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Es1)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Es1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重力流水道;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分布在zhu68井-zhu38井一带以南,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重力流水道分布在坡折带以下的zhu65井-qn8井-qn6井-qn2井一带,发育有水道主体、水道侧翼、水道末梢等3种沉积微相。该研究成果为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的勘探方向选择及井位优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模式研究方法,运用岩心、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埕岛东坡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和相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于东二段下部和东三段,沿侵蚀沟谷分布,发育有水道型深水湖底扇和无水道型深水滑塌扇2种类型;深水湖底扇可识别出内扇、中扇、外扇3类亚相,主水道、主水道侧缘、分支水道、分支水道侧缘、分支水道间、浊积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滑塌扇自物源区至沉积区依次发育近端和远端2类亚相,滑动体、滑塌体、碎屑舌状体、浊积体等4种沉积微相。建立的相模式和重力流类型,为研究区储层预测和成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马东地区位于黄骅坳陷中部,其主要勘探开发目的层为沙一段。为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运用测井、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基于沉积模式系统地开展了沙一段沉积相研究与微相分析,通过对区内沉积特征的岩性、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分析,最终认为马东地区沙一段发育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两种沉积相砂体。其中,沙一中亚段和沙一下亚段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可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及漫溢微相和水道间及湖盆泥微相,重力流水道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水道规模不等,既有孤立水道,亦有分叉合并水道;沙一上亚段为滑塌浊积扇沉积,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在平面上呈规模不等的椭圆形分布。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时期是黄骅坳陷断陷活动最强时期,湖盆迅速扩张使得盆地可容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在油田的北区、中区形成了典型的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而南区受古地貌控制发育浅水滩坝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及测井相研究,在该区共识别出8种沉积微相。其中,重力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和水道漫溢微相,滩坝沉积包括坝主体、坝侧缘、内缘滩和外缘滩微相。受湖盆扩张、沉积物源、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多种条件控制,垂向上沉积规模逐渐减小。沉积末期重力流水道仅在北区发育,弯曲分叉现象明显;南区滩坝沉积消亡。该区沉积特征及演化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划分了P油田深水重力流水道的岩相与岩相组合类型,总结了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相序模式。P油田可划分为3大类岩相(泥岩-粉砂质泥岩及过渡类相,细砂-含砾砂岩相,泥石流和滑塌岩相)12小类岩相以及4大类(重力流水道岩相组合、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岩相组合、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半远洋沉积岩相组合、泥石流与滑塌岩相组合)15小类岩相组合,不同类型岩相与岩相组合的沉积特征与成因环境不同。P油田重力流水道沉积相序模式的下部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向上依次过渡为天然堤、远洋-半远洋沉积。  相似文献   

6.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相关测试资料,对黄骅坳陷塘34断块沙一段下部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一段下部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包括水道中心、水道侧翼、水道岔道口以及水道间等4种微相。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剩余油的关系:重力流水道正韵律储层上部、水道侧翼、分支水道以及分支水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和重力流研究理论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主要类型有滑动岩、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受多方物源、湖盆底形、触发机制等因素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湖盆中部形成两类沉积体——湖底扇和滑塌体。湖底扇发育水道,可识别出内扇、中扇、外扇3类亚相,主水道、主水道侧缘、分支水道、分支水道侧缘、水道间、浊积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推测为季节性洪水成因。滑塌体不发育水道,可划分为滑动岩、滑塌岩、碎屑流舌状体、浊积体等4部分,推测为地震等触发机制导致的坡折地带沉积失稳垮塌形成。将相模式与重力流类型结合,可更加直观地研究深湖区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特征、发育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及测井等资料,对兴马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成因类型、沉积特征、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包括泥石流、碎屑流、高密度浊流及低密度浊流四种类型;存在洪水型和滑塌型两种沉积机制,洪水型沉积形成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滑塌型沉积形成滑塌浊积扇。近岸水下扇可进一步分为辫状沟道、辫状沟道侧缘及沟道间三种微相;滑塌浊积扇可分为浊积水道及水道侧缘两种微相。根据重力流沉积演化及平面展布特征分析,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具有继承性和变化性,以沙三上亚段重力流砂体最为发育。研究区重力流发育受古地貌、物源供给、断层活动强度、多级断层坡折带及兴隆台潜山遮挡作用综合控制,横向形成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深水滑塌浊积扇沉积演化模式,纵向构成多期重力流扇体相互叠置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下刚果盆地中新统主要的沉积类型为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钻井与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特征的研究,揭示了下刚果盆地西南部地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与层序的发育特征。A区块中新统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SQ1—SQ7),层序格架下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朵体、废弃水道、决口扇及深海泥质沉积7类沉积单元。各层序格架下重力流发育特征和规模不尽相同,其中SQ1—SQ2和SQ4—SQ5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小,发育小型高弯度重力流水道和堤岸沉积;SQ3和SQ6—SQ7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大,发育大型复合重力流水道、朵体和堤岸沉积。综合研究区深水沉积单元的发育特征,建立了该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即块体搬运沉积发育在近陆坡区域,向前依次发育近源端的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决口扇沉积,水道高弯度地区的废弃水道以及水道末端的朵体沉积。这个沉积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黄骅坳陷板桥—北大港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该区重力流沉积的岩石学特征、结构特征、构造特征以及生物特征。通过单井沉积剖面特征研究,分析了浊积岩发育的一般规律,识别出深水浊积扇沉积和重力流水道沉积等2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并进一步分析了沉积微相、沉积组合序列,建立了浊积岩沉积序列模式,探讨了形成沉积物重力流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1.
针对研究区沉积相认识不清等问题,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地质、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 系统研究了惠民凹陷临 7 断块区沙三段沉积相,认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浊积扇相、湖泊相,其中三角 洲相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等 5 种微相,浊积扇相包括沟道、沟 道间、沟道前缘、沟道侧缘及外扇泥等 5 种微相,湖泊相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泥微相。 平面上,三角洲、 沟道沉积均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垂向上,沙三下亚段发育三角洲沉积,沙三中、上亚段发育浊积扇、半深 湖—深湖沉积。 从沙三下到沙三上沉积期,砂体反复进积、退积,并逐渐由西向东移动,研究区水体虽也有 短暂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开展临 7 断块区沙三段沉积微相分析,为储层综合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资源丰富,是近年来主要的勘探层系。为进一步落实沙一下亚段沉积相展布特征,明确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对沉积相标志、类型、分布及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存在细砂岩、粉砂岩、泥岩3类岩性,可划分出9种岩相类型;②沙一下亚段测井相类型多样,主要发育箱形、钟形、指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③在地震剖面上,沙一下亚段表现为小型叠瓦状前积和隐性前积2种反射特征;④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4种微相,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规律与湖平面升降密切相关,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分布与演化特征各异。在上述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湖盆萎缩期和湖盆扩张期2种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可为类似区域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渤南油田义65块为开发了30多年的低渗透油藏,主力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9砂组。在开发后期,利用岩心、地质和丰富的测井、开发资料,对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行再认识,确认其为浊积扇沉积,按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并对各亚相、微相特征进行了描述,分小层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中扇亚相是义65块浊积扇体的主体部分,根据沉积特征可细分为辫状水道微相、辫状水道间微相、辫状水道侧缘微相、朵状体微相。中扇辫状水道微相和朵状体微相储层最为发育。平面上,各小层以辫状水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水道间、辫状水道侧缘和扇缘沉积微相,在部分辫状水道末端发育朵状体,水道展布方向为南-北向或东南-西北向。  相似文献   

14.
盆地沉积环境研究对于预测储层分布及分析储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在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 学、沉积序列及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冀东油田高北斜坡带沙三段(Es3)沉积环境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 表明:Es3 沉积期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沉积序列为 Es33 沉积期湖盆萎缩→扇三角洲发育、Es32 沉积期湖盆扩张→扇三角洲萎缩、Es31 沉积期湖盆再度萎缩→扇三角洲发育;高尚堡油田北东向中央构 造带的隆起过程使得研究区存在 2 个相对独立的沉积分区。 通过探讨沉积环境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认为: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形成储层砂体的主要沉积体;储层砂体的分布和发育规模均受到 扇三角洲发育特征的控制;沉积环境变化导致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有所变化,并引起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大量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及地震相的综合研究,对梨树断陷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研究表明,梨树断陷形成初期,基底被一组同生断裂切割,发育多个小型断陷,随着沙河子组沉积早期湖平面的上升,逐渐形成由桑树台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西断东超、北超"的构造格局控制着统一水体的广盆沉积。具有深湖—半深湖相、滨浅湖、扇三角洲、三角洲及水下扇、浊积扇为主的沉积组合特征。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经历了从裂陷初期的浅水湖盆—沼泽到半深湖—深湖,再到半深湖—浅湖,最后为滨浅湖—河流—三角洲的充填过程。据梨树断陷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及沉积相分析,梨树断陷深层有利的含油气储层在断陷时期各个层段均有发育,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和重力流水道砂体为主,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断陷北部杨大城子地区、东部斜坡的双龙—大榆树—小城子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页岩沉积微相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关于沉积微相,前人多针对粗碎屑骨架砂体沉积相开展研究工作,对泥页岩这种细粒沉积物的沉积微相很少关注。在一个沉积盆地中,细粒沉积物的总量巨大,在纵向上及平面上均广泛分布。以东营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亚段)泥页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划分泥页岩岩相类型。在骨架沉积相控制下,以泥页岩岩石类型及岩相特征为基础,综合控制泥页岩发育的水动力条件、古湖盆底形及事件沉积等因素,将东营凹陷西部沙三下亚段半深湖、深湖相进一步划分为平阔半深湖微相、水下隆起半深湖微相、深洼微相、浊积周缘微相、近岸水下扇前缘微相等。分析了不同微相在矿物组成、岩石类型及组构、成岩作用及测井曲线响应等方面的差异性,细粒沉积物微相的划分和研究对于泥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的详细观察,岩芯镜下照片的分析;采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主要是利用沉积相标志,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在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中,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问湾微相、浊积水道砂体微相和深湖泥微相4种微相,对单井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连井的沉积微相和沉积微相平面的平面展布特征,绘制了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图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目的在于了解单砂层展布规模和相带分布.通过对沉积微相的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粒度、测井特征等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古近系沙一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并局部发育深水滑塌浊积扇、滨浅湖滩坝微相以及滨浅湖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多呈条带状、片状分布;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在平面上主要呈椭圆状、土豆状或不规则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在河道主体边侧呈条带状、席状分布;深水滑塌浊积扇主要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边界处或者河道砂体之外,整体呈现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沉积组合,其物源来自南西方向。断裂、古地貌及物源供给方式是影响南堡凹陷南部物源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三角洲前缘砂体成因组合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为一套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组合。根据岩心资料、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共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前缘滑塌沉积5种成因砂体和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的河口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席状砂-滑塌重力流组合砂体等六种砂体组合。在此基础上。从盆底物源供给特征、湖平面变化和湖底地形特点,提出了进积式、退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三种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砂体组合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认为本区发育进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文章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缺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长6 油层组各微相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到混合载荷高弯度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对长6 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储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