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强调已知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岩石建造-构造地质体现时的综合结果,突出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原则,广西归属1~8级大地构造单元,属欧亚板块(1级)、华南陆壳板段(2级)、中新生代南华褶皱系(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双向陆上造山带,3级)的一部分。南华褶皱系广西部分可分成3个4级大地构造单元,广西基本大地构造单元,云开大陆边缘弧褶皱带、桂东北弧后陆内褶皱-冲断带和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讨论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并非始于元古代,泥盆-石炭纪方开始出现,为板内大陆裂谷。断裂带南北段在二叠-三叠纪拉开,形成弧后海盆,同时在其两侧出现一系列裂谷带。南北段属于同一断裂带,晚第四纪时右旋平移,渐新世以前曾左旋平移。二叠-三叠纪两弧后扩张盆地的盆地层,即所说的印支地槽,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中晚始新世及其以后,印支期主要为造陆运动,褶皱作用较弱。中国古生代以来各陆块间缝合线,可相对地分为同源块体缝合线和异源块体缝合线。  相似文献   

3.
混合岩建造的大地构造类型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岩建造按其形成的不大同大地构造环境,可划分为2个大地构造类型:地洼型混合岩建筑和地台型混合岩建造。地洼型混俩岩建筑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属性,明显不同于地槽型混合岩建造,这主要表现在:(1)产出于后地台块断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环境,限于规模较大的线性断裂带之内;(2)具有独特的由变质岩-混合岩-花岗岩呈三位一体的组合建造系列,在混合岩中存在高温低压相系的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4.
关于华南东部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印支运动导致南华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不恰当的。包括艮口-安源运动在内的中晚三叠世之间的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远未能引起地台盖层全面褶皱。地台盖层、右江盆地层与上三叠—中侏罗统构造层类同步褶皱。地台盖层褶皱时代相当近晚。认为闽西推覆体主要形成时期是早三叠世末至中侏罗世的主张是不可信的,因为这些推覆体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以后。  相似文献   

5.
溆浦—靖州断裂走向NNE(北段转为NE—近EW向),倾向SE,是雪峰造山带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重要断裂?基于与断裂相关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研究溆浦—靖州断裂的活动历史,进而探讨断裂的构造属性。结果表明:溆浦—靖州断裂自早至晚经历了南华纪伸展。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晚古生代伸展、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逆冲、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白垩纪伸展、古近纪右行走滑等多期构造活动;溆浦—靖州断裂以西块体相对强硬或不同壳层具刚性焊合,断裂以东块体相对软弱或不同壳层之间焊合较弱,导致断裂东侧在伸展事件中具有更强烈的伸展减薄并相对沉降,在挤压事件中则具更强烈变形和更大幅度抬升,且断裂以东具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断裂以西无花岗岩发育;溆浦—靖州断裂为扬子陆块与东南缘岛弧之间的分界断裂,是武陵(晋宁)运动中扬子陆块与东南侧岛弧的弧-陆碰撞带内主断裂。  相似文献   

6.
长乐—南澳变质岩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变质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充分考虑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该变质岩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变质幕和原岩层位后认为:变质带是在陆上无海浸“干造山”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存在晚侏罗世的第I变质幕和早中白垩世之交的第Ⅱ变质幕,其分别与华南燕山造山运动幕I—Ⅱ和幕Ⅲ同步;长乐-南澳断裂带南东的变质岩带的原岩层位包括下古生界和下白垩统(南园组),可能还包括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文宾山组-梨山组)、上古生界和下三叠统.  相似文献   

7.
青海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构造上位于秦祁昆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接部位。在对青海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石油、天然气、钾盐、石盐、Au、Fe、Cu、Ni、Pb-Zn、煤、石墨、大理岩等矿产为主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青海构造演化、岩石建造组合及矿产分布规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初步划分出青海矿床33个成矿系列(组)、91个成矿亚系列、60个矿床式。主要成矿系列(组)有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石油-K-Li-B-Mg-Sr-石盐-芒硝成矿系列、三江西北与中生代沉积-岩浆-构造作用有关的Cu-Pb-Zn-Ag-黄铁矿-水晶成矿系列组、东昆仑与华力西期—印支期旋回构造-岩浆-沉积作用有关的Fe-Cu-Ni-Co-Pb-Zn-Au-W-Sn-Nb-Ta成矿系列组、北祁连与加里东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Pb-Zn-Au-石棉成矿系列、北祁连与前南华纪构造旋回岩浆作用有关的Fe-Pb-Zn-Au-硫铁矿-铬铁矿-石棉-蛇纹岩成矿系列。对每个成矿系列(组)及其分布特征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对前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5个成矿阶段的成矿系列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立了前南华纪古陆核形成、基底陆壳的板内成矿体系,早古生代板块体制成矿体系,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成矿体系,晚中生代新特提斯成矿体系,新生代高原隆升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8.
受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联合、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合作用,豫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边界复杂,发生多期次、多性质构造演化,致使构造变形时空差异显著。为揭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通过构造精细解析以及平衡剖面恢复以阐明水平方向构造差异,并基于埋藏史模拟,展示垂向差异沉积与隆升剥露。分析显示,以中燕山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豫西地区垂直方向构造变形形成两个构造层:印支-中燕山期挤压构造层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层,并根据变形方式与变形强度,划分出南缘冲断-伸展构造带、渑池-伊川-汝州逆冲推覆-伸展构造带、北缘断块区、嵩山北斜坡-断陷区、嵩山-箕山隆起区等5个构造带。受制于水平构造变形差异,垂向上相应存在强烈隆升-断陷沉积、中等隆升-断陷沉积、中等隆升-断块剥蚀、轻微隆升-断块剥蚀4类沉积与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9.
滇西中新生代锡矿带属于中新特提斯成矿带的组成部分,位于海陆壳俯冲带陆壳仰冲一侧,与造山花岗岩带密切相关。根据中新生代板块活动的主要事件,可分为四个成矿期。由东往西锡矿化世代依次变新,与板块活动事件逐次推迟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锡矿化不依赖于围岩,主要依附于陆壳仰冲侧造山花岗岩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丁青—北澜沧江—柯街—孟定缝合带之间的区域是我国西南寻找中新生代锡矿床最佳远景区域,其中主要探索对象是晚三叠世至早始新世造山花岗岩带和与造山花岗岩带相联系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系属于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关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阱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了较厚的陆相碎屑岩,同时也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根据地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剖面解释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演变过程及其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受周缘造山带在不同时期差异隆升的影响,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沉积中心发生了有规律的迁移,从晚三叠世时的川西前陆盆地迁移至早—中侏罗世时的川东北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陆相碎屑岩层系遭受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盆地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陆相碎屑岩层系沉积前的克拉通内裂陷盆地转变为晚三叠世早期的大陆边缘盆地,并最终演变为现今的陆内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变形为主,兼具弱走滑作用,主要发育叠瓦冲断带、背冲断块、断层相关褶皱、飞来峰等构造样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横向分带性,并控制了圈闭发育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4.
宁夏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系统收集与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宁夏区内沉积建造构造、侵入岩浆构造、变质建造构造和大型变形构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宁夏稳定陆块区和造山系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宁夏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划分和充分的表达.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主要服务于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规律的研究.以龙首山—六盘山断裂为界,将宁夏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出华北陆块区和秦祁昆造山系2个Ⅰ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陆块和北祁连弧盆系2个Ⅱ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盆地、贺兰山被动陆缘盆地、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岛弧4个Ⅲ级构造单元;盐池—彭阳坳陷、贺兰山被动陆缘裂陷带、银川新生代断陷盆地、鄂尔多斯西缘被动陆缘坳陷、阿拉善南缘前陆盆地、香山弧后盆地、南山东端火山弧、南山东端弧背盆地8个Ⅳ级构造单元.为宁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背景资料及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中天山东段具有代表性的7个花岗岩体作了Rb-Sr年代学研究,其等时线年龄和~(87)Sr/~(86)Sr初始值分别为:平顶山岩体,913.8±4.5 Ma,0.7189;天湖东岩体,696.9±5.7Ma,0.7124;选矿场后山岩体,724.0±8.1Ma,0.7151;砂垄东岩体,470.0±3.0Ma,0.7058;尾亚岩体内带,379.1±1.4Ma,0.7027;尾亚岩体中带,379.7Ma;白石头泉岩体,209.6±9.6Ma,0.9873。它们分别归属雪峰、期澄江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元古代花岗岩主要是同造山的原地-半原地片麻状花岗岩;加里东花岗岩为一些弧立分布的等轴-短轴状侵入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则以高度演化的二云母-天河石花岗岩为特征。塔里木古陆北缘除了中、晚元古代大陆增生外,还发育一条加里东期优地槽褶皱带,而中天山则是该代地槽带中的一个中、晚元古代中间地块(地层地体)。至上古生代,中天山东段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因而明显缺乏海西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东欧地区地处欧洲大陆的东部,与欧洲大陆一起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该区从北向南依次跨越了东欧地台西南端?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东部及阿尔卑斯褶皱带大部,总体上显示了由北向南逐渐变年轻的地质演化历史。该区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主要金属矿产有Cu、Pb、Zn、Au、Ag等,集中产在北部波兰和南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含铜页岩型等。该区可划分出4个成矿带,分别为内喀尔巴阡山—阿尔卑斯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Pb-Zn-Au-Ag成矿带、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罗多彼斑岩型Cu-Au和热液脉型Pb-Zn成矿带、ABTS(Apuseni-Banat-Timok-Srednogorie)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成矿带、波兰南部MVT型和含铜页岩型Pb-Zn-Cu成矿带。前3个成矿带位于阿尔卑斯—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蒂娜地区,属于特提斯成矿域地中海成矿省的一部分,与俯冲、碰撞造山有关;而第4个成矿带属于劳亚成矿域欧洲成矿省的一部分,与盆地伸展有关。在各成矿带内又可划分出若干个矿集区。中东欧地区金属矿床主要产于其南部阿尔卑斯造山带,具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及相关伴生矿产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 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 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 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18.
基于构造解析,认为大厂矿田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印支期层滑剪切成矿系统及燕山期岩浆成矿系统;91、92号层状矿体是集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印支期与燕山期叠加成矿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体;印支期层滑剪切成矿系统控制了75、77、79、80号层状矿体与100号岩溶型矿体。燕山期成矿系统从早至晚包括:① 控制细脉带矿体的偏正花状节理系成矿构造系统;② 控制大脉带矿体的偏负花状张裂系成矿构造系统;③ 控制94、95、96号层状锌铜矿体及岩体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锌矿体的、与岩体被动侵位-层滑剪切有关的成矿构造系统。认为丹池成矿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系列、印支期层滑剪切成矿系列及燕山期岩浆岩成矿系列;讨论了大厂矿田成矿构造系列与成矿系列的时空联系;从矿体形貌学上分析了矿体形貌与构造体系及样式之间的因果关系。印支期成矿观点的提出,不仅可以补充与丰富区域成矿与找矿的理论,对于了解古特提斯成矿域的成矿特征、构造过程及构造边界等科学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系山前带北段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块的右江、攀西等七个裂谷几乎同时经历了基性火山的大量喷发而进入裂谷发展的全盛期,随后裂谷消亡合拢。均发育着巨厚碳酸盐岩。以大断裂围限,扬子地块边缘镶嵌着众多地体。海西-印支期,它们随着扬子地块从南半球向北漂移,拼贴在欧亚大陆与扬子地块的边缘。这些地体有的与扬子地块为“同源”,有的为“异源”。经过晚古生代以来漫长的大地构造演化,在特提斯构造域中,形成了世界上最复杂、最宏伟的古大陆边缘地体镶嵌体系。裂谷与地体是扬子地块在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先后不同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