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湖北黄石阳新古村落损毁的原因,并以祠堂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古村落的保护现状,找出了各个村落宗祠建筑特色及保护措施,解决了在传统建筑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古村落的景观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古村落环境布局的特点及启迪,提出了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保护利用的认识,从而使中国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建筑遗产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西塘是兼顾古镇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典型范例,西塘建筑文化具有独特价值,保护、传承和创新古镇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介绍西塘建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建筑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西塘建筑文化保护的对策,期望对当前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有所启迪,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的现状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古村落的现实意义,并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建筑层面三方面深入分析古村落保护的价值,从而使古村落的保护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湘南地处湘粤桂赣交界处,明清以来古建筑文化沉淀深厚。石泉村是湘南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村落,其中家族宗祠、明清古民居和民国小洋楼等不同时期建筑类型丰富,体现了湘南建筑风貌发展延续的过程。本文通过现场测绘石泉村典型建筑形制平面、立面和剖面,掌握湘南明清、民国时期建筑空间尺度,记录当地传统历史环境要素,为湘南古建筑研究提供详实资料,为古建筑提供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6.
胡英娜 《山西建筑》2009,35(22):7-8
对皖南、晋中的多处古村落、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这两个地区古村落民居的保护开发情况分别进行概述,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例来论证笔者对于古村落民居的整体保护观点:不仅保护单幢建筑,还要保护延续其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7.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论上,分析在历史维度下的吉水县燕坊村聚落形态及建筑形制的演进过程,重点在于阐释自然及人文环境要素是聚落形态及建筑类型变化的重要动因和制约因素;二是方法论上,希望通过分析吉水县燕坊古村落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当前中国,特别是庐陵地区在古村落研究、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一套以研究和保护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为先导的古村落保护思维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乡村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古村落的当务之急。该文通过对钓源古村的实地调研和勘察测绘,综合分析了钓源古村的保护现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规划的框架,通过对保护层次的划分、建筑的分级保护措施和高度控制规划,以及道路与基础设施改善等方法对传统古村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营造方式,是传承古村落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建筑风貌与地域特色,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规划建设面临的难题。该文以琼库什台历史文化名村的建筑营造与保护为主线,分析建筑现状、建构方式、建筑评价等,并总结传统建筑风貌特征、营造方式与风貌整治策略,为今后的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建筑文化、建筑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结构分析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天水地区古村落建筑结构特点分析,达到对保护古村落提供理论依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大型城市交通建设项目前期管线搬迁投资的确定程序、投资控制要求及不同实施方式对管线搬迁投资控制的影响。分析了管线现状调查、管线综合规划、搬迁施工节点协调和控制临时管线搬迁是影响管线搬迁投资控制的主要因素,结合龙耀路隧道、打浦路隧道工程实例,提出了优化管线搬迁方案、优化施工方案、采取管线保护等方式是建设项目前期管线搬迁投资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20年代未期,受科技发展与社会科学的革新思想及印象画派对建筑造型等影响,新建筑在孕育成长。作者1920~1926年在法国留学,亲历其境。1928年组成国际新建筑会议(CIAM),反对学院派(Beaux-art),讨论科技进步对建筑的影响,指出建筑师的使命是表达时代精神,反映现代物质生活。建筑形式应随社会经济等因素而变。按此理念,当时我国某些建筑脱离实际,已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1951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举办之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形出发,通过对建筑师亲手绘制的施工图纸、历史照片以及相关著作的分析,重读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奠基者之一夏昌世的早期代表作——水产馆。文章以对水产馆施工图纸的存疑展开,逐步对水产馆的建造过程、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讨论了导致建筑现状与原来相去甚远的原因,呼吁关注对现代建筑优秀作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夏昌世的作品对我们探索具有岭南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道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夏昌世作品中的中山医学院生理生化楼的遮阳技术为例,从建筑技术角度定量评价其热工性能。通过分析得知:"夏氏遮阳"在防辐射方面是非常优异的,同时兼顾了室内采光和遮阳板散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煜 《南方建筑》2010,(5):14-16
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已经相继建立了一批绿色评价建筑工具;然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显示,现有工具的使用对象大多为能源、材料、水、空气质量等领域专家,对建筑师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并未起到直接的决策支持作用。本文在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及决策支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建筑师设计语言及思维特征"以及"绿色建筑设计决策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决策支持工具的需求,提出了面向建筑师建立成套绿色建筑设计决策支持工具的思考,并结合主要设计阶段,对相关工具的形式及功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与规划和民居建筑方面的特点。作为"岭南建筑"的一部分,意在挖掘珠海特有的地方建筑特色。为保护传统建筑、承传历史文化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近邻深基坑的历史建筑变形控制,重点讨论了基坑开挖施工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全套管回转清障、地下连续墙槽段槽壁加固、基坑疏干降水、挖土与支撑、信息化施工。结合历史保护建筑变形实测的实例,证明建筑变形贯穿于基坑施工的全过程;开挖阶段是控制变形的关键阶段;缩短施工周期是控制建筑累积变形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主要就发展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作经验与理论,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持续发展,及各地本土建筑与文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四个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