、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涝治碱等效益.在自流灌区建设井渠结合工程,投资还本年限为4.4 a,益本比大于1,效益显著;在补源灌区,投资还本年限为2.4 a,属于费省效宏的工程.提出了河南省引黄灌区井渠结合灌溉的实现途径:搞好灌区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立井渠结合统一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资金管理体制、做好跨地区调水的协调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三江平原水田灌区采用单一灌溉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井渠结合灌溉的作用、优越性及井渠结合灌溉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灌排模式对比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现有的几种灌排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主要分析了渠灌沟排、井渠结合灌溉、暗管排水等 3种灌排模式的优缺点 ,指出不同灌排模式对降低地下水位、改造盐碱地的作用 ,分析了 3种灌排模式对水资源利用的利弊。提出青铜峡河西灌区适宜的灌排模式为 :山前洪积倾斜平原 (洪积扇 ) ,部分地区采用扬水灌溉 ,随着灌区的开发 ,可采用井渠灌溉措施 ;冲洪积倾斜平原 (高阶地 )面积较小 ,适合于发展井渠结合灌溉 ;黄河冲积平原 ,青铜峡至永宁段 ,可采用渠灌沟排模式 ,永宁至石嘴山段 ,应因地制宜选择井渠结合灌溉和暗管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以上。农业节水的主要潜力在河水灌区。要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在河水灌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和微咸水。在河水灌区打井,发展井渠结合灌溉,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优化利用水资源,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的根本途径。必须统一管理水资源并改革水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