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核结构研究中,磁矩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出直接和确定的核结构信息。高自旋态的核结构研究中,核子是从集体运动还是从核子顺排获得角动量是个前沿的问题。按照能量,变形核可以从高/轨道的准粒子顺排获得自旋角动量。质子和中子顺排对磁矩的大小和符号的影响不同,质子顺排导致磁矩增大,而中子顺排使磁矩减小甚至出现负值。转动带g因子系统测量,能够澄清核子是从集体运动还是从准粒子顺排获得角动量。为此,我们系统测量了^83Y正宇称转动带的g因子。  相似文献   

2.
在核结构研究中,磁矩能够直接给出核结构信息。高自旋态核结构研究中的核子顺排是一前沿研究课题。质子和中子顺排对磁矩的大小和符号的影响不同,质子顺排导致磁矩增大,而中子顺排则使磁矩减小,甚至出现负值。转动g因子系统测量,能够澄清核子是从集体运动还是从准粒子顺排获得角动量。  相似文献   

3.
在核结构研究中,磁矩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出直接和确定的核结构信息。高自旋态的核结构研究中,核子是从集体运动还是从核子顺排获得角动量是个前沿的问题。按照能量,变形核可以从高j轨道的准粒子顺排获得自旋角动量。质子和中子顺排对磁矩的大小和符号的影响不同,质子顺排导致磁矩增大,而中子顺排使磁矩减小甚至出现负值。转动带g因子系统测量,能够澄清核子是从集体运动还是从准粒子顺排获得角动量。为此,我们系统测量了83Y正宇称转动带的g因子。实验测量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进行的。用98MeV的Si束流轰击58N,…  相似文献   

4.
A~80区中重核核结构复杂,且随质子数、中子数和角动量变化,该区核的核结构研究是当前原子核高自旋态谱学研究领域的中心课题之一。核微观组态、单粒子和集体运动等核结构可以通过能级和寿命测量来研究,但要作出肯定的结论和深入的了解需要测量原子核的g-因子。A~80区核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g9/2质子与(或)中子折对顺排。g-因子对质子与(或)中子折对顺排特别灵敏,由g-因子测量可对粒子折对顺排作出肯定的判断。本工作通过A~80区Z=40的Zr同位素的高自旋态g-因子测量研究核结构随中子数和角动量变化。 采用瞬态场离子注入扰动角分布方法测量了84Zr和86Zr的高自旋转动的态g-因子。高自旋态由85Ni(28Si,2p)84Zr和58Ni(32S,4p)86Zr反应产生和布居。入射Si和S束的能量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稀土区原子核中一对i_(13/2)中子拆对顺排是导致转动带交叉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理论,稀土区奇质子奇A核建立在不同质子组态上的转动带交叉频率应该是组态无关的并应与相邻偶偶核的转动带交叉频率一致。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当稀土区奇质子处于不同的组态时,由一对i_(13/2)中子拆对顺排导致的带交叉频率表现出组态相关性,特别是当这一核区某些奇质子核的转动带建立在质子h9/2 1/2[541]Nilsson轨道上时,其转动带交叉频率出现了显著的推迟。这一现象在  相似文献   

6.
质量数80区的过渡性核表现了集体性和单粒子性的能级结构。对质子数Z为37~40、中子数N=45的原子核,如81Kr,87Mo核,在中低自旋时显示了单粒子特性,而在高自旋态时表现出较多的集体性。 近些年来,在过渡区在束γ谱学,如83Rb、83Y等核研究中,观察到了一串建立在较高K态的增强的△I=1的M1跃迁。它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激发模式,叫做磁转动带。我们对85Zr的研究目的,一是将其能级推到更高自旋,另一个是寻找该核的磁转动带。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47≤Z≤50和N≥50的过渡核区的研究中,发现它们的转动带以M1跃迁为主,并且它们的B(M1)/B(E2)的值在10到50(μN/eb)^2之间变化。对实验上观察到的这个现象,理论上用倾斜轴推转壳模型作出了解释。在这个区域,中子与质子数都接近于幻数,因此基态形变较小,非主轴转动模型中讲到,它们具有这样的耦合模式,处在高,轨道的价中子和价质子的角动量随着自旋的升高,逐渐的向总角动量靠拢,顺排起来。由于这种非主轴转动,旋称不再是好的量子数,产生了一序列规则的以M1跃迁为主的转动带。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47≤Z≤50和N≥50的过渡核区的研究中,发现它们的转动带以M1跃迁为主,并且它们的B(M1)/B(E2)的值在10到50(μN/eb)2之间变化。对实验上观察到的这个现象,理论上用倾斜轴推转壳模型作出了解释。在这个区域,中子与质子数都接近于幻数,因此基态形变较小,非主轴转动模型中讲到,它们具有这样的耦合模式,处在高j轨道的价中子和价质子的角动量随着自旋的升高,逐渐的向总角动量靠拢,顺排起来。由于这种非主轴转动,旋称不再是好的量子数,产生了一序列规则的以M1跃迁为主的转动带。为了验证这一核区的系统性现象,将102Ag作为研究对象。前人…  相似文献   

9.
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布居A~110核区缺中子奇奇核106,108Ag的高自旋态,分别在这两个核中找到了类似104Rh中基于πg9/2 νh11/2组态的手征双带结构。它们的能级能量、旋称及B(M1)/B(E2)随角动量的变化关系符合手征带的特征。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106Ag、108Ag双带之间的转动惯量及准粒子角动量顺排存在较大差别,说明两者的晕带和伴带所基于的核芯形变与角动量耦合模式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A=130核区缺中子变形核对研究高自旋转动带结构特点及平滑带终止特性有着特别的意义。该核区中核的共同特点是:在以100Sn或114Sn为核实的闭壳外,有恰好合适个数的(约10~20个)价核子或价空穴,因而有着非常丰富的转动带结构,如形状共存、带交叉及合适的带终止自旋值(即该带所能达到的最大自旋值)。 131La的高自旋态已经被研究[1,2],最近的实验结果是R.Wadsworth小组用EUROBALL IV在束能量为160MeV时测量核反应100Mo(36S,p4n)的退激γ谱[3]得到。其中,正常形变宇称和旋称为(π,α)=( ,-1/2)的一条转动带的自旋达到75/2h,这条转动带在I=20h处未测量  相似文献   

11.
偶80~86Zr核的形状相变和对相变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唯象核芯 两准粒子模型的一种微观实现(微观sdIBM-2 2q.p.方案)和实验单粒子能量,较成功地再现了偶^80~86Zr核的基态带、7带和部分高自旋态能谱,实现了它们从近SU(3)对称性到O(6)对称性,继而向U(5)对称性过渡的整个形状相变过程。基于唯象模型和微观方案推出s玻色子不拆对的结论,及1个d玻色子发生拆对顺排所需要的最小能量阈值。该阈值明确指认:随着中子空穴数的减少,偶Zr同位素可能发牛着从^80Zr核的两准质子顺排态向着^86Zr核的两准中子顺排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在近球形核112In的高自旋态研究中,发现112In在高位能级存在磁转动的运动模式,然而,在低位能级中出现了一些类似单粒子激发的特性,表现出很强的单粒子特性,磁转动带建立在这些单粒子组态的能级上。本文运用准粒子壳模型对低位能级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指定了112In部分低位单粒子能级的组态。  相似文献   

13.
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是用来描述八极形变原子核的模型。该理论计算的转动带具有好的角动量和宇称,因此可以与实验测得的转动能级直接相比较。在这里,将它应用于描述丰中子八极形变核^142Ba。计算中使用的四极、八极和十六极形变参量分别为0.127、0.075和-0.03。对^142Ba的基带和负宇称带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示于图1。  相似文献   

14.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研究了^157,158,159Er转动结构性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58Er的64 ^146Gd82核实外的12个价核子全部顺排的角动量,即带终止态的角动量是46^+,48^-和49^-,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由于质子与中子不同的形状驱动效应影响,A=130缺中子核区的核在高自旋态下可呈现丰富多彩的核结构特性,如形状共存、扁椭形变、旋称反转、手征二重带结构等。对双奇核^122Cs与^136La进行了高自旋态研究,目的是在^122Cs中寻找手征二重带,在^136La中研究旋称反转与扁椭形变特性。  相似文献   

16.
A-100区奇奇核存在着丰富的核结构信息,例如形状共存、三轴形变、带终结以及磁转动带与手征二重带等。在前人的实验结果中,^112In的高自旋态信息很少,仅观测到10ˉh。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112In的高自旋态结构,并且寻找其可能存在的磁转动带与手征二重带。  相似文献   

17.
稀土区的核往往表现出多样的核形状和核结构。^152Dy(N=86,Z=66)核在低自旋态时有3个带共存于扁椭形的单粒子态中。对于同中子数的^153Ho(N=86,Z=67)和^154Er(N=86,Z=68)也发现了与在^152Dy中相同的3种结构:单粒子结构、SD结构和形变的转动结构。即N≤90的Dy、Ho和Er同位素核,表现出集体性与单粒子性共存的特点。为了研究质子对形状共存的影响,对同中子数核^155Tm(N=86,Z=69)的自旋态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于质子与中子不同的形状驱动效应影响,A=130缺中子核区的核在高自旋态下可呈现丰富多彩的核结构特性,如形状共存、扁椭形变、旋称反转、手征二重带结构等。对双奇核122Cs与136La进行了高自旋态研究,目的是在122Cs中寻找手征二重带,在136La中研究旋称反转与扁椭形变特性。实验  相似文献   

19.
质质量数A≈130的轻稀土核处在从球形向大形变的过渡区,其价中子和价质子分别占据h11/2高j壳的中上部和底部轨道,产生不同γ的形状驱动力。这些过渡核的基态组态存在长椭球形变和扁椭球形变的共存,而在高自旋时出现集体运动和粒子激发之间的竞争。理论预言,随着转动频率增大呈现由软γ趋于三轴形变,发生形状变化。  相似文献   

20.
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是用来描述八极形变原子核的模型。该理论计算的转动带具有好的角动量和宇称,因此可以与实验测得的转动能级直接相比较。在这里,将它应用于描述丰中子八极形变核142Ba。计算中使用的四极、八极和十六极形变参量分别为0.127、0.075和-0.03。对142Ba的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