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是两个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安全产品,文章通过介绍防火墙的模式转变、功能扩展、性能提高等一些基本层面的问题和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应用,论述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是两个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安全产品,文章通过介绍防火墙的模式转变、功能扩展、性能提高等一些基本层面的问题和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应用,论述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赵勇 《中国新通信》2023,(20):101-103
本文介绍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终端安全、云安全及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角色,并通过分析网络安全威胁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在安全维护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阐述了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然后介绍了网络安全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即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和反病毒技术,讨论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局限性,最后提出新一代网络安全技术,即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对可视化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入侵行为给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入侵防御系统(IPS.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是网络安全领域为弥补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IDS)的不足而新发展 起来的一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IPS综合了防火墙防御功能和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数据包检测功 能,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入侵防御系统(IPS)的技术研究及其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卿昊  袁宏春 《通信技术》2003,(6):101-103
入侵防御系统是网络安全领域为弥补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不足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不同的入侵防御系统实现的方式各不一样,但其共同点是综合了防火墙防御功能和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数据包检测功能,紧密实现了上述两安全系统的互动互利,对受保护网络进行更为完善的保护.论述了入侵防御系统的两种体系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作了介绍.在最后提出了一个入侵防御原型系统的实现方式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互补性说明了两者的结合点,提出了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两种融合策略:规则转换策略和联动策略.由比提出一种基种CVE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系统以CVE中文漏洞库为研究平台,基于Linux平台.通过测试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及时、全面的网络安全防御.  相似文献   

8.
栾忠洋 《信息技术》2007,31(12):151-154
针对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防御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融合式入侵防御系统。该系统通过增加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响应插件,扩展防火墙动态加入过滤规则的功能,实现了两者的紧密结合。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融合策略的具体实现,并给出了攻击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该防御系统对大规模的蠕虫攻击起到了实时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联动式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一技术在网络安全防御上的局限性,提出了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Snort)、蜜罐三种技术组成共同对抗网络入侵的联动式防御系统.联动系统增加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插件,扩展了防火墙动态加入重定向规则功能,设置了蜜罐主机监视攻击,实现了三者的紧密互动.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联动方案,并做了攻击实验,结果证明,联动防御系统对大规模的蠕虫攻击能够即时抵制.  相似文献   

10.
王凡 《通信世界》2011,(42):31-31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网络安全厂商需从整体上把握网络安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入侵防护安全服务。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曾经作为最主要的安全防范手段的防火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近几年,IPS(入侵防御系统)的引入让网络安全产品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而未来IPS并不会替代IDS,双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及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  李尼格  范杰 《现代电子技术》2014,(18):146-148,151
随着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针对网络安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介绍了电力系统国内外信息通信网络设备使用情况;分析国外网络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表明了电力系统网络的风险以及网络设备国产化实施的迫切需求;分析电力系统内部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网络设备全过程安全管控的具体措施,为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京玺 《电信科学》2006,22(2):53-56
软交换网络的安全和服务质量是实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所必须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分别从业务层设备、控制层设备、接入层设备以及软交换承载网的安全等几个方面对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同时强调了安全管理在解决软交换网络安全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最后对某运营商软交换试验网的安全方案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难以选取及构建等问题,以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从系统安全机制出发,按照既定原则,提出一种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并给出了网络可用性态势要素数据获取和指标值的计算方法。实验表明,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中叙述了一个大型医院内部网络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案,指出了网络总体结构设计、网络路由设计、网络安全设计是医院网络系统集成建设的重中之重,并给出了这三个部分的具体设计方案.最后给出了网络拓扑图及具体设备选型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产品的融合发展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云计算环境下应用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和安全的融合是未来高端网络安全设备的技术发展趋势,它是网络环境不断变化和用户业务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网络设备高度融合的网络安全产品,不仅能够提升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数据交互效率,而且将会降低数据中心的设备数量,减少网络的故障点,从而降低部署与维护成本。网络技术与安全技术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未来云计算环境中的应用空间将更加广阔,以满足用户日益复杂的网络建设和业务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业务承载网是各项工作信息通信的重要支撑。传统烟囱林立的安防建设难以形成协同效益且运维困难,APT攻击、勒索病毒等恶意代码爆发、新单位接入都给网络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风险挑战。建立一个对各类安全态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多形式的可视化呈现的系统,通过对各网络安全情况汇集整编和态势融合展现,实现对网络空间态势常态化监控。测试表明系统支持设备日志采集、资产探测、安全事件特征提取、关联分析,可以帮助网络运维人员随时掌握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情况,提升网络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斌  高尚兵  肖绍章 《激光杂志》2021,42(2):176-180
为了提高激光传感器光网络安全管理即时性,判断网络安全态势,基于新型光交换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光传感器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方法。分析光交换新技术,了解运用机理,综合激光传感器光网络中的各种风险要素,了解网络中潜在的安全风险系数,构建维护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模型,降低风险要素的不确定性;融合自律计算系统,实时分析信息安全状况,建立多级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并将遗传神经网络引入该模型中,高效预测光网络安全态势。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动态反映网络安全状况,预测网络安全形势的发展趋势。趋势值与实际值的拟合度为98%,信息集成度为95%。为提高光网络的安全性能提供了实际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昶 《移动信息》2023,45(9):132-134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速发展。同时,在信息安全威胁不断扩大和攻击手段日益复杂的影响下,工控网络安全形势呈严峻趋势。相比常规网络安全措施,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工控网络安全现状有所改变。该感知系统可及时发现网络安全预测及监视等多个环节中存在的漏洞,能够正确评估现有的网络现状,并对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评估,将未来特定时段内的网络状况加以预测。网络,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受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影响,不可避免存在安全问题。基于此,文中在研究中首先分析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技术。其次,总结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研究的框架。最后,研究了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研究模块及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大 ,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非法入侵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入侵手段的自动化水平和隐蔽性也越来越高。对入侵攻击的检测与防范 ,保障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单纯引入某些设备已不能满足当今网络安全的需要。为此本文以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为例 ,讨论了一些常用的IDS躲避技术 ,以及如何识破这些技术 ,制定更加细致的安全策略 ,以构造出更加强壮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