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笑悦 《华中建筑》2020,38(7):44-48
中小学校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与之适应。然而目前中、小学校设计中校园空间单一均质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该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优秀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案例,并结合笔者的相关实践,尝试提出多元化校园空间的设计策略。包括根据年级或学部的不同,将整个校园划分为若干个特色教学聚落,再通过形式多样的"共享资源平台"将各聚落的学生联系在一起,以鼓励跨聚落交流,做到有分有合。为未来中小学多元化的校园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海云 《山西建筑》2007,33(20):36-37
从云南少数民族聚落的选址、布局等方面出发,分析传统聚落构筑中“低技术”的应用,以及聚落构筑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关系,以追求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毛联平 《安徽建筑》2012,19(4):18-19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下,通过对用地现状原生湿地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建设需要,对后勤地块进行了以"湿地聚落"为概念的方案设计。设计主要从空间环境的角度出发,利用并改造了湿地景观,使建筑以聚落的形式有机地生长于环境之中,赋予居住者一种有别于一般城市生活模式的居住体验。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人居环境是人类社会中某类广义的聚落环境。本文从聚落环境综合层面分析大学校园多元群构的空间模式、资源协调的综合发展模式、互动共生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这三种校园集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聚落包括低乡聚落、高乡聚落及滨海聚落。过往研究较多集中于低乡及高乡区域,对滨海区域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环境-人居”视角,结合潮汐对滨海地区环境的影响,从熬波煮盐、灶田垦殖、抗倭设防、沙岛求生等维度,剖析江南滨海地区传统聚落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团灶聚落、圩田聚落、墩汛聚落、宅沟聚落等4类典型传统聚落的形成机理及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炎松  陈牧  邵星 《华中建筑》2010,28(1):169-171
巴拉河流域是苗族"长裙苗"集中生活居住的区域,分布着众多传统的苗族聚落。该文从这些聚落在流域中的分布、山水环境来认识聚落选址规律,并从聚落内部的单体建筑和重要节点的定位原则来认识单个聚落的布局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该地区苗族聚落体系的整体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宁  王玉平 《新建筑》2007,(6):49-51
大至城市、小至村庄,都是聚落的不同表现形式。建筑单体作为聚落的组成单元,一旦落成或调整,必将对所处的聚落环境产生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聚落体现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有机系统,这也是一个聚落不断演化的原因。以乐清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纪念馆设计为例,讨论了以适宜的建筑空间组织来整合聚落区域环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启宇  后德仟 《华中建筑》2010,28(6):158-160
该文从聚落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聚落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并以广东省永汉镇聚落为例,结合费孝通提出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模式",从以"己"为中心、同心圆空间层级、同心圆空间秩序性三方面,初步解读了中国传统聚落的社会格局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将聚落视角下的大学聚落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规划中.以四川职业艺术学院新校区规划为例,以大学聚落的新特点为指导,论述了校园规划中,如何尊重历史文脉、营造氛围良好的交往空间的新思路,并以此提升大学校园的气质与风貌.  相似文献   

12.
填埋场封场后的次沉降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封场后填埋场的沉降机理以及填埋体中有机质的降解规律,提出了在分析填埋场封场后的沉降时应单独考虑由于填埋体降解引起的体积减少的观点。提出了分析有机质降解引起的沉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解释了实测中出现的在次压缩后期沉降对数曲线斜率增大的现象。在理想条件下,填埋场的降解沉降为最终降解沉降和一衰减项的乘积。填埋场的最终降解沉降率取决于填埋体的可降解有机质含量和一无量纲数M,其物理含义为降解速率与填埋时间的乘积;而衰减项则是填埋体降解速率和时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13.
李宁  李林 《新建筑》2007,(1):29-33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前身为20世纪初创办的之江大学。其中建筑聚落的内涵和感染力是历经百年沧桑逐渐生长和积淀而成的,已成为校园风景的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之江校区的总体布局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实例,并对建筑聚落的演变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20世纪末叶,我国沿袭的功能主义城市住区规划理论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基于这种状况,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思维观念生态的思维观(一般生态学意义上的拓展),即把城市住区作为一复杂有机的系统看待。与此同时,深入阐述了创建生态化住区模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沉降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无论在填埋过程中还是封顶后都会产生显著的沉降.填埋场的沉降一方面可以增加场区的垃圾消纳量,另一方面将对填埋场的维护和场地再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垃圾填埋体的沉降受垃圾土的自重压缩和有机质降解的综合影响.本文从分析填埋场沉降机理人手,提出填埋体的沉降由主沉降、次沉降和有机物分解沉降三部分组成,并给出了沉降估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填埋体的沉降过程,计算表明,一座设计容量为472万m3,设计填埋高度73m的填埋场的扩容率可达97%;封顶后的最终沉降约为填埋高度的10%.文中提出了实行分区填埋、分层压实和加速有机物分解等控制填埋场沉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论研究概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莹  王竹 《新建筑》2003,(2):21-23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住居看做大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创造性地将生物基因理论引人地区绿色住居的研究中。运用其科学原理,把住居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视为住居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个环境因素的应对称为住居的“地域基园”,试图从深层次把握绿色住居的生成与发展机理,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邵伟华 《住宅科技》2012,32(7):52-54
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面对的市场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使得原来就困难重重的工程结算变得更加步履维艰。结算周期长、造价争议大、资金回笼难,使企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放大。对施工企业来说,结算工作作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工程结算控制与否已日益成为公司能否取得效益并及时回笼资金的关键环节。从结算风险防范和结算问题对策两方面探讨如何做好结算工作,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环境解读与建筑生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场所与空间的载体,需要一个与环境相互认同,吸收并整合的过程:一方面建筑地环境的特质要素并不断修正自我,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环境接受建筑的介入并使用自身增色,从而成就具有完整意义的,根植于环境之中的原创建筑,该过程是建筑与其所处环境的应答过程。文章以一个校园聚落为例,对在解读环境基础上的建筑生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