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电信网技术》2010,(1):86-87
基于PON技术的FTTx接入网络不但需要承载更高带宽的业务,也承载着电信运营商们如何在高清时代实现固网复兴的伟大理想。在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的大趋势下,华为的光纤接入网络方案从架构、性能,业务承载、运维等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适应运营商建设统一、面向未来、自动化的绿色接入网络的诉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华为光纤接入网络的六大技术创新》一文对华为光纤接入网络的六大创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下,多功能、高集成度、大容量、高带宽、广覆盖和绿色节能成为设备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对于海量部署的接入层设备,这些特性直接影响到运营商的网络架构、部署计划,甚至是投资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前运营商城域承载网普遍存在县市业务接入控制节点过多,设备利用率低的情况,随着大容量设备的引入,部分节点利用率将在20%以下,这与未来承载网"大容量、少节点、扁平化"的总体架构存在差距。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好业务接入控制节点规划,通过业务接入控制层节点的适当收敛,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减少设备数量,提高网络整体综合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对传输承载的新需求:超大带宽、超低时延、灵活调度、网络切片等,以及承载网组网架构特点,文章从不同场景、不同运营商分析5G承载网的前传、中传、回传方案,并从网络架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光缆和综合业务区建设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对于5G传输承载网,运营商需根据自身网络现状,围绕基础设施,结合综合接入区和DC机房整体规划,快速推进传输承载网建设。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5G基站对光缆的需求以及宽带接入网光缆资源状况,结合运营商"一张光缆网"的承载架构,研究提出了基站光缆网与宽带接入网末端光缆资源整合和优化策略。在接入层面光缆资源实现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维护一体化建设和统一的维护管理,真正实现"一张光缆网"融合承载,可以满足5G快速规模发展对光缆资源的需求及未来全业务灵活高效接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信运营商全业务、IP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承载网融合规划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基于此重点分析了IP城域网与传送网、接入层的协同规划,城域传送网与IP、接入层的协同规划,以及接入层网络的协同规划,并提出了城域承载网的协同规划流程,对电信网络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曦光 《电信技术》2007,(12):106-108
1 FTTx宽带光接入网络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随着互联网和宽带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以"铜缆"为基础的电信网络必须逐渐向宽带多媒体架构转变.近几年来,运营商虽然已经在核心网和IP承载网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以DSL技术为主的接入层仍然存在带宽瓶颈,大力发展FTTx宽带光接入网络已经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陈乐 《电信快报》2012,(3):25-30
FTTx(光纤接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制约通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接入带宽瓶颈,但在大宽带环境下,承载网络对业务能力的支持是否高效优质不是单一的宽带接入网能解决的,综合业务承载涉及的接入网、城域网、传输网、支撑系统等网络各层面间的协调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文章通过对中国电信典型城域网现状和建设要求的分析,从大宽带背景下对电信运营商未来业务接入和实现的要求入手,深入研究承载网络各层面之间对综合业务的协同承载关系。  相似文献   

8.
潘琴 《西部广播电视》2014,(11):149-150
基于现有的有线电视承载网,笔苦探讨了如何通过光接入的PON技术和IPoC产品,实现PON+IPoC组网方案,其中包括PON网络实现IP业务传送、IPoC技术解决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最终实现双向业务的传输,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提供接入网全程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目前各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建设下一代网络(NGN)接入层承载网中所采用的几类技术模式,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技术建设NGN接入层承载网的思路,并通过技术分析和带宽需求分析,简单论证了这种建网思路的可行性.最后,对这几类建设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采用GPON模式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0.
IPTV承载网建设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IPTV的基本构架,包括软服务部分和IPTV承载网络,阐述了当前IPTV承载网的三大主流宽带接入技术:ADSL,FTTX+LAN以及PON。提出了IPTV对承载网在网络带宽、频道切换时延、网络QoS、组播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并从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改造方案详细分析了IPTV承载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杨孔威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38(6):96-96,98,100
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随着广电与电信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各广电运营商都在大力发展互动业务以期在竞争中占得优势,由于广电运营商IP城域网的基础比较薄弱,原有的以互联网接入业务为主的IP城域网已逐渐难以适应VOD新业务的要求,因此广电运营商在建设VOD互动平台时需要考虑IP承载网的建设,使之能够满足VOD业务的要求.本文...  相似文献   

12.
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驱动网络升级、宽带普及率的提高和宽带提速的深入,千兆光网络从消费领域向垂直行业领域延伸,满足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对光接入网络的新需求成为现阶段的重点。作为下一代的光接入网系统,50G PON技术成为当今通信行业中千兆光网演进的热点。文章结合运营商及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特征,浅析50GPON的承载特性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50G PON现网试点情况。  相似文献   

13.
黄智 《电信网技术》2006,(11):50-52
3GIP承载网络是从移动运营商的角度展现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整个3G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从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看,3GIP承载网源于最终用户的业务需求,服务于最终用户。从业务到运营再到研发,对3GIP承载网络都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多媒体、普通数据等实际应用,越来越多基于IP网络进行传递。面对诸多应用业务,运营商要提供高效的业务平台,来满足多样的业务需求。运营商要为根据话务、数据的流量流向构建分层的网络模型,要根据城市状况、资源状况构建无线接入模型,更要全面考虑业务需求、业务平台,构建3GIP承载网络。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的黄智所撰《透过产业链看3GIP承载网的运筹帷幄》为我们介绍了3GIP承载网的发展状况,以及与3G业务和业务平台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3GIP承载网对3G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烽火通信全业务承载网解决方案以系列化的OTN和PTN设备为承载平台,融合了ASON智能控制平面技术,可为运营商构建全业务接入能力、易运营、高效率的光承载网络。  相似文献   

15.
承载网是运营商重要的基础网络之一,在电信业务全面向IP化转变的情况下,承载网存在向分组化转型的需求。在当前电信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构建可支撑运营商业务长期发展、低TCO的新型分组网是运营商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龙文富所撰《聚焦TCO,构建PTN新型分组承载网》一文介绍了中兴通讯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用户需求,推出了满足以低TCO建设分组承载网的IPTN系列产品。基于充分的需求调研分析,该产品从设计理念到网络部署、网络的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都对TCO进行了精耕细作,为帮助运营商降低分组承载网络建设的TCO做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6.
《电信网技术》2008,(2):48-51
MSAN已经逐渐成为基于IP架构的下一代电信网建网的主要接入方式,如何建设一个更高效率低成本的MSAN承载网是大多数固网运营商的共同关注点。本文通过MSAN对承载网需求的分析,提出面向IP的MSAN承载网的建网思路,以及高性能低成本的基于MSTP的MSAN接入承载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降低用户接入门槛,从QoS(服务质量)保障、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分析IMS(IP多媒体子系统)对IP承载网提出的新的性能要求和技术挑战,并结合运营商实际组网情况,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了基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承载网络的解决方案,包括PON设备组网结构、方案技术优势及后续升级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朱俊  汪国荣 《电信科学》2012,28(9):106-111
以往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承载网络以传统的点对点系统为主,因此网络建设成本尤其是光缆网建设成本非常高.当前,各电信运营商已全面开展以PON技术为主的光纤网络建设,采用PON技术建设平安城市的承载网络,是一种技术创新和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实践.通过分析视频监控技术的演进,研究模拟与数字承载网络技术的发展,分析比较各种承载网技术的优劣,阐述采用以PON技术为基础的城市光网,在平安城市中承载应用具备的优势.同时,提出PON承载视频监控系统需关注的运维和技术问题并且探讨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鹏 《通信世界》2009,(15):I0032-I0032
随着3G的到来和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的形成,电信网络在接入、传输、承载、核心以及业务网络等正在向全IP化发展,为了适应全业务发展的需要,运营商通过构建全网性的IP承载网把各业务系统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