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NPJ—202异鞍填料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φ600×6556毫米PVC塔中,对新开发的NPJ—202型瓷质异鞍填料(以下简称50毫米202异鞍)和50毫米瓷质矩鞍填料(以下简称50毫米矩鞍)进行了空气-水系统、空气-硫酸系统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对比研究。50毫米202异鞍与50毫米矩鞍相比较,压降平均低20~30%;泛点气速高12~19%;压降填料因子和泛点填料因子分别低20%和19%;传质性能略优。提出了50毫米202异鞍填料的压降、传质的计算关联式,供生产、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2.
泡沫碳化硅波纹规整填料的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碳化硅陶瓷材料用于精馏过程,将该材料与波纹板类填料形状相结合开发出泡沫碳化硅波纹规整填料和光滑碳化硅波纹规整填料.对2种填料进行了流体力学性能与传质性能的测试,研究了泡沫结构对规整填料性能的影响.在直径100mm的有机玻璃塔中使用空气-水体系对填料进行干填料压降、湿填料压降、泛点气速、持液量等流体力学性能测试;在直径100mm的常压玻璃塔中,使用环己烷-正庚烷标准物系进行全回流操作,对填料进行传质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填料外形相同的情况下,与光滑填料相比,泡沫填料的干、湿填料压降较高,泛点气速相当,持液量增大,传质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环鞍复合填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新开发的环鞍复合填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塔径为400 mm×6 mm的有机玻璃塔内测定了其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并和阶梯环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环鞍复合填料具有更好的性能,与阶梯环相比,压降可减小10%—20%,通量增大10%—20%,传质效率提高10%左右。而且,在初步的工业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果。为了应用方便,将环鞍复合填料的流体力学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获得了压降、载点气速和泛点气速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QH-1型扁环填料用于高液气比操作时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186mm有机玻璃塔中 ,对16和2 5QH 1型扁环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计算其压降、液泛气速、泛点填料因子、湿填料因子和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的关联式。并与16鲍尔环填料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QH 1具有优良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  相似文献   

5.
国产脉冲填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直径为262 mm有机玻璃塔内,用空气一水体系对国产50 mm陶瓷脉冲填料进行了流体力学性能的测试,得出了干、湿填料压降,载、泛点气速关联式。以Na_2SO_3溶液在钻离子催化下用空气氧化法测定了液相传质系数和有效表面,并对有效表面、载点气速提出了新的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国产脉冲填料与西德产脉冲填料一样,具有良好的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6.
以工业用尺寸的阶梯环与环矩鞍在直径600mm的塔内进行氨吸收试验,将结果整理成气相传质单元高度及气膜传质系数的关联式,可供设计应用。提出为了发挥此两种填料在高气速下操作稳定、不易液泛、阻力小而传质系数高的优点,采用开孔填料的塔,操作气速以在60~70%液泛气速以上为宜。此时与用名义尺寸相同的拉西环在50%液泛气速下操作相比较,填料层体积可以降至一半以下,而阻力的增加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φ310毫米冷模塔中,对16毫米瓷矩鞍形填料以空气-水系统进行了流体力学性能测试,求出不同喷淋密度下的填料因子及泛点填料因子,并与φ16×16拉西环数据进行了对比。试验证明矩鞍填料流体力学性能优于拉西环。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新型多孔金属填料的性能,对泡沫铝填料进行流体力学和传质实验研究,获得了该填料的填料压降、泛点气速、持液量等流体力学性能数据及填料层压降和液泛气速的关联式,传质实验结果显示:泡沫铝规整填料的理论板数可以达到10块以上,说明泡沫铝填料是一种新型高效规整填料。  相似文献   

9.
唐继信 《化学与粘合》1998,(1):17-18,52
在直径为80mm的有机玻璃塔内,以水-空气为介质对聚丙烯阶梯环填料流体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措出了填料层压降和空塔气速的变化关系,泛点气速和喷淋密度的关系。并依据实验数据关联出湿填料因子泛点填料因子和喷淋密度的经验式。  相似文献   

10.
姚跃宾  李洪  李鑫钢  高鑫 《现代化工》2014,34(11):127-131
为了考察丝网层数和表面开孔对金属丝网填料性能的影响,测定了单层开孔金属丝网填料(BXH型)和双层无孔金属丝网填料(DMⅠ型)的压降、泛点气速和传质效率,并将实验结果与单层无孔金属丝网填料(BX型)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BX型单层无孔丝网填料相比,DMⅠ型双层丝网填料的压降增大,泛点气速降低,传质效率提高;BXH型开孔丝网填料的压降降低,泛点气速增大,传质效率降低。丝网层数增加,可以提高填料的传质效率,但是填料的通量下降;填料表面开孔,可以提高填料的通量,但传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气液传质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马友光  白鹏 《化学工程》1996,24(6):7-11
文内对气液传质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表面张力对传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维德 《化学工程》2004,32(2):14-18
表面张力对传质过程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传质界面积,当物系为正物系时,对板式塔有较小较稳定的汽泡,对填料塔和湿壁塔,有较稳定的液膜,结果使二者均有较大的传质界面积,传质效果较好;负物系的情况相反。当液体混合物的平均表面张力较小时,也有利于形成较小较稳定的汽泡,从而有利于传质。表面张力对传质过程的影响机理相当复杂,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王双成 《化肥设计》1999,37(1):13-15
导出了计算填料型饱和热水塔气相传质系数和传热系数的方法,分析了应用气相传质系数和传热系数计算填料层高度的方法,给出了计算实例,计算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4.
选取CO2-K2CO3/KHCO3为吸收体系,次氯酸钠为催化剂,甲苯、异戊醇为第2液相,应用Danckwerts图来同时确定液侧传质系数KL和界面面积a,通过实验研究了分散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散相体积分数φ(1%—10%)的增大,或分散相形成的液滴直径的减小,以及传质组分在分散相和连续相中溶解度的比值m(即传质组分在实验体系的分配系数)增加,或在二相间的相对扩散系数增加时,可显著增强气液传质,为气液液三相体系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CO2气体-K2CO3/KHCO3水溶液吸收过程为研究体系,用酸解法测量气体被吸收的速率,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加入第2液相(有机相)对体系传质速率的影响。经过试验研究证明,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程度与加入的物质有关,在试验条件下甲苯对体系强化作用高于异辛醇和庚烷对体系的强化作用。当第2液相加入量较小时,随加入量的增加,其对气液传质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但当第2液相加入量较大时,这种作用则不明显。同时第2液相对传质作用的影响与流动场有关,增加流动场的搅动有助于强化气液传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树脂吸附法回收结晶废液中利巴韦林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LSA树脂吸附分离利巴韦林,上柱溶剂为90%乙醇水溶液,洗脱剂为pH8.5的Na2CO3溶液。该工艺可使利巴韦林的浓度由不到10%浓缩到80%以上,再通过浓缩结晶可得到合格的利巴韦林产品。计算了吸附柱在不同流速下的总传质系数和传质区高度,为吸附器的设计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介绍了气液传质过程中,固体小颗粒或第二分散液相(有机相)所形成的第三相的加入对传质过程的影响.分别论述了在不同的气-液接触器(搅拌釜、鼓泡塔)中,固体小颗粒和第二分散液相的加入对体系的传质系数、传质速率及界面面积等的影响,叙述并讨论了传质机理及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树脂的静态、动态实验研究,确定树脂吸附法分离提纯结晶废液中利巴韦林的优化工艺。选取LSD树脂吸附分离利巴韦林,上柱溶剂为90%乙醇水溶液,洗脱剂为pH8·5的Na2CO3溶液,该工艺使利巴韦林的浓度由不到10%浓缩到80%以上。再通过浓缩结晶可得到合格的利巴韦林产品。计算了吸附柱在不同流速下的总传质系数和传质区高度,为吸附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该工艺过程简单、无外添加、不使用有毒溶剂、能耗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来描述乳状液型的液膜,Ⅰ型促进传递分离体系的数学模型。引入了内相对流和分离过程中乳液平均滴径随时间变化的概念。提出了用两阶段模型来描述实际液膜分离体系的观点。即:在前一阶段应该考虑内相对流和乳液滴径变化,而后一阶段则可不考虑上述二因素的渐近前沿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国内外硅橡胶复合膜渗透蒸发脱除微量有机物的传质研究现状;提出了硅橡胶复合膜渗透蒸发串联传质阻力扩展模型;分析了渗透蒸发过程各部分传质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液相边界层、膜的致密皮层、膜的多孔支撑层;得到了便于工程设计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以及渗透蒸发过程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