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体是一种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建模的重要工具。提出了一种以概念分层理论和KDD(knowlegde discovery in databases)技术进行领域本体自动构建策略,通过对信息提取、建模以及利用概念分层理论进行领域本体的自动框架建设,并使用KDD技术进一步对领域本体进行自动扩建,达到自动构建领域本体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国外点滴     
新加坡开始ADSL多媒体宽带业务 新加坡电信与新加坡电视公司最近签定了谅解备忘录,拟共同进行于1997年3月开始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多媒体宽带业务项目。 (邮电部科学技术司 令其炯) 韩国计划建立综合高速传输网 韩国DACOM公司计划建立连接全国30个大城市的综合高速传输网,打算到2000年投资38亿美元,提供多媒体及本地和长途通信业务。 (邮电部升学技术司 佘其炯) 日本KDD公司将经营国内电信业务 经营国际通信业务的日本KDD公司,经日本政府的允许,将参与国内电信业务的经营。KDD公司计划于1999年在日本建设海底光缆系统,为国内通信提供服务。 (邮电部科学技术司 佘其炯)  相似文献   

3.
利用K近邻(KNN)离群点检测方法对2种基于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的入侵识别方法进行了评估分析,测试数据使用MIT林肯实验室的KDD99入侵检测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特征选择的方法更适于对KDD99数据的入侵识别。  相似文献   

4.
日本INTAP (信息处理运用技术协会) 于去年11月在日本科学技术馆实施了OSI (开放系统互连) 实验。参加实验的共有16个通信公司和生产厂家。此外,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也使用KDD公司的VENUS-P参加了实验,引起了国际通信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前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研究的热点就是挖掘ERP大量数据中蕴涵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提出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和知识发现(KDD)技术,本文介绍了数据挖掘系统基于ERP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据日刊《国际电信电话》杂志1985年期报道,日本 KDD 公司于今年2月28日月10同在冲绳岛的东南方向200公里的域,使用 KDD 缆船,对本公司研制的 O280M 海底光缆系统进行了第二次深海试验。  相似文献   

7.
日本KDD和美国ATT一致同意,增设横跨太平洋连接日本和美国的光缆,今后再进行具体的企业化调查。 日美间已于1989年4月开通一条海底光缆,如果这次增设计划实现,则包括第2KDD国际数字通信公司等参加的其他光缆敷设计划在内,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日美间的通信容量将增加10余倍。  相似文献   

8.
Intel与微软在日前发表两家正在为PCuser开发可经由电话线在Internet下执行语音、数据及影像视讯存取的国际标准技术,目前已有富土通、日立、Just System、KDD、松下电器、NEC、OKI、Sharp、Softbank、东芝等一百多家全球企业厂商公开支持本规格案。  相似文献   

9.
ERP系统如今在各个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首先从ERP和知识发现技术(KDD)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出发,结合两者的概念和相关技术及特点,分析了其部分构架和模型,对知识发现技术进行了研究,把数据仓库、知识发现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应用到ERP中去。提出了知识发现技术在ERP上的设计方法,并在my-excel软件平台上进行了方案设计,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对ERP系统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龚宪  赵霞  向宁 《世界电信》2009,(4):28-33
KDDI于2000年由KDD、DDI和IDO合并而成,之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并购与重组,使其成长为一家融合了19种迥然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公司,  相似文献   

11.
郭楚栩  施勇  薛质 《通信技术》2020,(2):421-426
在入侵检测系统发展的30年间,不断有新的检测方法被提出。在如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的潮流中,机器学习算法为各种系统的方法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2018年Daniel Fraunholz等人提出了的入侵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端口扫描检测系统,其中系统的特征提取参考了KDD Cup 99数据集中数据的特征提取,而其中的模型训练集是基于CICIDS2017数据集的。最后,模型测试结果优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变迁,人工智能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开发人的智能的理论技术方法。很多人对人工智的概念感到很陌生,其实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最早,人工智能是由计算机技术分支而来。但是随着时代科技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应用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其中,在识别领域的应用极为重要。图象识别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一种重要技术。图象识别系统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热点技术,更为人们所知。文章也将对基于人工智能的景物识别算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敏捷性和方便性,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将针对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应用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应用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自动驾驶上的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设计了一个分布式的小麦高产专家系统。系统由管理节点和执行节点分布运行,在通讯、合作、负载平衡和冲突消解等实现技术上有较强的先进性,实现了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认知无线电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的产物,智能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无线电的本质属性。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无线电中的成功应用是实现认知无线电的关键。首先介绍了凝聚认知无线电智能思想的认知循环,并对认知无线电的智能实现载体认知引擎,进行了简要描述,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认知无线电实现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从推理、学习和优化的角度对适用于认知无线电的几种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现有的认知引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智能化雷达在现有雷达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赋予雷达自主的感知、决策、学习、执行和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其对复杂环境的感知能力及对目标的探测能力。文中针对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雷达技术发展问题,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现状;然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从大数据、多平台协同、多源信息融合、人机混合增强以及自主智能感知等方面对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雷达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最后,结合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雷达发展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孙怡宁 《电子测试》2016,(23):24-25
近几十年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技能发展逐渐渗入高中生学习范围之中.本文拟从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对人工智能在机器人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王永峰 《移动信息》2023,45(7):284-286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将分析和处理后的信息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汤汶韬 《移动信息》2024,46(1):189-191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了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的主要内容和趋势。首先,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包括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对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包括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对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研究,包括模式识别、预测分析等。其次,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开放数据资源的丰富性,为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其中涉及算法优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算法可解释性等问题。这一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伟 《电子测试》2020,(9):106-107,105
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既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的标志。本论文首先对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趋势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运用的普遍化、人工智能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两种。此外,本论文也对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优势进行探讨,包括提高电电力系统设备效率、降低操作误差、提高对设备的控制效果以及对相关参数调节的便利性。最后,本论文对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包括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电力控制中的应用、电力保护中的应用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