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状况及变化。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1省份150个监测点62 857名居民。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收集谷类食物的摄入情况。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经过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中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结果: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食物摄入量为335.4 g,城市(279.8 g)显著低于农村(388.6g),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谷类摄入量呈递增趋势,分别为265.7、282.2、371.6、426.8g。过去30年,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杂粮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最为明显。相比于1982年,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了172.4 g(33.8%)。结论:过去30年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呈下降趋势,需要引导居民合理摄入谷类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北京地区居民叶酸膳食摄入现状,为今后的膳食干预指导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调查人数为3664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24h回顾法,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中的食物叶酸含量,计算北京地区人群的叶酸摄入量。结果北京地区居民平均叶酸摄入量为241.5±124.4μg/(标准人.日),主要来源于蔬菜、谷类和蛋类食物;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男性高于女性;大多数人的叶酸摄入水平只达到RNI的50%~65%;7~10岁组的叶酸摄入水平最高,18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的摄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北京地区多数居民叶酸膳食摄入量不能满足RNI,建议更多关注18岁及以上人群,特别是郊区居民和中老年人叶酸的膳食供给,必要时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项目,选取2015年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64岁居民共计11 960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24h膳食回顾调查法。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2. 2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8. 5g/d。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食物来源是蔬菜和谷类,分别占36. 3%和29. 0%。结论:指导我国成年居民合理膳食,提高膳食纤维摄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0年昆明市盘龙区9岁及以上居民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盘龙区抽取180户334名9岁及以上居民开展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 结果 2010年盘龙区9岁及以上居民谷类及制品每日平均摄入量为485.4g,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为19.1g,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为185.8g(猪肉91.4g、其他畜肉31.0g、内脏4.9g、禽肉类18.4g、蛋类20.5g、鱼虾贝壳类19.6g),乳及其制品50.6g,蔬菜及制品321.6 g,水果及其制品61.8g,油脂类食物39.0 g,调味品24.7g(盐8.8g,酱类7.7g、酱油0.4g),坚果及种子类2.9g,糕点糖果类26.4g。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为1960.9Kcal,蛋白质摄入70.4g/d,脂肪摄入为82.5 g/d,碳水化合物摄入235.5 g/d,胆固醇为281.3,膳食纤维为12.5 g/d,灰分摄入为20.7 g/d,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561.9ug /d,胡萝卜素2074.2 ug/d,视黄醇213.6 ug/d,维生素E总量29.7 mg/d,硫胺素1.0 mg/d,核黄素0.9 mg/d,维生素C104.3 mg/d,尼克酸19.5 mg/d,α维生素E9.3 mg/d,钙403.1mg/d,磷1018.9mg/d,钾1789.1mg/d,钠4957.1mg/d,镁278.3mg/d,铁23.5mg/d,锌12.3mg/d,硒44.1mg/d,铜1.7mg/d,锰5.4mg/d。盘龙区居民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分别为14.6%、36.1%和49.9%;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食物、纯热能食物、其他食物等各类食物提供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42.2%、3.9%、1.8%、23.0%、16.0%和13.1%。膳食蛋白质来源于谷类、豆类、动物性食物、其他食物分别为32.3%、8.5%、42.7%和16.6%。脂肪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分别为43.5%和56.5%。 结论 2010年盘龙区居民膳食情况较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的摄入状况有较大变化。盘龙区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平衡,蛋类、鱼虾贝壳类、干豆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等摄入不足,均低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而油脂类食物和食盐的摄入量均高于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部分居民1982-2002年食物消费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湖北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在全省选取960户2942,&进行膳食调查。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称重法和24h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结果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为354.2g,蔬菜为361.9g。水果为14.4g,畜禽肉类为67.6g,水产品类为53.2g,蛋类28.3g,奶类及其制品为n.3g,豆类及其制品为20.2g,食用油摄入量为51.8g,食盐为10.6g,酱油为9.4g。结论湖北省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动物性、奶类食物、水果、豆类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膳食中水果、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很低。城乡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蔬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膳食结构趋向“高能量密度”,部分人群的膳食已经偏离了平衡膳食的要求。当前营养改善工作应从营养状况的双重负担的特点出发,同时解决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我国传统膳食模式是以谷薯类食物为主。近3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出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77g/标准人日,与此同时,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却增加了67.6 g/标准人日。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也由1992年的71.7%下降至2012年的58.8%,谷类食物在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供给来源中发挥着其他食物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谷类食物为主,尤其是全谷物食物还可以降低糖尿病、直肠癌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为了促进身体健康,我国居民还应继续坚持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山东省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方法整群随机抽样,用称重法和24h回顾法进行连续3d膳食摄入调查。结果谷类摄入量城市比农村少68.6g,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城市比农村多19、7g。能量、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C和钠的摄入量城市低于农村,城市和农村比较分别少273.2kcal、3、1g、1.9g、60g、8.1mg、463.6mg。膳食结构仍以谷类食物为主。结论 山东省居民膳食营养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加强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10.
北京社区居民夏秋季节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摄入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算北京社区居民夏秋季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摄入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13种常见蔬菜、水果和蛋类中叶黄素、玉米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检测。运用定量食物频率表结合HPLC测定结果,计算居民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摄入量。结果:被调查的541名45岁以上社区居民中,叶黄素、玉米黄素平均摄入量分别为10201.4±12852.6μg/d和245.0±260.0μg/d。二者的摄入量在月人均收入1000~1999元者中最低。39.1%和30.2%的膳食叶黄素来源于菠菜和韭菜,40.6%和31.9%的膳食玉米黄素来自韭菜和鸡蛋。结论:利用定量食物频率表结合对常见食物的HPLC测定结果,估计了北京社区居民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的膳食摄入量。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二者摄入量的因素之一。菠菜、韭菜为被调查者膳食叶黄素的主要来源,韭菜、鸡蛋为其膳食玉米黄素最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和状况。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个人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分配到个人,并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成年人烹调油的推荐摄入量25~30 g/d进行评价。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人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人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含量。结果 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6.23 g/d,其中植物油为33.99 g/d,动物油为2.17 g/d,混合油为0.08 g/d(动植物混合油)。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量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推荐摄入量范围最高值30 g/d的个体比例为50.72%;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省基诺族居民膳食结构和食物消费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20年在云南省基诺族集聚地景洪市抽取12个居(村)民委员会392名20~80岁基诺族居民,采用膳食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基诺族居民膳食结构,采用t检验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膳食摄入和营养状况。结果 2020年云南省景洪市20~80岁基诺族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各类食物摄入量为:谷薯类食物297.1 g(其中米类及其制品264.5 g,面类及其制品13.0 g,其他谷类0.4 g,薯类19.2 g),蔬菜类食物228.3 g(其中深色蔬菜49.7 g,浅色蔬菜178.6 g),水果59.3 g,动物性食物137.2 g,水产品29.0 g,奶类及其制品7.0 g,豆类及其制品27.5 g,坚果5.0 g,烹调油42.0 g,食盐8.4 g。水果、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水产品、坚果、烹调油等食物摄入量均分别高于2010—2013年云南省居民平均摄入量,而谷薯类食物、蔬菜、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和食盐均显著低于2010—2013年云南省居民平均摄入量(P<0.05)。结论 云南省景洪市基诺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走访深圳主要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共采集常见食物(如谷类及谷类产品、蔬菜、豆制品和肉类等)共340批次,按照GB/T 5009.6—2003"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第一法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样品中的脂肪、钠进行测定,并结合深圳居民每日膳食摄入量,对深圳居民膳食中脂肪、钠的日均摄入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深圳市居民脂肪摄入的主要来源为植物油和猪肉,脂肪日均摄入量为102 g,钠摄入的主要来源为食盐、酱及酱油,日均钠的摄入量为4 737 mg,均高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建议的RNI/AI值。建议深圳居民适当减少高脂肪、高钠食物的摄入,优化膳食结构,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的慢性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调查资料,选择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较高蛋类食物摄入量的人群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结果:调查对象每日蛋类食物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25.5%。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的成年居民BMI、能量摄入水平以及性别、饮酒、教育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居住地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较高水平蛋类食物摄入(≥50 g/d)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蛋类食物摄入适量(25~50 g/d)人群的1.26倍(OR=1.26,95%CI:1.01~1.58,P=0.04)。结论:我国9省区女性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9年我国九省区中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及1991--2009年间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7轮调查中50.79岁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膳食视黄醇、胡萝卜素和总维生素A每日平均摄入量作为维生素A摄入状况的评价指标。分别描述2009年分性别、年龄、地区的维生素A摄入水平;1991--2009年间分地区的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视黄醇占总维生素A摄入的比例以及总维生素A达到推荐摄入量(RNI)比例的人群分布变化趋势。结果:2009年我国中老年居民膳食总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视黄醇平均每日摄入量分别为602.4t.tgRE/d、1570.6¨g/d、373.8肛g/d,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郊区高于县城、农村。1991--2009年间,膳食总维生素A和胡萝I、_紊摄入量在波动中小幅下降,视黄醇摄入量自1993年起持续升高;视黄醇在总维生素A摄入中的比例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城市、郊区、县城、农村分别从1991年的62.8%、59.4%、60.9%、56.9%上升到2009年的70.9%、73.1%、67.0%、68.1%。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以后,郊区和农村居民中视黄醇占总维生素A摄入的比例上升迅速分别超过了城市和县城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达到RNI以上的人群比例从1991年的33.0%小幅降至2009年的28.6%,未达到40%RNI的人群比例从1991年的30.3%下降至2009年的28.4%;膳食维生素A摄入达到40%RNI、60%RNI、80%RNI的人群比例则分别从1991年的14.6%、12.0%、10.0%上升到2009年的17.7%、13.9%、11.4%。结论:18年间,我国中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A和胡萝卜紊摄入在波动中有小幅下降,视黄醇摄入升高,地区差异明显,需要注意县城和农村中老年居民维生素A摄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显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且呈下降趋势,目前每日人均膳食纤维(不可溶)的摄入量为11g,城市与农村基本一致;由于食物成分表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数据不足,采用折算系数推算出每日膳食纤维总量约为13g。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相比,能达到适宜摄入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调查数据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膳食脂肪摄入量、供能比和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2015年膳食脂肪摄入量为69. 2g/d、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4. 2%、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人群比例为61. 7%;调查人群中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占膳食脂肪总量为32. 8%、3. 8%、43. 3%和20. 1%。结论: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石家庄市新华区居民膳食摄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新华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方法:以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为依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市新华区6个居委会180户居民共438人进行膳食调查,计算每标准人日食物消费量.膳食调查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新华区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薯类、豆及豆制品、蔬菜、水果、畜肉、禽肉、奶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食用油、食用盐消费量分别为397.77、40.09、16.79、339.78、95.85、61.87、14.80、87.21、54.09、37.76、9.06g.米面制品、畜禽类摄入量符合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营养膳食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的推荐量;水果、鱼虾类、奶类消费量与推荐量相比仍显不足,油、盐摄入量远远超出,部分营养素、矿物质与推荐量存在较大差距.居民畜禽肉、鱼虾类、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与年人均收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 (P<0.01)、0.154 (P<0.01)、0.101 (P<0.05);谷类摄入量与年人均收入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3 (P<0.01).畜禽肉、蔬菜摄入量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6 (P <0.01)、0.106 (P<0.05).结论:新华区居民膳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指南》相比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收入水平居民的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资料,分析不同年份辽宁省居民饮奶率、饮奶量及奶类所提供钙的变化。结果:辽宁省居民饮奶率为22.5%,城市是农村的7倍(35.8%VS 5.1%),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和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为34.10±81.4g/d,城市是农村9.6倍(55.8±99.1g/d VS 5.8±32.0g/d),高收入组是低收入组的2倍(53.4±85.7g/d VS 26.2±70.8g/d);饮奶者饮奶量平均为151.9±107.8g/d,其中农村饮奶者奶类摄入量最低,为114.6±89.2g/d;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为160.9±116.1g/d。同2002年相比,居民饮奶率增长了21.6%(18.5%VS 22.5%)。其中农村和低收入组增长幅度较大,饮奶率分别增加了1.7倍(1.9%VS 5.1%)和1.1倍(8.7%VS 18.0%);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基本持平,农村奶类摄入量虽然增加了近1倍(5.8±32.0g/d VS 2.9±23.9g/d),但仍处于最低水平。居民膳食钙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57.3±207.6mg/d,饮奶者钙的摄入量为非饮奶者1.6倍(506.8±224.1mg/d VS 313.9±180.8mg/d),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收入水平中饮奶者钙的摄入量是非饮奶者1.5~2.0倍。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小于EAR人群,比例分别为89.2%和96.3%,非饮奶者钙摄入不足的风险是饮奶者的1.1倍。同时,居民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仅为2.2%,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分别为4.4%和1.6%,饮奶者是非饮奶者的2.8倍。结论:10年间辽宁省居民饮奶率虽然上升,但饮奶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影响了居民膳食钙的供给,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饮奶状况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描述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茶和咖啡饮用状况及1993-2009年间变化趋势。方法:以6轮调查中18-49岁成年居民为对象,分别描述分省(自治区)、4类地区及不同年龄组居民的茶和咖啡饮用率状况及不同调查年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其中地区类型分为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4类;年龄划分为18-29岁、30-39岁和40-49岁3个年龄段。结果:1993-2009年,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饮茶率呈现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43.79%降至2009年的33.94%;咖啡饮用率呈上升趋势,从1993年的1.26%升至2009年的4.45%。饮茶率和咖啡饮用率由高到低的地区类型分别为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地区差别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加,饮茶率呈上升趋势,咖啡饮用率下降,18-29岁组随时间变化幅度最大。结论:我国成年居民饮茶率逐年下降,咖啡饮用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