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乃文 《安徽建筑》2023,(4):58-59+174
高烈度区建筑结构的减震研究,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常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地布置屈曲约束支撑提供附加阻尼,采用YKJ建模计算,得到了阻尼器的有效刚度和阻尼,研究结构的层间位移、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地震力,并与常规设计计算结果做对比,分析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震工况下,布置屈曲约束支撑后,结构的层剪力和位移角变化不大,说明布置屈曲约束支撑在小震工况下的减震效果并不明显,基本只提供刚度,几乎不提供附加阻尼;在罕遇地震下,布置屈曲约束支撑后层最大位移角、层最大相对位移都有比较明显的减小,层最大剪力减小幅度稍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基于性能设计的结构减震技术发展迅速。试验及理论分析表明,采用安装摩擦阻尼器的耗能支撑来保护结构,可耗散大量地震能量,减震效果好。本文主要介绍了摩擦耗能器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国内外的试验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层间恢复力模型采用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从多自由度的角度对摩擦耗能减震结构进行减震分析。(1)以结构位移为考查目标,通过计算分析了多层摩擦耗能减震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支撑刚度、耗能装置起滑位移对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及规律。(2)给出支撑刚度和耗能装置起滑位移偏差对摩擦耗能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偏差的分析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知摩擦耗能支撑参数偏差对此类摩擦耗能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摩擦消能减震机构,分析了它的工作状态,并给出了具有这种机构的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分析方法以及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简要对比校安工程中的传统加固方法和新型耗能减震技术,指出位移型软钢阻尼器的使用情况、使用优点、耗能原理及其力学模型。结合某学校建筑的框架结构,利用三维空间有限元软件ETABS软件,对设置软钢阻尼器前后的框架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以及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从层间位移角、顶部绝对位移和层间剪力三个性能指标分析软钢阻尼器的减震加固效果,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软钢阻尼器耗能减震特性较好,能够明显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认为软钢阻尼器的使用能够很好达到结构减震加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国内外摩擦耗能减震技术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摩擦耗能减震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工程应用最新进展,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不同减震结构体系减震效果不同。为了评估不同减震结构体系下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6层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增设防屈曲约束支撑、软钢阻尼器、粘滞阻尼器3种不同减震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减震目标下,3种不同的减震结构体系均能有效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其中防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超越概率最小,抗倒塌储备系数最大,说明该阻尼器的控制效果最佳,其次是软钢阻尼器,最后是粘滞阻尼器。  相似文献   

9.
张玉良  汤昱川 《工业建筑》2004,34(9):45-46,50
在所建议的加劲阻尼器弹塑性恢复力模型的基础上 ,推导在空间杆系 -层模型中加劲阻尼装置的单元刚度矩阵和加劲阻尼减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据此在HBTA程序中实现对加劲阻尼减震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并通过算例考察加劲阻尼装置对建筑结构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某大底盘双塔框架为例,通过建立层间隔震与在此基础上底盘采用金属或粘弹性耗能原件的多种有限元模型,对改造后建筑物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并对比了各结构中层位移、剪力及顶层加速度的变化程度,得出对于大底盘结构下部宜采用粘弹性阻尼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足尺钢框架结构附加耗能减震阻尼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足尺五层钢框架结构每层的斜向支撑上附加一种粘弹性耗能减震阻尼装置,采用自由振动和基底正弦稳态激振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变化。试验表明,在25℃环境温度下与没有附加阻尼装置的框架相比,结构的阻尼比可由原来的1.30%增加到10.6%,结构加速度反应可以减少70%以上。足尺试验的结果还与该结构2/5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高层医院在设防地震下的减震结构设计,本文以上海市某诊疗中心综合楼项目为例,采用了粘滞阻尼墙减震技术,根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对设防地震下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拟定本工程抗震性能目标为D级(个别关键构件提高为C级),中震下位移角限值1/200。采用Midas、SAUSAGE等软件对关键构件、耗能构件、消能构件子结构等进行计算、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消能器,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对抗震薄弱部位采取细部分析及加强措施,使减震结构满足规范条例所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位移角控制在限值之内,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使用状态均满足设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某3层幼儿园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0g),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为了满足建筑净高和使用要求,减小框架柱截面,拟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构件,故对比分析了分别在结构中设置防屈曲支撑(BRB)、金属剪切阻尼器(SD)、黏滞阻尼墙(VDW)的模型。通过无控模型、BRB模型、SD模型以及VDW模型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对比了周期、层间位移、层剪力以及减震率;通过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层间位移、层剪力以及消能减震构件的耗能。经过分析比较,给出了BRB、SD、VDW在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下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类似项目的消能构件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久建  魏琏  李慧剑 《建筑科学》2007,23(11):72-74,4
减震是当前结构最重要的抗震方法之一。在确定适当的附加阻尼比、阻尼器位置和阻尼器个数及阻尼系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设计多自由度减震结构的实用设计方法,可供设计者参考,促进结构减震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黏滞阻尼伸臂(conventional damped outrigger, CDO)结构中由于外柱刚度有限造成最大附加阻尼比受限的不足,引入负刚度机制,将负刚度装置与阻尼器并联,形成负刚度阻尼伸臂(negative stiffness damped outrigger, NSDO)结构,在降低阻尼需求、控制结构的风振及地震作用响应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基于连续化的Timoshenko梁建立多道负刚度阻尼伸臂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并通过虚拟小质量法建立核心筒-伸臂结构的状态空间方程,最终通过求解Lyapunov方程得到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并以两道伸臂为例,对两道NSDO(简称“2NSDO”)结构、两种布置方案的混合伸臂结构进行了随机地震响应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阻尼伸臂结构相比,合理设置的NSDO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提高,层间位移角与无控结构(仅核心筒)层间位移角之比(即层间位移角减震效果)从0.68降至0.25以下,有害层间位移角的减震效果从0.71降至0.4以下,加速度、基底剪力和倾覆弯矩的减震效果均从0.7左右降至0.5以下;对比不同的NSDO布置形式,对于有害层间位移角、...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分析了干摩擦板调谐质量系统减震性能,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导出在结构顶端设置减震系统的动力反应计算公式.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设置质量调谐系统之后,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和楼层加速度均有所减小.对文中算例,当接触面滑动摩擦系数为0.03、弹簧系数为20000kN/m、阻尼系数为3000 kN/m·s、调谐质量为楼层质量的1.0倍时,干摩擦板调谐质量系统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胜强  王欢 《安徽建筑》2012,19(1):153-154
根据实际建筑情况,把SSI体系的运动分为滑移运动和非滑移运动,通过对这两种运动状态的动力特性分析,得出:当SSI体系处于非滑移运动状态时,体系可以视为经典阻尼体系;当SSI体系处于滑移运动状态时,体系被视为非经典阻尼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SSI体系的两大因素:振动幅值和自振频率来分析滑移运动和非滑移运动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非滑移运动在整个SSI体系中占有支配地位,SSI体系是可以看作近似经典阻尼体系的。  相似文献   

18.
某高层框剪结构进行局部功能改变,在新规范下结构的抗震能力出现不足。剪力墙水平抗剪及水平施工缝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底层剪力墙尤为严重。如采用常规的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施工工期过长对商业运营影响巨大,而本文采用的粘滞阻尼墙减震方案能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变化的附加阻尼与附加刚度对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该工程项目原结构、增设斜撑及增设斜撑和附加阻尼等工况的分析,提出了附加阻尼与附加刚度综合应用的减震方案,可有效地解决该结构在新规范下抗震源能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一种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以及节点连接形式和构造做法,然后提出了剪切摩擦型连接方式的计算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能够较真实模拟剪切滑动的本构关系。通过本文所建议的分析模型与目前常用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对比,发现了周期折减方法、刚性连接模型的适用范围和缺陷。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模型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应用典型工程实例,进行了地震反应的动力时程计算,并分析了这种减震体系的动力反应特点和规律,得出了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从理论分析方面为进一步改进,完善及推广该结构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