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10PCuRE钢典型炉号铸坯表面角部纵裂缝进行了宏观观察,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能谱对裂纹开裂表面和热轧钢带断裂面上夹杂物进行了形貌观察和微区成分分析,通过Gleeble—1500试验机对铸坯试样进行了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并且还检测了10PCuRE钢连铸结晶器的宽、窄面上的热流,得到了10PCuRE耐候钢连铸坯表面纵裂纹的主要形成原因,提出了消除10PCuRE连铸坯表面角部纵裂纹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连铸工艺对板坯裂纹的影响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晶  温铁光 《鞍钢技术》1997,(9):13-16,26
连铸坯的裂纹是造成连铸坯报废的主要原因,针对连铸板坯的宽面纵裂和角部横裂问题进行了金相组织检验和热模拟试验,对铸坯裂纹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止铸坯产生裂纹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倒角结晶器是控制板坯角部横向裂纹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角部纵向裂纹是倒角连铸坯易发的缺陷,这成为了倒角结晶器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通过研究倒角结晶器生产工艺参数、设备精度以及喷嘴堵塞等因素对倒角连铸坯角部纵向裂纹的影响,确定了角部纵向裂纹发生的机制。研究表明,倒角结晶器窄面锥度不合理、0段和1段连接偏差以及喷嘴堵塞等是角部纵向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将倒角连铸坯角部纵向裂纹发生率降低到0.6%以下,使得倒角结晶器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4.
连铸坯角部纵裂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电炉连铸坯产生角部纵裂纹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连铸工艺过程的控制对防止铸坯产生角部纵裂纹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LG960QT连铸坯纵裂纹试样和连铸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发现,产生纵裂纹的主要原因为结晶器保护渣不合适,通过优化结晶器保护渣,调整结晶器窄面锥度大小、合适的连铸二次冷却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LG960QT连铸纵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产生连铸坯角部裂纹的工艺、操作和设备原因,通过调整结晶器、二冷水量、改善保护渣性能、提高在线设备精度等措施,连铸坯角部裂纹发生率由25%降至0.5%,热轧板卷因裂纹降级比例持续减少,改进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炼钢》2015,(6)
针对某厂301不锈钢连铸坯表面裂纹缺陷发生率高的生产问题,建立了301不锈钢板坯连铸结晶器内凝固坯壳形成及应力和变形的热力耦合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包晶钢高温相变特征及其结晶器内的凝固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三维瞬态热传导有限元、生死单元技术及三维热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进行求解,对301不锈钢板坯结晶器内凝固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晶器出口处铸坯宽面中心温度最低,距角部40 mm处温度最高,坯壳最薄,随δ-Fe转变量增加,出口处坯壳温度升高,坯壳厚度变薄。铸坯宽面中心位移变形最小,角部最大,窄面位移量大于宽面。随δ-Fe转变量增加,出口处应力水平下降,热点区附近成裂指数增加,发生纹裂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8.
现场实践发现涟钢一炼钢厂铸坯角部纵裂产生于结晶器,其主要原因是铜管磨损超标,足辊未对中,结晶器振动不平稳,结晶器冷却水速达不到要求。坯壳与结晶器壁间气隙不均匀,使相邻面坯壳厚度不一,在角部产生应力集中,使角部开裂。采取相应措施后,纵裂废品量与废品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微合金钢连铸过程频发铸坯角部裂纹缺陷是钢铁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基于微合金钢铸坯角部裂纹组织结构与析出特征检测,以及铸坯在结晶器与二冷铸流内的凝固热/力学行为演变规律定量化模拟,开发形成了基于新型角部高效传热曲面结晶器和铸坯二冷高温区角部晶粒超细化控冷工艺与装备的微合金钢连铸坯角部裂纹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板坯连铸工艺下,窄面直线型结晶器无法充分补偿坯壳收缩,致使厚保护渣膜与气隙在坯壳角部集中生成,大幅降低了结晶器中下部坯壳角部传热,引发微合金碳氮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传统二冷配水条件下,奥氏体晶界不可避免生成先共析铁素体膜低塑性组织。两者共同作用致使铸坯角部高温塑性不足而引发裂纹。通过开发新型曲面结晶器,坯壳角部于其内高效传热,凝固全程冷却速度大于5℃/s,弥散化了微合金碳氮化物高温析出。同时,基于窄面足辊超强冷新控冷结构,对铸坯角部实施γ→α→γ循环相变,铸坯角部晶粒显著超细化,高塑化控制了铸坯角部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10.
连铸板坯角部横裂纹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连铸坯角部发生横裂纹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及化学分析等,并结合现场生产工艺,查明了板坯振痕深度深以及结晶器冷却过强等是裂纹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连铸保护渣、控制液面波动、适当降低结晶器冷却强度及调整结晶器振动参数等手段,有效地降低了连铸坯角部横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何宇明  胡兵  周宏  王谦  张慧 《钢铁》2016,51(7):34-40
 针对直弧型大型连铸机钢液中夹杂物更容易上浮到结晶器液面,有利于降低板坯中的夹杂物质量分数,生产宽厚板坯时角部容易出现横裂纹也容易出现纵裂纹的特点,重钢3号连铸机通过大倒角结晶器技术开发、直弧型连铸机对弧技术优化、板坯宽窄面鼓肚预防等工作降低坯壳所受到的应力;通过大倒角结晶器开发、二冷喷嘴布置优化、二冷动态配水等工作,使板坯温度避开钢的第三脆性区。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是,2014年2月至12月板坯角部裂纹率为零,解决了板坯角部横裂纹和纵裂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晓江 《钢铁研究》2010,38(2):11-14
针对唐钢中薄板坯连铸机生产SPHC钢过程中出现偏离角纵裂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控制铜板表面质量、控制结晶器变锥度、优化提速制度、优化结晶器冷却强度和改善结晶器振动偏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偏离角纵裂纹和裂纹引起的漏钢。  相似文献   

13.
殷楷  付建军  李富峰 《天津冶金》2012,(2):14-16,53
针对FTSC薄板坯工艺生产热轧板卷存在的纵裂纹和烂边缺陷,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板坯存在的宽面纵裂纹和窄面或角部横裂纹缺陷,将分别导致热轧板卷纵裂纹和烂边缺陷的形成.通过控制钢水温度,控制结晶器铜板厚度,降低二次冷却强度等措施,质量缺陷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温热塑性试验,借助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对某钢厂生产的 800 MPa 级高强钢铸坯开裂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铸坯开裂形式为"角部开裂";其主要原因是连铸后铸坯缓冷不充分,造成铸坯角部与其内部温度差异较大,在组织变化和热应力的双重作用下导致裂纹萌生,并进一步扩展为"角部开裂".连铸后采用扣罩缓冷措施可解决铸坯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济钢第三炼钢厂1号连铸机连铸工艺环节的分析,并根据实际生产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取得效果,认为板坯角部纵裂纹主要源于结晶器侧面足辊与样板的间隙、结晶器冷却和锥度、钢水成分和过热度、拉速等。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后,使板坯的偏离角纵裂纹发生率由2.77%降低到0.09%。  相似文献   

16.
连铸板坯产生角部裂纹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福昌  刘永龙 《宽厚板》2000,6(2):27-30
本文通过对连铸坯内弧近角部位置上形成纵向凹陷机理的分析 ,指出了连铸板坯角部裂纹产生的原因 ,并讨论了影响连铸板坯角部裂纹产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济钢第三炼钢厂1号连铸机连铸工艺环节的分析,并根据实际生产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取得效果,认为板坯角部纵裂纹主要源于结晶器侧面足辊与样板的间隙、结晶器冷却和锥度、钢水成分和过热度、拉速等。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后,使板坯的偏离角纵裂纹发生率由2.77%降低到0.09%。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有效控制和减少连铸坯的角部横裂纹质量缺陷,根据其形成的机制,针对两种新型铸坯模型,即圆角和倒角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特厚连铸矩形坯在凝固过程的传热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铸坯在凝固过程沿拉速方向上温度场和坯壳厚度的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热力耦合模型,分析铸坯的应力变化,讨论了产生裂纹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比传统直角模型,得出圆角和倒角模型对铸坯角部温度场和应力场两个方面的分布状况都有改善,即新铸坯模型角部温度在连铸矫直段有效避开了钢的高温脆性区,同时降低了铸坯角部的应力值,减小了角部裂纹产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宝钢1930板坯铸机二冷喷嘴布置方式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文光华  唐萍  韩志伟  梅峰  阮晓明  张立  李皓 《钢铁》2003,38(1):22-24
在对宝钢1930铸机铸坯质量缺陷类型和形成位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喷嘴性能测试和数值模拟计算,重点研究了1930铸机六、七冷却区喷嘴布置方式对铸坯的冷却均匀性和铸坯质量的影响,从解决铸坯角部横裂纹和内部三角区裂纹角度出发,提出了宝钢1930铸机二冷系统进一步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