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模的发展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特殊性质使土地利用由二维平面转为三维立体,同时也将不动产估价的客体扩大到地表上下空间,在客观上要求丰富对城市土地价格评估,使土地价值更加明确。因而近年来地下空间估价已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立体地价与土地利用、空间权属确定、地下空间估价应用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土地出让与立体地价评估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鉴住建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提 出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提出了基于 GIS软件分析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上、地下及 周边区域的系统性规划设计方法;运用空间 句法分析地上、地下立体空间效率,以及地下 街、地下通道、地下接驳系统的空间形态,优 化设计尺度;运用绿色建筑软件分析地下空 间的通风、采光、热舒适性、能耗等绿色指 标,整体性构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绿色标 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尽管逐年提升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量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 题,但因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目前城市地下空 间之间孤立、无次序、衔接和连通不足成为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矛盾之一。为进 一步明晰城市地下连通空间产生机制、发展 机理、促进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城市地下 空间连通的基础理论,通过辨析与“连通空 间”的概念明晰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内涵;基 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空间特征演变和限制因 素剖析地下空间连通空间演变机制及其对城 市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发现“地 铁+”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重要途径; 提出“地铁+商业”和“地铁+公服”两类城市 地下空间连通模式及其架构,并展望未来城 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为 探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方式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地下空间整体性和连续性提升、指导现阶段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5.
朱星平 《地下空间》2004,24(4):530-535
设计“健康”的地下空间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能够获得充足、新鲜、温湿度适宜的自然通风和充足日照,提高其空间环境质量,对于“非典”乃至“禽流感”等公共空间卫生危机后的地下空间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采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和自然采光设计的“健康的”同时也是“绿色的”地下空间必然是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 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 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 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 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 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 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 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 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 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 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 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 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 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青岛上合广场为例,聚焦“防洪减灾”“技术创新”“韧性低碳”“数字智能”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围绕城市公共地下空间韧性设计中防火、防淹(内涝)、防疫、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结构韧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为构建韧性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推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袁红  孟琪  崔叙  潘坤 《室内设计》2016,(1):88-9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 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 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 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 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 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 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 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 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 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 “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 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 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 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高度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得到快速发展,但综合管廊与其他类型地下空间的分离导致城市发展遭遇诸多问题。为了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必须将综合管廊纳入城市地下空间实现一体化设计和建设。通过案例研究和资料总结,以建筑设计的视角,研究综合管廊与不同功能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包括综合管廊+地下车道、综合管廊+地下商业+地下停车、综合管廊+地铁+地下商业+地下停车、综合管廊+地铁+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地下车道4种,探讨其适用情况及优缺点,以及与点状、线状、围合式、商业街式4种类型建筑综合体地下空间的3D接口模型。该论文的研究在原有“建筑-城市一体化、建筑-交通一体化”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城市市政一体化理论,在建筑设计方法上提出了管廊与城市地下空间接口的多种模式,对城市空间立体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下空间undergroundspace是为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交通、环保、能源、安全等需求,在地表下天然形成或人工开发建设并利用的地层空间。随着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必将不断减少,从一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追求生存空间发展的愿望使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民国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研究及启示 (1926—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国时期传统城市中"新兴都市"的代表,南昌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了一段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高峰。在回顾该时期南昌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考证、解读并评价南昌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和实践,总结该阶段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特点及对于当代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贴近城市现实需求,勇于借鉴先进经验;扎根城市山水骨架,营造地域风貌特色;尊重民族文化情感,保护城市历史文脉;规、建、管有机结合,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建设中地方政府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该时期南昌市公园绿地发展中体现出务实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对于指导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特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鑫  黄智鹏  马健  李莎  傅凡 《中国园林》2022,38(7):109-114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脱钩"研究能定量化和精细化呈现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的耦合关系,是典型视角和典型方法在学科领域的一次尝试,以期为新时代有序推进三者统筹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地下空间的概念,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利弊、制约因素。以沈阳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总结了其地下空间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的特点,归纳了影响其开发与管理的因素,引入霍尔三维理论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展开分析,并建立适用模型;邀请多位沈阳业内专家对模型变量就沈阳情况进行评分,将各因素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目标的影响进行量化,探寻特定阶段下对特定目标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为沈阳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最后,论文从霍尔三维角度提出了优化沈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郑州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郑州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战略意义、发展历程以及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有利条件,通过对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总结了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与对策,以期推动有序、高效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通过借鉴国内外大中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经验,总结了郑州市地下空间“一环、两轴、三线”的规划框架、总体布局,提出了开发时序以及郑州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目标,为郑州市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期优化郑州市城市建设的立体化态势。  相似文献   

17.
太湖新城地下空间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的原则,致力打造一体化、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标杆项目,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三星大型独立地下空间.本工程集市政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衔接、综合管廊连通、周边地块联接、生态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运营、城市景观提升、安全防灾系统于一体,针对设计和管理做了一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以后,城市发展模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方式由外延增长式向内涵提升型逐步转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国内一些较大的城市已相继开展了地下空间规划工作,并摸索出适宜本地特色的规划思路与方法,而大量的中、小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选取典型的中、小城市射洪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编制导则”和“需求导向”两个角度出发,详细的论述了两种方法在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规划方法各有利弊,建议射洪县宜采用“编制导则”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规划编制方法,同时对具体规划内容提出若干建议,为其他中、小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快速发展出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房价高等“大城市病”问题,破解“大城市病”的最佳选择在于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归纳我国大城市建设存在的“大城市病”特征,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核心问题及发展方向;基于国内外现状分析,明确进行了我国未来地下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原则;提出未来地下城市规划布局发展的若干理念,从法制构建角度倡导树立第四国土、地下红线理念;从规划、设计、建造角度推崇融合设计、规划留白、智慧建造等理念;从空间角度提议采用节点TOD空间布局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本研究综述及发展理念旨在为未来大城市立体空间联动利用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