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声环境质量是影响园林整体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拙政园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进行评价与研究。通过调查人员的实地感受、物理参数测量以及对园中游客的主观问卷调查,以获得典型古典园林的声环境现状数据,并深入探索古典园林的声景构成、人们对各声景元素的喜好度评价以及声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相关结论可以为我国园林环境质量改善,尤其是古典园林声景观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程秀萍  裘鸿菲  周雯文 《华中建筑》2007,25(12):118-120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声景的运用十分广泛,现通过古诗词、园林实例与中国园林美学理论,分别对声景概念、审美特征、分类和运用进行研讨,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声景在我国古典园林运用中的奥秘,扩展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视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对近几年来古典园林声景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发现其尚有诸多不足之处,研究对象过于集中,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和对古典园林声环境的保护、修缮等。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应趋向于细化研究对象、整合研究方法以及加大对著名声景观的保护、修缮与记录。此外声景概念的普及对未来声景观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园林中的虚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园林中的虚景包含非常广泛,现通过古诗、古典园林理论与实例,分别对空间、光影和声、香等方面进行研讨,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虚景的奥秘,扩展人们的欣赏视野。并对现代园林中重实轻虚的弊端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声景观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但是纵览我国造园历史,声景观的理念很早就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和岭南园林造园实践之中。该文通过对广东岭南古典园林的理解,对声环境中的声音要素进行了阐述,为岭南园林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内容,拓宽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视角,为园林整体环境的构筑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9.
罗枫  陈江 《华中建筑》2011,29(11):107-109
通过引入“声景”的概念,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方面来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营造的特色,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声景的营造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