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泌阳凹陷核三下段的地震地质条件,从基于地质模型和叠前偏移处理的需要,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等,对该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方法进行了充分论证与研究.应用结果表明,重新采集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 断裂位置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晰可靠,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提高,剖面效果明显,达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三维地震观测方式应用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笔者通过动,静校正理论计算分析,并以实际勘探资料为佐证,详细论述了三维地震观测排列片和面元属性的选择对勘探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加强室内论证,采用窄方位角排列片重复接收线观测系统,同时要使面元覆盖次数和炮检距均匀分布,将有利于提高探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外带勘探目的层埋藏很浅,断裂发育,圈闭破碎,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要取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浅层资料,勘探难度大。通过精细的分析论证,优选出合适的地震观测方法,并经详细的试验,确定了最佳观测系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使最浅目标清晰成像,还节约了采集成本,取得了一系列地质成果。采集实践表明,小面元、小Xmin和高有效覆盖次数的多道、多线观测系统,是浅层三维地震成功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经过常规三维地震采集和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后,我国东部产油区油气勘探正在向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方式过渡。基于前期丰富的地震和地质资料,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成熟勘探区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首先将已有高密度采集数据的退化处理结果用于炮道密度的论证,以实现经济成本和勘探效果的平衡,并用于指导本地区新一轮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然后对面元边长、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等主要的观测系统参数,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地质资料,基于目的层地震地质参数模型进行观测系统参数宏观论证;再建立目标地质模型,通过波动方程正演进行观测系统参数精细论证;最后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采集结果表明地震剖面信噪比和分辨能力明显改善,断裂系统刻画清晰,成像精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吐谷鲁背斜山地三维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为了取得可用于构造解释的资料,野外采集优选激发方式与参数,采用较小的CMP面元、长排列、高覆盖次数等多种手段结合调查表层结构;处理利用综合建模静校正、强化叠前去噪、子波处理、DMO速度分析与叠前部分时间偏移等方法和技术,在该区首次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地震资料.应用三维地震资料查清了构造形态与断裂展布特征,落实了构造高点位置,据此确定的井位实钻深度误差小,并且获得了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外带勘探目的层埋藏很浅 ,断裂发育 ,圈闭破碎 ,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 ,要取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浅层资料 ,勘探难度大。通过精细的分析论证 ,优选出合适的地震观测方法 ,并经详细的试验 ,确定了最佳观测系统 ,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使最浅目标清晰成像 ,还节约了采集成本 ,取得了一系列地质成果。采集实践表明 ,小面元、小Xmin和高有效覆盖次数的多道、多线观测系统 ,是浅层三维地震成功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油气地球物理》2020,(1):16-21
针对火山岩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基于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照明分析、聚焦分辨率分析等技术,重新设计了某火山岩凹陷地区的三维地震采集方案,在当前采集成本要求下,大幅度改善地震资料品质。与以往地震采集资料相比,新采集地震资料剖面断裂位置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晰可靠,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明显提升,达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南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阳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埋藏较深,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现有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此,针对南阳凹陷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以及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等技术,在兼顾各项采集设计要求与工作效率的条件下,重新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新采集的资料剖面断裂系统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楚,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涪陵地区实施的焦石坝三维地震勘探,采用宽方位、高覆盖的束状正交三维观测系统,三维叠加剖面质量显著提高,有力支持了勘探部署。对该观测系统实施后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焦页4井附近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存在地震方位各向异性;同时,该观测系统基本满足方位各向异性研究的要求,可以利用宽方位、高覆盖的三维数据进行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胜利桩海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的地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主要探区已基本实现三维地震资料覆盖,但多为历年积累的小区块三维,不利于探区的整体评价和认识,因此在胜利油田桩海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大连片处理。处理后的三维连片资料不仅消除了区块边界效应,而且提高了资料的品质,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比较高,反映区域构造合理,断裂系统较清晰,超覆与尖灭等地质现象清楚。利用三维连片资料取得了新的地质认识,通过整体评价,部署了新的探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对连片三维资料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新发现落实了一批圈闭,并设计了多口探井井位。  相似文献   

11.
胜金口西山地地表和地下条件复杂,造成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针对以上难点,在资料采集方面,对观测系统精心设计,采用6线18炮砖墙式观测系统;根据工区不同地表和岩性分布,将工区分为山地(山前带)、农田和戈壁砾石区,分别采用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以深井微测井为主结合小折射方法,提高表层建模精度,进而通过静校正数据库建立全区表层结构模型。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以提高信噪比和突出断层下盘信息为主要目标,做好静校正、叠前去噪、子波整形、反褶积、偏移等关键处理步骤;在进行三维偏移时通过多次偏移速度扫描,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偏移速度场。采用这套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处理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能够满足该区地震解释需要。  相似文献   

12.
可分面元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常规三维观测系统中,接收线间距是震源间距的倍数,震源线间距是接收器间距的倍数,这使得在震源线和接收线的每个交点处震源和接收器是重合的。这种布置理论上使得所有CMP点都在每个面元的中心。可分面元观测系统排列的几何结构简单、便于野外施工。震源线的间距为道间距的非整数倍。接收线间距也不是炮点距的整数倍。接收线间距与震源线间距之比的余数决定了接收线方向和震民期望的次反射面元。CMP点均匀分布在一个共反射  相似文献   

13.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维地震物理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能源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已得到广泛使用,为获得既经济又高质的三维地震数据和成像结果,要求对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数据处理和解释进行详细的研究,地震模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灵活性,目前三维地震数字模拟方式费用还十分昂贵,尤其对全弹性三维模型情况,要精确地使用数字模拟目前还很不现实,地震物理可以比较方便地对三维地震勘探进行模拟,本文介绍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发展成熟的三维地震物理模型技术。  相似文献   

15.
高精度三维地震(Ⅱ):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和油气田开发程度的加深,迫切需要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的精度,加快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高精度三维地震可理解为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实现高精度三维偏移成像。它与精细三维地震有一定的区别。精细三维地震强调的是工作做精做细,这样可以确保三维地震效果的稳定;细中见大,可以产生巨大的勘探效益。但要提高精度,除工作的精细以外,还必须有高新技术的含量,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开发,这为地球物理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的精度与许多因素有关,涉及到勘探以外的多个学科,并与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直接相关。从地震勘探技术本身的一些环节出发,简要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内容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与地震技术紧密相关的配套技术以及勘探技术一体化的思路等6个方面。围绕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的精度问题,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所处的地位,最后阐述了作者的一些认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强调的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技术的实际应用技巧和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每一个方法的具体细节和公式推导,因而是是一份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教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照明、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勘探目的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的层延拓到地表的地震照明能量分布,确定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佳激发范围。利用该方法可明显提高照明阴影区的照明强度,进而改善地下阴影区的成像质量。基于三维SEG-EAGE盐丘模型的地震照明与偏移成像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在详细介绍了本区地震地质条件和资料采集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本区进行精细资料处理中的难点,指出并讨论了4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问题、叠前去噪问题、反褶积问题和速度问题。最后,对比分析了本区三维地震资料新、老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浅层三维地震勘探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油层埋藏浅、厚度大、富集程度高,油藏类型以断鼻断块油藏为主。针对新庄地区油层埋深浅、断块复杂的特点,采用了保护好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采集上运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而确定了小偏移距、小面元的束状观测系统;处理上注重速度分析和叠前偏移处理;解释上综合应用人机联作系统的多种功能识别断层、落实断块。解释成果用于部署探井,发现了一批含油圈闭,收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中的一致性处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中,一致性处理是关键技术之一,其效果对成像质量影响重大.阐述了基于地震信号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一致性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对各区块地震数据进行精细速度分析和精确静校正处理;然后应用剩余振幅分析补偿值对拼接数据进行振幅一致性处理,使两个工区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达到同一水平;再通过子波处理技术对相邻区块的地震数据进行相位一致性处理,使地震数据的相位达到一致;最后通过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对整个工区的地震数据进行波形一致性处理.通过以上处理,保证了地震数据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一致.与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技术相比,在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中,该一致性处理技术可以最小化各区块地震资料之间的品质差异和边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维地震资料拼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老三维地震资料的连片处因采用不同激发、接收参数而引发的拼接问题日益增多。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可着作是一个不同尺度空间的数学寻优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时变拼接。应用小波分析中的Mallat算法,将拼接处的两个叠加数据进行多分辨分解;采用最小平方算法求取不同尺度空间的最佳匹配滤波因子,并将各匹配滤波因子分别应用于多分辨分解后的其中一块三维叠前数据,即可达到拼接的目的。此方法可自动实现时变拼接,达到相位和振幅同时校正,而且能避免噪声的影响。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小波变换资料拼接方法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