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保障低浓度瓦斯发电的安全运行,以低浓度瓦斯安全输送保障技术为依据,设计了基于三级阻火防爆装置和安全监控系统的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安全保障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动作流程。在黄白茨煤矿瓦斯电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直观显示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过程的安全状况,安全保障装置能够按照规定流程动作,监测软件具有显示、存储、分析和输出功能。  相似文献   

2.
根据瓦斯氧化装置的运行特点,结合我国煤矿井下通风要求和矿井瓦斯抽采现状,分析了煤矿瓦斯氧化装置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提出了在抽采瓦斯与矿井乏风掺混、抽采瓦斯输送等主要环节的安全保障技术要求。介绍了矿井乏风与低浓度瓦斯混配装置、混配监控系统、瓦斯抽采泵站安全保障系统设计情况,在高河煤矿瓦斯氧化发电工程运行期间的测试结果表明,设计完善的低浓度瓦斯输送安全保障系统及掺混监控系统,可以有效保证瓦斯氧化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不会给瓦斯抽采系统及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技术原理,对蓄热氧化供热系统的掺混系统、蓄热氧化装置、热水加热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供热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采用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供热系统替代燃煤锅炉为煤矿供热,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燃煤热风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问题,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4.
煤矿低浓度瓦斯输送安全保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低浓度抽采瓦斯(瓦斯浓度<30%)输送安全问题,实验研究低浓度瓦斯输送管路爆炸传播规律以及水封阻火泄爆、抑爆、阻爆技术。并以此为依据,指导进行了煤矿低浓度瓦斯输送安全保障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煤矿抽采的低浓度特别是爆炸浓度范围内的瓦斯直接利用存在诸多技术难题,直接排空时也存在安全风险。通过对金属纤维燃烧器和阻火器的阻火阻爆机理研究、实验研究、设计和现场试验,证明在合理的设计参数下,金属纤维燃烧器能够有效阻火、隔热,可将瓦斯爆炸转变为安全燃烧;金属纤维阻火器能够有效实现管道的阻火、阻爆,隔断瓦斯爆炸的传播。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处理能力为2 000 m3/h、甲烷体积分数为10%的低浓度瓦斯安全燃烧系统,通过安全分析和工业性试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满足煤矿低浓度瓦斯的处理要求,为爆炸浓度范围内的瓦斯安全排空、减少甲烷排放和瓦斯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瓦斯等可燃气体时需要确保安全。对低浓度瓦斯安全焚烧系统进行了描述,在对低浓度瓦斯安全焚烧系统进行整体爆炸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低浓度瓦斯安全焚烧系统各环节进行了爆炸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安全对策及措施,为安全焚烧低浓度瓦斯气体等排放气体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安全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勇 《煤炭工程》2020,52(11):11-15
丁集煤矿可利用的低浓度瓦斯气源多、流量大、输送距离长,为实现气源均匀混配后安全输送至蓄热氧化发电机组,解决瓦斯掺混系统调节精度低、管网工艺复杂、安全性较差等问题,设计了基于PID控制算法的瓦斯掺混系统。系统采用二次掺混工艺,流体分流设计,PLC集中控制,三级安全保障,确保了系统高效、精准和安全地工作。通过丁集煤矿瓦斯发电厂现场实施应用,系统可将瓦斯浓度降低至爆炸极限范围以下,掺混浓度均匀,安全性较高。该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低浓度瓦斯的高效利用,促进了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黑龙江省鸡西市高寒地区低浓度瓦斯发电的建设,提高煤矿瓦斯利用率,鸡西矿业集团在低浓度瓦斯输送系统和主要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进,将高浓度瓦斯发电工艺设备改造成低浓度瓦斯发电工艺设备。通过运行实践,改造后的低浓度瓦斯发电系统运行可靠、安全。通过开展瓦斯发电机组余热利用回收,实现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的全面安全环保,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达到25%以上。  相似文献   

9.
瓦斯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气体,为了保障生产环境的相对安全,需要对作业场所中的瓦斯进行排放和燃烧处理。而在对瓦斯气体进行排放和燃烧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安全,本文通过对低浓度瓦斯的焚烧过程进行阐述和概括,结合燃烧以及爆炸的相关原理和理论,对低浓度瓦斯安全焚烧的危险性进行讨论,为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低浓度瓦斯进行安全焚烧提供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提高打牛厂煤矿抽采的低浓度瓦斯利用率,提升瓦斯发电站经济效益,基于西门子S7-1200PLC控制系统,研发出高低浓度瓦斯智能混配系统。介绍了高低浓度瓦斯智能混配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结构组成,以及智能混配系统的关键技术设备和工艺控制原理。智能混配系统通过自动监测、分析高低浓度瓦斯的流量、压力、浓度等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自动调节低浓度瓦斯混配量。应用结果表明:该智能混配系统混配的瓦斯浓度均匀稳定,瓦斯发电机组运行高效可靠,同时压力保护装置不会造成瓦斯抽采泵"憋压",对瓦斯抽采泵站安全运行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煤矿瓦斯输送管道爆炸事故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煤矿低浓度瓦斯抽采利用管道系统爆炸事故,研究了近年来国内瓦斯输送管道瓦斯爆炸事故的特点,并对造成爆炸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抽采泵站及输送管网系统的设计建设、抽采利用安全保障设施设置、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瓦斯输送管道爆炸事故综合技术方案和措施,对保证煤矿瓦斯抽采及利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煤层赋存条件和抽采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抽采出的煤矿瓦斯中低浓度煤矿瓦斯占较大比例,要提高煤矿瓦斯利用率、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必须进一步加大低浓度煤矿瓦斯的推广和扶持力度。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煤矿瓦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低浓度煤矿瓦斯安全输送技术,以及低浓度煤矿瓦斯内燃机发电技术、浓缩提纯技术和催化氧化气轮机发电技术等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十二五"期间低浓度煤矿瓦斯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煤矿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安全保障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君 《山西煤炭》2011,31(5):65-66
随着加快矿井瓦斯抽采利用,低浓度瓦斯,特别是浓度在5%~16%爆燃极限内的瓦斯输送的安全隐患凸显。自动阻爆装置、水封阻火泄爆装置、自动抑爆装置等一系列技术装备为煤矿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低浓度瓦斯利用是矿井瓦斯治理和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是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淮南矿业集团通过科技攻关,攻克了低浓度瓦斯安全输送技术和浓缩技术难题;建成了世界第一座低浓度瓦斯发电站;研制出了全国第一套煤矿低浓度瓦斯浓缩装置。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低浓度瓦斯的利用率,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推动了CDM项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煤矿热害防治问题和抽采瓦斯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煤矿低浓度瓦斯直接安全焚烧技术。将瓦斯安全利用与热害治理相结合,提出了煤矿低浓度瓦斯直接焚烧余热制冷技术。阐述了低浓度瓦斯直接焚烧余热制冷系统的组成,并分析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煤矿低浓度瓦斯直接焚烧余热制冷技术利用瓦斯焚烧高温余热作为热源,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既节约了电能的消耗,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热害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障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利用工程安全运行,分析了低浓度瓦斯输送系统、乏风瓦斯混配系统、乏风瓦斯蓄热氧化炉等工艺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设计了同时基于水封阻火泄爆、自动抑爆、自动阻爆3种不同原理的瓦斯输送安全保障系统,以及混配瓦斯浓度超限紧急处理系统,防超温、防超压和自动泄爆的蓄热氧化炉运行综合安全保障系统。对山西阳煤五矿乏风瓦斯蓄热氧化井筒加热工程开展了安全系统设计,通过实际运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低浓度瓦斯输送系统阻力较大,瓦斯发电机组会对瓦斯抽放站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基于瓦斯抽采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性,本文对瓦斯电站建成后水环真空泵运行工况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系统压力的措施,论证表明只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低浓度瓦斯发电站的建设不会对瓦斯抽采站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8.
陈菁  朱凯  何勇 《中州煤炭》2019,(12):132-137
为了解决煤矿燃煤小锅炉热源替代的问题,以及低浓度瓦斯直接外排导致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结合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现状与用能需求,提出了在新的环保形势下的煤矿低浓度瓦斯综合供能系统。依据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的运行原理,分析了该综合供能系统的特点。从瓦斯浓度控制以及氧化后热能利用这2个方面,研究了低浓度瓦斯综合供能系统的控制方法。以丁集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为例,结合运行数据表明,该综合供能系统能有效的进行瓦斯浓度以及热能的调节,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低浓度瓦斯发电过程中低浓度瓦斯输送系统存在强耦合、延迟、干扰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的安全输送方案,通过鼓入空气对瓦斯浓度和压力进行实时调节,最终实现瓦斯浓度和压强保持恒定不变。实践证明,该系统实时性好、控制精度高,很好地解决了低浓度瓦斯的安全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的工艺流程、低浓度瓦斯水雾输送系统及发电技术。通过调研及技术交流,对安装和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工艺创新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